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的组织结构

时间:2022-10-06 08:17:51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的组织结构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棕黑锦蛇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消化道管壁具有典型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肝细胞单层,胞质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胰腺泡由腺细胞和泡心细胞组成,胰岛不发达;胸腺组织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甲状腺滤泡因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形态差异。

关键词:棕黑锦蛇器官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Q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爬行动物是哺乳类、鸟类进化的分支(Glinski and Zdzislaw,1999),处于进化上比较特殊的位置。前人己经作过一些研究,但仅对一、二种系统或器官进行研究,多以胃肠道的显微、亚显微结构观察比较多。本文在对棕黑锦蛇内脏器官的大体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消化道、消化腺(肝脏和胰脏)、胸腺、甲状腺做了显微结构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蛇都为野外采集获得,个体性成熟。材料经乙醚麻醉后,迅速腹部解剖,取肝脏前端、胰脏、消化道各段固定于10%中尔马林中,取胸腺、甲状腺固定于波恩氏(Bouin)液。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观察显微结构。

2 结果

2.1 消化道

2.1.1 食道,食道肌层发达,故有肌性器官之称,肌层由内环外纵2层构成。是一段宽大的消化道,在咽和胃贲门之间,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浆膜和肌层组成。粘膜层可分为粘膜肌层、固有膜和上皮。食道由表层粘细胞和下层的基细胞构成,但整个粘膜上皮都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表面一层细胞为柱状,有纤毛,细胞核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粘膜上可见杯状细胞,但较少,基底层细胞呈立方形,中间几层细胞为多边形。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均为疏松结缔组织,没有发现腺体分布。固有层较薄,可见弥散淋巴细胞分布。粘膜下层较厚,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粘膜肌层薄而不完整,有时缺无。

2.1.2 胃,胃呈囊状膨大,空虚时为收缩态,内面可见纵行皱襞,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构成。肌肉层发达,内环肌的厚度约为外纵肌的8倍。

粘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胃体部粘膜上皮向固有膜延伸,形成胃底腺。整个粘膜表面遍布不规则的小孔,称胃小凹。胃底腺开口于胃小凹。粘液细胞较大,呈圆形,位于胃底腺的颈部,常多个围在一起呈团状, HE染色,细胞核呈现深蓝色,位于细胞的一侧。主细胞矮柱状,细胞质染为淡红色,核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

2.1.3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 肠壁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粘膜上皮也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质淡红色,核呈圆形和椭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吸收细胞呈高柱状, 细胞核位于细胞基部。粘膜下层血管神经丰富。肌层不如胃的发达。无小肠腺。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之间无明显的分界。小肠的粘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起形成异常发达的皱褶。

2.1.4 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最后部分,是从盲肠开始至泄殖腔的一段肠道, 较粗, 肠壁薄, 内面形成宽大而低矮的纵行皱襞,大肠上皮亦由位于基膜上的高柱状细胞构成,包含分散的杯状细胞, 但数量比小肠减少。粘膜肌层较小肠的发达。

2.2消化腺

2.2.1肝脏,肝脏是一个实质性器官,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浆膜。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肝细胞索,呈放射状分布,相邻的肝细胞索吻合呈网状结构。成肝血窦,形状不规则,充满血细胞。肝细胞占细胞总数的80%。肝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多为单核细胞,也可见双核细胞。肝细胞的胞质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中央静脉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管壁很薄,管腔的形状和大小也不规则。

2.2.2胰腺,胰脏表面被膜为薄层结缔组织,胰腺小叶是由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分隔实质而成,分界不明显。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棕黑锦蛇的胰腺泡由腺细胞和泡心细胞组成,这与其它学者关于脊椎动物的研究结果一样,但泡心细胞不发达。

2.3 其它部分器官

2.3.1胸腺,胸腺外被结缔组织薄膜,实质组织可分为皮质和髓质,可分辨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肌样细胞、淋巴细胞和胸腺小囊等。肌样细胞的肌节明显,大多聚集在髓质中,由胸腺上皮细胞包裹。

2.3.2甲状腺,甲状腺由大小不一的甲状腺滤泡组成。滤泡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构成,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滤泡腔内充满胶质。滤泡因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形态差异。在功能活跃时,滤泡上皮细胞增高呈低柱状,腔内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变矮呈扁平状,腔内胶质增多。胶质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在切片上呈均质状,嗜酸性。胶质边缘常见空泡,是滤泡上皮细胞吞饮胶质所致。

3 讨论与分析

棕黑锦蛇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同哺乳动物一样,由内向外分四层,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外形呈梭形,区别于鳄类和鳖类等胃呈囊状的其他爬行动物(华田苗等,2001;梁福广等,2000)。棕黑锦蛇胃的肌肉层发达,这可与食性和进食方式相适应。内环肌发达,外纵肌不发达,胃的横向收缩范围大,可盛下较大的食物,而胃的纵向伸缩范围较小,这与它的消化道较短的特点相适应。

在爬行类中,有研究表明,乌梢蛇与扬子鳄和中华鳖(单管状腺或分支管状腺)的胃底腺不同,呈单管状腺,而沙莽是分支管状腺(龚大洁等,1994;陈壁辉等,1985;姚宗勇,1991)。本实验发现棕黑锦蛇的胃底腺是单管状腺或分支管状腺,开口于胃小凹,可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蛇类具有新陈代谢慢的特点,胃内消化食物可进行较长时间。小肠的长度较之鸟类、哺乳类的小肠短很多,皱褶的数量也少于其他动物,因此棕黑锦蛇小肠的总体吸收较慢。大肠也有皱褶的存在,这弥补了肠短的问题,增大了肠道的吸收面积。棕黑锦蛇进食后,需要几天消化吸收食物,并且可长时间不进食。小肠的内环肌较厚,外纵肌较薄,据此推测消化道是以蠕动形式运动的。在大肠和小肠都数量众多的杯状细胞,分布小肠较大肠少。杯状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粘液,充分的和保护肠道。

爬行动物甲状腺组织结构的变化主要与季节温度和生殖状态有关(Lynn,1969)。有研究表明蛇的活跃状态与甲状腺的结构有关,主要通过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的高度判断(Manderson, et al.,1969)。吴瑞敏等在对眼镜蛇全年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状态时都有很大差别, 且都很有规律性(吴瑞敏等,1994)。这些现象规律性的出现估计与甲状腺激素规律性的合成、分泌关系十分密切。

参考文献

[1] 华田苗,刘再群,陈十超.乌梢蛇胃皮肤的组织学研究.动物学杂志,2001,36.

[2] 梁福广,曾文宗,房慧伶.中华鳖胃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0.19(3):192-202.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实瓶颈 下一篇:探讨动漫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