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激起千层浪

时间:2022-10-06 07:35:09

摘 要:《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中以质疑的态度探究“户”字古义,老师扎扎实实教,学生扎扎实实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关注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古文;探究;求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配套练习,江苏省中小学教辅材料《新课程自主学习与测评》中《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自主梳理”环节一道选择题引发了课堂激烈的讨论:

下列解说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是作者为答谢某人而写的一封书信。

B.古人常以官职为号,“康乐”就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号。

C.“月色入户”意思是说月光皎洁,洒进窗户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但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啊。

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选项A和D的明显错误,A中的“答”不是答谢,而是回应的意思;D中的但字解释有误,应是只是的意思。

学生:选项B和C都是正确的。

学生:选项C是不正确的。八年级《大道之行也》中提到“故外户而不闭”中的户是大门的意思,所以解释为窗不对。

学生:“月色入户”的户就是大门,不是窗户。因为在七年级的《木兰诗》里“木兰当户织”的户也是门的意思。

“月色入簟敝械摹盎А本烤菇馐臀门还是窗,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下。于是笔者翻阅八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里对“月色入户”的解释是: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按照此意“户”解释为“门”而不是“窗”。

那么“月色入户”的“户”字究竟解释为“门”还是“窗”,怎样解释才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呢?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本枯燥的古文知识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去探寻。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开始查找古文资料以及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有关“户”的课文资料。

教师:《说文》:“半门曰户,象形。”《中华大字典》:“一扇曰户,两扇曰门。”《汉字源流字典》:“户本义为单扇门,引申泛指门,房屋出入口。”从这三种解释看,“门”是“户”的基本常用义。把“户”解作“门”,这在教材中还有哪些课文可以佐证?

学生: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句就译为“木兰面对着门织布。”

学生: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一句中“故外户而不闭”就译为“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教师:那么《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的“户”是指“门”吗?

学生:显然不是!一般来说,古人的居室分堂屋和内室。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好,它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常理。苏轼不大可能睡在堂屋而正对着门口,如果睡在内室,“月色”也不会拐弯折射到屋里。

学生:苏轼写作此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是深秋初冬的寒夜,睡觉关门之后就不可能看到月色如水的景象,也就不会“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教师:综合以上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月色入户”的意思翻译为“月光照进门里”并不合适。那么,“月色入户”的“户”究竟应作何种解释才更合理呢?

学生:我认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是“窗户”。古人的窗户是纸窗,“月色”照在薄薄的素色窗纸上时,给人一种清透明亮的感觉。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吴功正先生在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对“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中的“户”也作如此理解。他在《古今名作鉴赏集萃》文中说:“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清凉的月色,窥入窗户。”这也是理解为“窗户”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教师:那么“户”作“窗户”理解,在苏轼的其他作品中是否也有例证呢?

(屏显)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词的意思是:月儿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睡的人。这一情景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情景很相似:解衣欲睡时,忽然发现窗上映满月光,想到屋外皎洁的月色,顿时睡意全无,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去赏月。综上所述,“月色入户”的“户”解释为“窗户”最为合理。

课堂小结:

这道选择题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带给学生和笔者的绝不仅仅是一道题目的对错,而是对这个“户”字古义的质疑和探究,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那种求真、实证、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勾连新旧知识,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得精神的愉悦,如果说这也是一种“趣”的话,那么应该算是一种志趣吧!因为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自豪和满足!

正如语文特级伏荣超老师说的那样,立足课本,真正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俞玉萍.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永言.古汉语字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段玉羲.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冯国超.中华大字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神经,就是为了受刺激 下一篇:对初中物理课堂检测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