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时间:2022-10-06 08:05:19

德西效应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摘要: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德西效应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德西效应 教学 启示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将实验的结论称为德西效应。

实验的规则是:把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组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后可以得到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的活动,并把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项活动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此时,控制组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就像实验组每完成一道智力难题,就可得到一美元的报酬),不仅不会增强工作的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的动机。

这个实验不仅对企业的薪酬管理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德西效应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启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学。

1、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在报酬。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并首次创造了“强化物”这个概念,其实,强化物从通俗意义上来说指的就是报酬。他认为,运用强化物可以增强行为的动机。而当我们了解了德西效应后,可以得知,强化物还不能一味的增加。如果一味的增加,一旦强化物停止,人们的行为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低。不能把握一定的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小学经常采用记五角星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里的“五角星”就是典型的外在意识刺激。这种五角星法常常被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如果学生解对一道题,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以此类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但达到一个峰值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的内在积极性提不起来,仿佛解题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就是为了额外的报酬——五角星。这样,一旦,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弱,积极性就自然提不起来。而相比这些“五角星”解题高手而言,那些解题一般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渐渐地对解题产生兴趣,并愿意为继续解题付积极的努力。教师在奖励学生的时候,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加报酬,应适可而止,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努力增加内感报酬。

所谓的“内感报酬”,笔者认为,它指的是主体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在没有外在强化物的影响下,主体积极自愿并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愿意继续努力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来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呢?

2.1 创设趣味课堂,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

就拿语文课程来说,可以增加课文的故事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扣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收到丝丝快意。

在讲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我们可以讲讲作者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带着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感情的进入到具体的课文学习,在品读作者妙笔生花的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以上,通过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效应。就像设置悬念一样,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样比通过一味地增加外在强化物,逼着学生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2.2 创设情感课堂,增加有效课堂的情感性。

随着20世纪人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人本主义理论,即“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因此,情感课堂也应该在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并开发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最终的目的也还是得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上,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

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对同学们的作答做出及时的反馈,善于察言观色,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自己美丽的辞藻。可以多给同学们一些夸奖的暗示语。如,“说的好”,“请继续说”,“已经很不错了”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

上一篇:谈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下一篇: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