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核”战争

时间:2022-10-06 07:17:18

当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后,硬件的提升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从200MHz的单核到1.5GHZ四核,移动处理器的性能相比最初已经有了近乎几十倍的提升,而在产品端的表现则是,曾经iPhone一枝独秀,引无数果粉排队购买……当然,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诺基亚、HTC、小米、华为、联想等国内外手机生产大佬纷纷将智能手机作为重点。标榜价格优势的互联网手机厂商,因推出多款低价多核手机,对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影响深远。但必须注意的是,最先进的CPU虽然性能有所提升,但是也增加了耗电等影响,而性能的提升也是一般消费者所用不到的。那么芯片厂商和手机厂商又为何总是追求速度呢?

硬件冷参数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智能手机的超高利润率,使其迅速替代Pc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蓝海金矿,飞速增长的手机市场重演了PC的多核之战,即便手机操作系统一度对多核的支持并不完美(Android系统最初只能把双核视为单核运行,诺基亚的塞班系统至今仍不支持双核),但丝毫不影响商家狂风暴雨般的市场推广。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高参数硬件的迷恋,它们甚至在双核手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便甩开芯片厂商的路线图推出了四核产品。

手机与PC不同的是,它极度依赖电池。多核手机用户在获得几倍于单核手机速度的同时,也为之付出几倍的电池消耗,牺牲了手机最宝贵的待机时间。所以诺基亚CEO埃洛普就曾经嘲讽:除非要放在口袋里取暖,否则根本不需要四核手机。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智能手机芯片的升级,主要是由于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变化飞快,这种更新换代的快节奏也迫使厂商必须不断的寻求卖点适应市场的变化。当外观、功能的设计受阻时,性能提升当然是最直接的展现方式。有人也许会问,Windows Phone系统在硬件方面的慢节奏不是很好吗?实际上也并不都是这样,由于Windows Phone系统的硬件升级速度过慢,也导致了它相比iOS以及Android的关注度更低一些。

“关键还是看自己的需求,单核在性能上比双核肯定有劣势,但是主要表现在游戏、图形等方面,日常的上网、办公、通讯什么的其实两者并没有太大差距,反而因为核心数量少,单核产品在耗电量方面也更小,待机能力还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智能手机的使用流畅性还要看操作系统的优化程度,这方面的大品牌厂商显然更有经验。”百度云智能终端平台副总监惠天舒表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便利,手机不再只是通信工具,还是娱乐、商务好帮手,但对于智能手机本身来说,软硬件整合才是关键。

商业新逻辑

除了硬件上的噱头,智能机到底卖的是什么?对此,HTC董事长王雪红在HTC ONE X会上表示,“我们不是在卖手机,而是在卖生活。”普通消费者也不是在买手机,而是在买生活。所以无需太过迷恋手机的核心数量,按照自己的日常需求选择最好。因此,一些人将手机硬件信息习惯性的比作是“冰冷的参数”。尽管芯片厂商仍然在为遵循摩尔定律周期而开发出全新架构的处理器芯片而努力,但在这场毫无美感的“核战争”中,人们已经慢慢的厌倦了对硬件参数的炒作,而手机厂商们也逐渐开始弱化对硬件参数的宣传,转而进一步将重心放在用户体验方面。

互联网企业对手机则有了新的商业逻辑——希望从硬件终端路径掌握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一标准也被媒体、行业专家衍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通过“硬件+软件+互联网”到达移动互联网的先行者是诺基亚。2008年,当时的全球手机领域王者诺基亚推出应用商店Ovi。可惜的是,诺基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建树乏善可陈,但这种机会被国内互联网企业趁势做大。

雷军为小米手机设计的路径也是“硬件+软件+互联网”。雷军的解释是,硬件是小米手机,或者其他移动产品,软件是MIUI操作系统。此外,雷军此前投资了凡客、多玩、乐淘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而这些公司未来都可能与小米合作,成为其内容与服务的提供商。

相比雷军的“野心”,陈天桥的“视野”也不遑多让——“iTunes+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智能手机”垂直整合,盛大制定了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将游戏、文学等互联网服务与应用植入盛大手机,游戏、文学收费,弥补盛大手机业务带来的亏损。弥补手机业务的亏损不是目的,“救赎”游戏、文学业务才是其肩负的责任。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们近期在硬件上的动作:小米公司于近日了四核手机小米2及升级版双核手机小米1s;奇虎360也联合多家手机厂商相继阿尔卡特AK47、海尔超级战舰、夏新大V等3款手机;盛大盛大Bambook S1。而近期,所有上市的互联网手机皆为双核甚至四核智能手机,且定价均在两千元左右。

芯片热战争

智能手机的CPU多核之争,似曾相识。只在几年前,英特尔和AMD就曾围绕“双核PC”漫天口水战。舌战最终不了了之,但却把双核电脑推向全球。在2012年上半年,四核CPU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移动芯片的变革,而下半年,三星、高通、英伟达、德州仪器等芯片大厂也已经蓄势待发,在系统平台三分天下已经基本落定之时,移动芯片之间的“核战争”则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此前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高通一枝独秀,但是从去年开始,英伟达、德州仪器、联发科纷纷加入战团,“这种竞争加剧的局面无疑推动了芯片多核化的进程。其实不仅仅是这些传统手机芯片巨头,就连跨界而来的PC芯片巨头英特尔也在不断加快其渗透手机芯片市场的步伐。在今年MWC上,英特尔正式了三款全新智能手机系统芯片产品的计划,将产品系列从高性能产品拓展至高性价比产品细分市场。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更是高调宣布继和摩托罗拉移动以及联想达成战略合作之后,英特尔今年还将和英国运营商Orange、印度运营商Lava以及中兴通讯合作推出新款智能手机,相关产品将于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初正式登陆市场,对现在占据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主导地位的高通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CPu方案均基于英国ARM公司,而Intel的加入,意味着其推出了与ARM完全不同构架的Atom凌动手机处理器,基于32nm的CPU制程超过市面绝大部分产品。由于加入了Intel超线程技术,即使在单核情况下,性能数据也不输于ARM方案的四核芯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驳了手机核心越多性能越高的观点。

事实上,对于芯片厂商而言,它们最终的目标一直都是提升运行速度同时降低芯片的功耗,这个生态链已经稳固,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许很难改变。

上一篇:湘潭:小城市的大智慧 下一篇:太极拳动作要领“沉肩坠肘”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