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一个职业认同个案研究报告的分析评议

时间:2022-10-06 07:30:34

试析对一个职业认同个案研究报告的分析评议

论文摘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刘秋颖、苏彦捷基于发展职业理论进行了一个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现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四个方面对此研究报告进行分析与评议。

论文关键词:发展职业理论;职业认同;职业生涯

发展职业理论(developmental career theory)由Super于1953年提出,经过数十年时间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理论将发展观念引入了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 making)过程,对职业生活的全部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了宏观的描述,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提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多次决策的过程,当职业选择(career choice)表明自我概念得以履行时,该过程达到最高点。而研究亦发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可能或者正在经历着一个由复合的、过渡与转变着的、为获得那些两难或者未揭示的“角色、承诺和同一性”信息及新评估的需要组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而职业生涯是一个关于成熟和适应的渐进的动力过程。(刘秋颖、苏彦捷,2006)

基于发展职业理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刘秋颖、苏彦捷进行了一个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该研究从参加他们职业认同研究的152名有效被试中选取出自我效能最高,且是唯一在组织内有主动再择业行为的个体作为典型个案样本,探究了个体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及过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亦很特别的研究。尽管研究者最终将此研究定性为质性的个案研究,尽管量化研究的资料并没有直接对研究结果有贡献,但由于个案研究的取样基于一个对152名有效被试进行的职业认同的量化研究,是对研究者关于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以及相关因素研究的补充,而且在该研究的实施中,亦引入部分量化研究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上进行讨论,此研究也可定义为一个混合方法(mix method)使用的研究。在下文中,笔者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四个方面对此研究报告作分析与评议。

一、研究议题

在此关于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明确提出此研究的两个研究议题:第一,职业认同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是什么;第二,职业认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两个研究议题均符合质性研究的研究范畴。首先,探讨职业认同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是什么。此议题属于“推论性的问题”。(陈向明,2000)对于此细节性的研究议题,由于研究者在研究前并无假设,即研究者在研究前并无可选择或可排除的相关的变量,而所有的影响因素只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得以呈现及探讨,故只能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使各个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得以浮现。然后,探讨职业认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此议题为“过程性问题”。(陈向明,2000)由于职业生涯是一个渐进性的动力过程,职业认同发展也必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对于事物动态发展过程的探讨,质性研究的手段亦能较适合地诠释说明。总之,该研究的研究议题是对事物进行的细致的动态的描述和分析,而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才产生的,而研究议题——职业发展认同本身是由社会文化所构建,根据陈向明(2000)对质的研究的特点的讨论,该研究议题的选取是符合质性研究的要求的。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亦就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较好地把握住议题,如访谈的问题设计与议题紧紧相扣等;在研究结果中,研究者亦根据研究资料对议题进行解释,如针对关键时刻及过程描述所构建的图表等。

但是研究议题仍存在遗憾之处:研究者并没有对研究议题作明确的界定,如何理解职业认同,其发展的关键时刻依据什么标准而何处是关键等都未作明确定义,会导致研究过程中部分概念不清;研究者并无对研究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意义作深入的探讨,如此则使研究的出发点模糊而不必要;研究者对涉及职业认同的先前研究并没有作详细铺垫,即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仅呈现了研究依据的理论与该理论的发展,而并无对该理论依据下与本文相同议题的研究以及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描述,使阅读者对研究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即使研究者是此议题的唯一研究者,研究者亦应有相关“在本文前并无对相关议题讨论的研究”的描述,以使阅读者能清楚明确地了解研究的历史。

二、研究方法

1.取样

该研究的取样基于一个研究者进行的职业认同的量化研究。研究者在参加该研究的152名有效被试中选取了自我效能最高,而且是唯一在组织内有主动再择业行为的个体作为此个案研究的案主。这样的抽样是有依据的。根据发展职业理论,职业决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多次决策的过程,当职业选择(career choice)表明自我概念得以履行时,该过程达到最高点。“职业决策”与该研究议题中的“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密切相关,而“职业生涯发展”则是该研究议题中“职业认同发展”在客观角度上的呈现。为探讨议题,自我概念或其相关变量的发展程度应作为一个取样标准,使职业生涯发展在达到最高点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以研究其多次决策的过程。故研究者选取自我效能最高、有主动再择业行为的案主进行研究。虽然提及此研究是对于前研究的补充,但对于取样基于的152个有效被试的研究却无再次详细的相关描述,只提及曾使用职业认同及其因素问卷、中国人自我效能量表(Chinese Self-Efficacy Scale)、中国人人格量表(Qingnian Zhongguo Personality Scale,QZPS),并无阐述关于数据直接来自于这些问卷和量表的定义,使阅读者不禁产生对案主的标准和过程的怀疑:152个有效被试从何而来,他们根据什么标准被选为被试,他们为何会参与到该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何种方法测量被试的自我效能,所提及的中国人自我效能量表是否有效度;研究者如何断定本研究案主为自我效能最高的被试;研究者如何得知案主在组织内有主动再择业行为;案主的组织内再择业行为对本研究结论有何贡献。此类问题均不得而知,而样本选择的合理性也被削弱。

2.案主

在本研究中,案主是一个26岁的女性,本科毕业后工作3年,处于充满变革的组织环境中,经过组织内再择业两次晋升一次后现为管理类职位。对于质性研究而言,对案主这样的轻描淡写似乎并不足够。但研究者在与案主进行访谈前,对案主使用了量化研究中的问卷和量表,包括职业认同及其因素问卷、中国人自我效能量表(Chinese Self-Efficacy Scale)、中国人人格量表(Qingnian Zhongguo Personality Scale, QZPS)、麦尔碧瑞斯类型指针-G表格(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G, MBTI-G),而该访谈也可为一次回访。通过多项量表和问卷的结果分析,详细地描述了案主的人格特点,包括才干、处世态度、外向性、情绪性等因素,确定了案主的性格类型。对于案主资料的呈现是此研究的独特之处之一。由于在案主的有关资料中,除去其基本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等,与本职业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有关联的资料其中之一应为案主的人格特点。研究者对此资料进行呈现的时候,如选择仅为基于研究者个人经验感受的一般的陈述性描写,则略显无力失信。这样处理,使案主的人格能够多维而客观地展现在阅读者的眼前。但是对于另一个与本研究相关的案主资料,案主的自我效能却没有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诠释,即并无对该自我效能量表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描述。另外,虽然用量表问卷的方法较为多维客观,但就此质性研究而言,案主的真实感就略显平淡。如能在运用量表和问卷前或运用量表和问卷后对案主的人格和自我效能进行具体描述,则会更丰富而多层次。

3.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结构化访谈为数据收集的主要途径。陈向明(2000)认为,在封闭性访谈(结构性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以及记录方式都应已标准化。本研究对访谈内容准备了提纲,这是符合结构化访谈的合理处理。但研究者却在报告中提及在访谈时,会对问题给出一些例子,如高考时选择专业是个很关键的职业认同发展时刻,虽然在结构化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但是如此的例子可视为一种暗示性引导,可能会干扰案主的思维,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与效度。

此外,量表和问卷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案主的研究效应。在该研究中,并未对研究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研究者与案主之间的访谈本应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但由于本研究中的访谈为一次回访,在回访前案主已经完成由研究者派发的问卷与量表,故无法排除在访谈前研究者与案主之间经已确定稳固而明确的研究与被研究关系的可能性,在访谈时,案主可能已受到此关系的影响而产生研究效应,研究资料的搜集过程不自然,其真实性自然受到影响。

然后,对于整个访谈的过程以及访谈中所收集数据的分析过程均无细致而详细的描述,只是用回顾的方式概括了数据收集,然后直接向阅读者呈现出已经被研究者分析完成的结果,即一个案主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及过程的表,令人不得不感到生硬而勉强,无法令人信服。首先,陈向明(陈向明,2000)在原始资料呈现的问题上认为,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为研究的结论提供充分的论证依据,进而提高结论的效度。如此没有任何原始数据的结论,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可能会令阅读者产生研究者似乎要强人所难将所有阅读者的理解均统一为自己对数据的分析的厌恶情绪。此外,正如研究者所提出的,以回顾的方式收集数据会因个体的记忆选择性以及时间影响下对关键时刻的洞察力发生变化而具有局限性。

三、研究贡献

从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来分析,虽然该研究存在方法上不完善之处,但其将量化研究的方法借鉴地引入质性研究的独特方法是值得参照的。一般的采用混合方法的研究,即既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又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无非基于研究议题的考虑,即某些议题使用量化研究方法比较合适,而某些议题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比较合适,当研究涵盖了两方面的研究议题时,混合方法则最为恰当。亦不排除有些量化研究中由于一开始研究对于研究因素并不确定,先采取质性研究帮助问卷或量表指标的建构。但在该研究中,却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的混合使用。在该研究中,虽运用了量化研究方法,但量化研究方法的资料却对研究议题与研究结果无直接贡献;虽也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却是在量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得以实施开展的。混合方法理论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其实践研究也没有遍地开花。这个关于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尽管并没有被一个科学的范式所确定,但不言而喻的是,其为混合方法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证据与结合的新思路。

从研究理论上的贡献来分析,虽则研究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该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但基于职业认同现象在社会实践中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在理论发展方面,归纳得出案主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认为职业认同发展是一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对于职业认同发展理论和发展职业理论均有理论性的贡献。而研究者也提出了对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与展望,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动态收集与个体职业认同发展有关的资料方面加以改进,这也是该研究对研究理论的贡献之一。

从研究实践上的贡献来分析,由于职业认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社会现象,研究其发展的实质与阶段无非为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依据与考虑方向。在注意个体差异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情况下,该研究中案主的经历亦可成为阅读者借鉴的宝贵经验,为其职业选择与规划提供参考,使其分析影响自己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了解自己的职业认同发展过程,明确自己职业认同发展的危机时刻,从而更好地开展职业计划。特别是对于初次择业的毕业生,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与过程,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与规范性的引导。

四、研究伦理道德问题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不仅涉及到所有与研究有关的人和社会机构,不仅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而且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层次。(陈向明,2000)陈向明将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概括为四个原则:第一,自愿和不隐蔽原则;第二,尊重个人隐私原则;第三,公正合理原则;第四,公平回报原则。笔者亦基于此四原则对这个研究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自愿和不隐蔽原则。虽然被试接受了量表与问卷的填写过程,知道自己处于研究中,而本研究的案主通过量表与问卷亦可能明确研究目的,但并无数据可显示他们是自愿参加该研究的,这一缺陷也是由于对取样的未详细说明描述所导致。

其次,尊重个人隐私原则。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对案主进行了化名,这对案主的个人隐私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而由于本研究并不涉及隐私的敏感性问题,性别和年龄等则无需隐藏。由于对于取样于152个被试的研究并没有在该研究报告中得到详细阐述,没有阅读研究者前一篇研究报告的阅读者不难作出以下猜测:该152个被试的研究是在同一间机构派发问卷和量表的,而在职员完成问卷和量表后,研究者在职员间选取了一个自我效能最高,唯一有组织内再择业行为的职员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使用化名。虽然一般人并不会明确案主的真实身份,与案主同间机构——同参加了此次研究的职员并不难猜出案主的真实身份,而该研究又关乎案主的职业认同发展过程,阐述了其在组织中的遭遇与选择,因此,研究可能会影响案主与同事间的关系和以后的职业发展。因为没有做好研究的保密工作,暴露了案主的个人隐私,从而影响了案主的工作与生活。

最后,公平合理和公平回报。由于在此研究中,研究者并未对资料收集的过程和细节进行阐述,故对其结果阐述的公平合理性无从推测,而文中亦无关于回报的记叙。在这两个原则上,无法对该研究进行评价。

上一篇:关于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中风险投资的方式考量 下一篇:试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