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6 07:35:05

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基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回顾本专业的改革过程,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也为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c)-101-02

“质量”近年来已经成为药品食品行业一个极度敏感的词汇,“齐二药”事件、“刺五加”事件这样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我们依然记忆犹新。庞大的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药物检验人才。

药物分析技术专业以药物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广东省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和专业对应岗位的需要出发,立足于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概述

在学院“以人为本、发展优先、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坚持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依托广东省药检所及广东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多元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并实践以适应医药行业职业必备基本素质为平台、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对应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操能力的从事药品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

2 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针对目前药学专业教育现状,探讨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药检所为辅、行业职业鉴定为评价手段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医药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目标,实施工学结合。根据药物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药检所为辅、行业职业鉴定为评价手段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业合作教学、药检所辅助、医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课程整合项目化:项目驱动的课程是按照药物检验的流程整合、开发而成,结合企业检验岗位,由企业、药检所检验人员及管理人员参与,对药物检验的岗位、检验任务及其能力进行分析。选取典型检验项目,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细化与规范教学内容。②教学环境实景化:根据实际工作情景,由企业、药检所检验人员及管理人员参与设计,结合典型项目流程组织教学,实现项目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统一,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③师生角色师徒化:学生成为项目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④考核方式过程化:以行业职业鉴定为指导,学生成绩考核以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过程考核为依据,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各个环节的权重,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 教学模式

实现“药分学科课程体系”向“药检行动课程体系”转变,建立“项目驱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收获感,满足好胜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作为驱动,相当于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检验任务,完成该学习过程,即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学生以充分的成就感。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学习,学习、实验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所以把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学中教,教中学”、“探究训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利用学院实训中心平台,让学生既以学习者也以教师(工作者)身份自主参与学习。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教学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的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转变为由教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实践的“群言堂”。

4 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药物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过程,以药物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课程体系。

以过程分析为依据,通过整合、整理等措施,形成以“药物检验技术”、“中药及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和“药品生物检定技术”为核心的、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专业核心课程――《药物检验技术》,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构建了“药检基础工作-单项检验工作-综合检验工作”三大实际工作任务、12个典型工作任务、36个学习情景,并从“检验工作任务的实施、检验过程分析、常见问题处理、检验工作总结与提高”设计学习情景和教学内容。

对实训课程的改革: “药物检验综合技能训练”从30学时延长至60学时,以“药用原料检验综合技能训练”代替原有的基础化学综合实训,增加“中药材检验综合技能训练”。

按照下述原则建立了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要针对高职特点,应注重与后期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基础课要体现专业特异性;专业课及职业课程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5 建设“素质高、技术硬、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引进、企业锻炼等措施,建成一支专职教师19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1∶1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加强现有教师在企业、药检所的工作经历,基础课教师也要不断巩固专业相关能力,为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服务。

6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原有校内药物分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良好规范的环境和设备、功能齐全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药物检测中心,根据药物检验与质量控制的专业特色,在校内,校企共建1个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训练为主,产学研一体化,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企业化运作和管理的、共享型的、融教学与服务及科技开发为一体的药物检测中心。药检所和企业参与日常教学,将至少4个药检所和4个企业纳入到学生的日常技能和素质培养过程中,争取培养出能直接上岗的检验人才。

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包括在线实践和模拟实践、网络课程,将药检岗位所需要的一些实践课程在网上重现,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和仿真演练,提高学习效果。在探索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研究的效率。

7 总结

通过多年的建设,本院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两年来的主要建设成果主要如下,①参与主编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检测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工作。②《药品质量检验实训教程》获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③核心课程《药物检验技术》2009年成为部级精品课程。④本专业4位教师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骨干教师“药品质量检验及管理”师资培训班,获得了相应证书。⑤本专业校内已建有药物检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等,总面积达360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600多万元。⑥2006级药物分析技术班级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2008年广东省优秀班级”称号。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 24(7):18-20.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 (32):7-9.

[3]温巧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课堂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8,(3):179-180.

[4]吴汉耿.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探微[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136-138.

[5]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8):113.

(收稿日期:2010-04-12)

上一篇: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检查误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