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奇志:好母亲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时间:2022-10-06 07:12:44

郝奇志:好母亲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德国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手里。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母亲们之间的竞争,而年轻母亲要进入这个竞争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如今,郝奇志的头衔很多,她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中国少年报》家庭教育专家顾问成员、巨人学校家庭教育心理指导师、国际撒提亚学院认证家庭治疗师……

但是,她首先是一位年轻母亲。刚有孩子时,她也想把自己生命中的所有都奉献给孩子,为孩子创造出最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少受伤害,少走弯路。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却觉得越来越累,觉得当母亲是那么不容易。孩子身上的毛病好像也越来越多,摆在眼前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难道母亲就应该这样当吗?事实上,郝奇志也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对家庭感兴趣,才体会到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的。她因此提出一个观点:一个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级”为母亲,但这只是生理型的母亲――管孩子吃喝、确保孩子不生病的母亲。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真正母亲,就必须把母亲提到一种职业的高度去认识,母亲也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郝奇志说:“只要你努力去做,每位母亲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好老师,每位母亲都能成为成功的母亲。”

直线人生与曲线人生

郝奇志是个懂得反思的母亲,是个学习型家长,她用她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真理”――绝大多数母亲曾走过许多弯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弯路不走曲线,两点一线,直接到达目的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许多经验的获取必须要经过困难挫折,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经过这条曲线,这是成长的必然。如果今天他没走曲线,明天就会走;这件事上没走,那件事上会走。母亲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实。

当怀了孕,当上“准妈妈”时,郝奇志像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孩子生下来就是健康、聪明、可爱的。为此,她认真做胎教,但是很遗憾,孩子是个早产儿,脑缺氧。开始,女儿先天不足的现实让她十分沮丧,想再生一个。幸好丈夫及时疏导了她心里的苦恼:“你得先把这个带好,不然再生个,你也带不好。”于是她又积极面对现实,开始以做妈妈的心态投入进去,努力使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每天给她做幼儿操,做各式各样的训练,讲故事,听音乐。

两年后,女儿恢复了正常,但她却又替女儿做起了“天才梦”。她的理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但孩子的生活总是充满意外,3岁时女儿因意外事故摔成颅骨骨折。这种外伤型骨折,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引起抽风。一年后复查,结果是外伤引起了脑萎缩。看上去一切正常,但协调能力差,动作也比别的孩子慢。但是,电视里一场残疾人运动会彻底改变了她对事情的看法:“当我看到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做到了一般健全人做不到的事。我下决心教会孩子战胜自我。”这次经历,反而激起了郝奇志的生活斗志,也传递给孩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让孩子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

“小孩子该读书时就读书,家务不用学,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像郝奇志一样想的母亲,至今大有人在。因为在家从来不刷碗,不干家务,尽管后来长大了也会干了,但不是一种习惯行为,而只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潜移默化会使人产生惰性,使其没有机会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原汁原味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被父母“过滤”掉了。

对这件事反思的结果是,她决定要让孩子接受“最本质的生活”,要放手让孩子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

有一件事让郝奇志印象深刻。因为工作关系,她认识了一个美国友人珍妮,珍妮的女儿叫美玲。她们带着各自的女儿到公园玩时,对方拿出香蕉馅饼给她吃。她尝着很好吃,就对美玲说:“你看,你妈妈手多巧,这饼做得这么好吃。”美玲却说:“这是我做的。”并说她还会做饼干、烤蛋糕,会自己准备早餐,会很多东西。

她一下意识到,4岁的美玲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比她近6岁的女儿要丰富。“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因为我怕孩子做饭烫着。”可是美玲的妈妈说:“烫也不会烫得太厉害,她这次烫了,下次就烫不着了。”

郝奇志顿悟了:我们往往这样,小时不让孩子学,等到了七八岁,我们又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呀,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干?家长有没有考虑过: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让他会过!

郝奇志认识一位给英国贵族打工的家庭教师,教育两个小孩子,年收入就达50万元。一次,这位教师得意地要给她看一样“宝贝”――一只被人扔掉的菜坛子。当郝奇志还在目瞪口呆时,她又打开一个纸箱子,里面是一个一个的口袋,口袋上贴着标签,打开一看,是鸡毛、废纸筒、包装纸等,甚至还有瓜子皮、西瓜子皮和葵花子皮。

这个有钱的家庭教师有此癖好,让郝奇志惊诧不已:“你捡它们干吗?你什么东西不能买来?”她说:“你错了,所有的东西都能买来,但童趣你是买不来的,孩子的喜悦是买不来的。”

这件事让郝奇志感触很深:我们给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纯粹”的,让孩子不犯错误是教育,教给孩子知识是教育,可我们从来不把生活当成教育。我们给孩子提供教育时把许多本质的东西都“过滤”掉了,而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更本质的教育。

教育就是一个个巧妙的“陷阱”

家长应该永远走在成长着的孩子的前面:孩子出生后,你应该为他上幼儿园做准备;上幼儿园后,你应该为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做准备。教育就是一个个巧妙的“陷阱”,要提前挖好,也要善于去挖。

郝奇志曾与一位家长聊天,对方说孩子刚上幼儿园那阵儿,自己很揪心,孩子离开妈妈一下子就是八九个小时,孩子会怎么样?这的确是很多年轻妈妈的困扰,但郝奇志却没有这种焦虑。因为她早就为孩子上幼儿园做了准备:定时定点吃饭。为训练这一点,她断掉孩子的零食,吃饭时让她抓紧时间,否则规定时间吃不完,饭就端走。因为上幼儿园前,就给孩子做了“预备动作”,入园后,女儿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女儿入小学前,她就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她自己收拾房间,收拾书包,告诉她丢了书本要自己负责,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妈妈。这些“准备”不是谁与生俱来就会的,也是郝奇志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得到的。

2001年暑假,一帮“问题孩子”被送到河北石家庄一个名为“走进孩子的心灵”的夏令营。郝奇志是这个夏令营的老师,她成功用“陷阱”教育了一个“问题孩子”。那个孩子叫辛辛,刚7岁。

入营后第一天吃晚饭时,他就对老师说,他不吃饭。还说:“我在家就这样,我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谁也管不了我,爸妈都听我的。”

“以后你天天都不吃饭吗?”郝奇志问。

“我吃这个就行了。”他吃着手里的小食品说。

“夏令营不许带零食,明天老师就收这些小食品了,你怎么办?”郝老师开始挖“陷阱”了。

“那我今天就都吃完它们。”他已中计了,看来他带的零食并不多。

第二天中午,辛辛依然不去吃饭。郝奇志让别人都去吃饭,自己留下来陪他。而辛辛根本不理会,却开始画起画来。郝奇志发现他饿着肚子画画居然能特别专心,而且画得很不错。

郝奇志决定让辛辛饿一顿,还暗地动员了几个也有零食的孩子,都不给辛辛吃。晚饭的时候,辛辛第一个跑进食堂吃饭,没有再挑三拣四,而且说食堂里的饭是最好吃的饭,豆角炒肉和粥特别香,最后居然把盘子都舔得一干二净!后来,有别的小朋友不吃饭时,他还一本正经地说:“不吃饭可难受了。”

辛辛的问题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综合征,几乎每个家庭都为孩子任性、不爱吃饭头疼,但有几位父母舍得让孩子饿一顿呢?

第二天上午,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时,辛辛非得按他的规则来玩。小组共有5个孩子,有4个同意原来的游戏规则,结果没有选择辛辛的规则,他就拒绝参加游戏并且大哭不止。

郝奇志故意告诉辛辛,必须躺在地上,打着滚哭才管用。辛辛好像明白了她的用意,说:“我只哭,就是不打滚!”郝奇志接着说:“你就有哭的本事,这两天你天天都哭。如果你能够到晚饭的时候不哭,而且能好好吃饭,我就在咱们宿舍的楼道里爬一圈。”辛辛听了兴奋不已,立刻答应。

果然,这一天下来,不管是吃饭还是做作业,辛辛都特别主动,也没有再耍赖发脾气。吃过晚饭,郝奇志找到辛辛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老师也说话算数,现在我就到外面去爬一圈。”

郝奇志就在孩子们的哄笑声中从辛辛宿舍门口向楼道爬去,爬到楼道尽头站起来,不服气地说:“我已说到做到,不知道你今天说的话能坚持几天,别看你今天赢了,但我就不信你能一直坚持到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如果你能说到做到,我到时候就从这里爬到二楼去。你敢不敢跟我拉钩?”辛辛也不示弱,立刻伸出小指和郝奇志拉钩。一个难管的孩子就这样被成功“改造”了。■

上一篇:注重母婴交流 下一篇:合理保养让您的心脏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