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诞而克制,凉薄而城 和鲁迅一样“干净”的文本解读

时间:2022-10-06 06:40:09

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有爱和死亡才是永恒。

武汉回来购书,徐老师推荐了孙绍振先生的文本解读,之前昏天暗地的一年疏忽然就过去,自己也没太读书,对于孙先生早就如雷贯耳,可是未尝整本书一口气读完。八月回苏州后,每天早晨读几篇《解读语文》中三位先生对一个文本的阐释,感觉这三位先生乃是纯粹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真正深刻地走入了中学文本之间,不是某些处于“象牙塔”中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伙计,读完他们的文本分析,我真觉得“语文”课、“语文”味道全然取决于一个语文老师的性情。

什么意思呢?我曾试着对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试着说课的时候用“矛盾分析法”,可是总觉得最后差一口气,没有孙先生的力度,叹息。

《解读语文》一书,我反复看的是解读鲁迅的几篇文章,当然后面的《背影》等等文本的解读也动人不已,甚至觉得孙先生对“亲子之情”已经直扣心扉地讲透了,甚至影响了自己关于对“亲情”的写作的认识,甚至觉得初中教材常客冰心女士的文字,就像是糖放得不够的甜品,寡甜得让人嘴里不痛快。

回到《解读语文》一书上来,最让我头脑发麻的一篇即是9篇关于鲁迅经典文本的解读――心灵的诗。

我认为的白话文最好的标准:简约而又充满诗意。点检白话文兴起以来的作家,只有鲁迅达到了。其他人就算一流的,也比他差一大截。简约而充满诗意的作品才耐读。

鲁迅是一位诗人。

他下意识同情那些受苦的人,他不是冷血的政客,不会计较诸多利害。他实在是个有赤子之心的人,当然也有点世故。他恨铁不成钢,却还懂得适可而止。有学者说鲁迅的问题,就是没留学过欧美。我不这么认为。一个人形成何种见识,和性格有关。

美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本解读的论文和美的女人一样,最本质的特征是洁净。古文阅读感很好,这大约是白话文所不及的。我回忆中学语文课本,几乎唯一有阅读感的白话文是鲁迅,“我在年少时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只觉口舌生香,想一气读下去。所以我自己是不大爱看中国的农民小说,不洁净。鲁迅的文章最好,就好在洁净。好论文也洁净。一切的美都因为洁净。

我感觉现在或重读或阐释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些恨鲁迅的,看不到鲁迅的单纯,看到的只是他们不单纯的心中那个偏狭的自己。

鲁迅对文章的审美其实早已经被章太炎固定了,简约而诗意,还有内在的古朴,一辈子也没挣脱(当然也没必要挣脱)。他好可怜,虽然他对晚年章太炎只有暗笑。

孙绍振先生谈到鲁迅的抒情性和杂文性系统,他以《社戏》一文极尽阐释迅哥儿的抒情笔法,对比杂文对小人物的鞭挞,完全可见迅哥儿的性情何其动人?

所以很多人说,看不起鲁迅,后期只会写杂文。如果把杂文写成时评,那鲁迅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但鲁迅的杂文却不仅是时评,他深挖时事的最深层根源,辅以最精湛的抒情文笔,他的杂文因此不朽。

孙绍振先生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那个问题,都说鲁迅的杂文没有文学性,但我感觉还是有文学性的,因为总是百读不厌。这是为何?这不可能因为其中的思想性,因为鲁迅的思想高度,在今天的我来看,确实已经不算什么了。那么能吸引我读下去的,一定是它的文学性、抒情性。

《解读语文》一书,因为中小学教材没有选择鲁迅的《孤独者》,所以我看不到孙先生对这个文本的解读。鲁迅的小说,我最喜欢《孤独者》,可以看出中国人每一滴体液中深藏的卑俗和低贱,以及卑俗和低贱中愚蠢的得意。浸透着鲁迅的痛苦和绝望,(我每次想到孙先生解读迅哥儿文本之中的“双重绝望”,都会感叹,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位隔代知己也不枉了)令人窒息的深刻,无人能及。这是真正的思想者小说。单纯的描摹世像百态的小说,写得再生动,也无法与之比肩。

鲁迅扯着喉咙呐喊,唤醒了铁屋子里睡着的人。但结局恐怕只能令他大跌眼镜:一小部分人确实四处寻找工具,要砸碎铁屋,但很快被其他人按住捆了起来,当精神病处理;剩下更多的人忙碌着修补完铁屋子后,又骂骂咧咧地睡着了。领导环绕铁屋子转了一圈,拖着一小撮精神病,满意离开。

没有鲁迅那样深邃的思想,就无法理解鲁迅的痛苦;没有鲁迅那因深邃的思想带来的绝望,就无法理解鲁迅的睚眦必报和一个都不宽恕;谩骂鲁迅刻薄的人,是思想的可怜虫;开口闭口宽容的人,他和鲁迅有精神隔阂和性格隔阂。宽容很重要,但用在鲁迅的文章语境,是驴唇不对马嘴。

而中学教材中鲁迅文本的选择问题、去留问题,每年总有很多跳梁小丑出来闹腾,而像孙绍振先生、钱理群老师这样真性情的好教授大概是绝了。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学史上最最最伟大的作家,他天才的语感,深邃的思想,敏锐的触觉,癫狂的神经质,让他成为中国白话文学史上的唯一。什么沈从文、张爱玲都只能瞠乎其后。鲁迅的书我最爱读,真想要千遍那个万遍呐下功夫。语言太精湛了,怎么也读不厌。

中小学课本中选的鲁迅文章大多很棒,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而《解读语文》一书,每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适合在暗夜里涌动。

上一篇:计算机模拟薄膜生长过程研究 下一篇:实战化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