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霞:中国教研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时间:2022-10-06 06:24:39

刘月霞:中国教研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刘月霞,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教育处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处长,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刘主任,您好!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管教学研究这一工作,想先请教您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我国的教研机构与教研员所开展的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刘月霞:我想先谈谈教学研究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会涉及下一步我们对教研工作的认识、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以及为教研工作服务的教研系统的发展方向。

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我们国家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传统优势,也是一个基本经验。今天,我们看到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这是我们了不起的成就和历史功绩。但是,这其中包含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实:六十多年中,我们始终面对着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区域教育差异性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呢?前段时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专门到上海去探寻中国教育的秘密,或者说寻找上海教育的秘密武器。事实上,我不认为我们有什么所谓的“秘密武器”。其实,我们就是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经验,这支撑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那就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粱威老师曾经做过我国教学研究制度发展的专题研究。据梁老师考证,教学研究并不始源于中国,是我们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学过来之后,把它本土化了,并且继续发扬光大,最后演化成一种教学制度,成为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学习苏联之后,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始终受到高度的重视。早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小学暂行规程》,就对中小学教研组的设置有过专门的规定。其后,各地纷纷成立了教研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省、市、县、学校四级教研网络体系。这个教研网络体系承担的就是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等工作职能。目前,我们拥有一支近十万人的庞大的教研队伍,这支队伍一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也有较强的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他们能够经常地深入到学校和课堂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以说,这支队伍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我想,弗里德曼最后探寻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它对于推进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战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支撑作用。

当前,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全面深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这既是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教学实践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发展不到位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途径。因此,它对我们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落实十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推动中国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教师》:刘主任,可否请您谈谈,在接下来的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方面,教学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

刘月霞:教学研究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情况下,应该不断地调整工作视野与工作职能。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人才战略的调整。这个大环境,我们必须要看到。我们国家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其核心目标也是全面调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这次的教育改革是站在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高度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实施、考试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这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整体规划。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系统到底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传统的意义上,我国的教学研究缺乏课程概念,只有教学的概念,这也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而这次课程改革,把人的培养从教学领域扩展到对整个课程领域的认识。所以,我们整个教研系统应该紧紧跟上这一改变,以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这样全局的视域,超越仅仅把教学研究指导作为基本工作领域的传统认识,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思维,建立大课程观,把过去仅仅深入课堂的教学研究的职能定位转化成面向整个课程,把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人的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作为基本工作职能,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行动研究、开展专业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支持和服务。

《中国教师》:在新形势下,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有哪些?

刘月霞:第一个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开展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教研队伍作为地方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应该积极、全面地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宽的视野下整体规划区域课程改革,围绕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形成有较强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行动方略,推动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教研系统要深入基础学校,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规划和建设,要做行动研究的指导者,尤其要指导学校进行课程统整意义上的课程规划和建设,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加强课程德育的研究。过去我们的德育更多依赖于德育课程,放弃其他课程教学这样一个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样一个新阶段,教研系统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因素,发挥好各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等德育形式的探索,使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德育,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研系统仍然要回到老本行,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开展好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这里,我想强调三点。第一,要在学科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科本质问题的研究,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素养与学科基本方法,引导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师目前的教学是缺乏目标意识的,不知道组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本学科本质特征的。我们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应该带领教师回归到对学科本质的研究上,把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素养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落实到学生身上。第二,要带领广大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充分地分析和把握学情,积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恐怕是我们的教学中非常缺乏研究、缺乏关注的一点。我们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得不够深,对教学规律也就把握得不到位,所以,我们更多地是愿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多地是愿意在那儿唱主角,学生充当听众,没有把学生调动到自己的教学环境中来,也不知道通过参与、相互讨论、实践探究,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清,对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到位,这也是研究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我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能够带领教师开展对这些本质问题的研究。第三,在信息化的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要引导教师研究信息化带给课堂教学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我们必须在信息化背景下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帮助教师调整行为方式、教育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甚至还要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

第四个核心任务是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指导。教学评价实际上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引领我国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导向。为什么高考能够牵着我们学校的鼻子走,牵着教师课堂教学的鼻子走,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现在,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我想,这样的一个试点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衡量地区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系统应该积极参与到各地有关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当中去,协助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教育部课程中心与上海市开展了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也是对我们与上海经验的一个总结提炼。实际上,“绿色评价”就是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成长,特别要关注学生为成绩所付出的种种代价,等等。另外,教研系统还应下大力气开展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引导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评价,逐步建立一种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与指导系统,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当然,教研系统也要注重组织有关专业力量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的研究和评估,发挥好考试对学校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中国教师》:可否请您再着重谈谈教研方式和机制的创新问题?

刘月霞:这个问题前面也有涉及。既然我们教研的定位、工作职能有所调整,教研的核心任务也有所变化,教研方式与教研的工作机制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我希望教研系统能够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一种围绕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的机制。过去,我们的教研员更多地倾向于个体研究者的角色,那么下一步围绕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的攻关时,就要考虑联合攻关这样一种研究机制。其次,我希望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与专业支持,依托校本教研的基地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地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整体水体的提升。再者,我希望能够以教研机构为主体,建立一个与高等院校和社会研究机构联合的、开放的、专业支持系统,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实践。最后,教研系统应该建立一种教学改革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总结推广机制,发挥好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示范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单位都要有表彰、奖励,以更好地调动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创造性。

《中国教师》:校本教研是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教研的一个新倡议,可否请您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好校本教研的建议?

刘月霞: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时,就创造性地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之后慢慢地在全国铺开推进。经过这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应该说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价值和理念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广泛认可。我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我们国家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校本教研倡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人员、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教学问题。它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实践研究、一种行动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可以说,它是保障我们国家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实践也证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成为推进新课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我觉得,在现实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仅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教学改革实践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等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帮助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丰富了我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过去,我们把教师仅仅看作是教育者、知识传授者,而校本教研的出现,让教师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成为“‘教育者’+‘研究者’”这样的双重角色,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也在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探寻规律,创造知识。从长远看,我们应倡导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基本岗位职责,作为衡量教师职业专业水准的一种标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景当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进而形成一些初步的、规律性的认识。我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能力到教学总体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当然,这会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制度与机制,积极倡导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与专业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形成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教育机构更应把教学研究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充分地指导与参与到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去,支持与鼓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组织好教学问题的集体会诊、协同研究,为教师教学排忧解难,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上一篇:“A级”物流地产之路 下一篇:论农村公路沥青混凝土拌和及面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