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06 05:57:14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在《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科学而客观地认识与了解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能体现《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这个社会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那些既讲授理论又需要实践的课程。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却存在一种从理论到理论、以理论解释理论的倾向,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接受。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说明,包括《社会科学基础》在内的不少大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变,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能力培养,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一个好而又适当的案例令学生如临其境,从中看到了鲜活的社会生活,可以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对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理论的指导与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2.与现代大学生心理期盼一致。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人的特点是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眼光,过去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适合这一代人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真正成才,是今天高校要研究与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而案例教学法恰恰能够满足这一时代要求,体现出它的时效性特征。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借助案例演示与案例分析,呈现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进行现实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释疑。背景清晰了、理论掌握了、认识到位了,问题不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吗?教学目标不也就达成了吗?迎合学生心理期盼,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符合。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重理论教学,轻教学实践。经过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很多理论讲授其实就是纸上谈兵,从理论到理论,与学生的专业期盼距离较大。这已经成为包括《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在内的教学中的最大缺失。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确实丰富了,这是因为理论吸收为知识有一个过程,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而条件的创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案例教学法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创立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几次有限的教育见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外,就只得靠老师结合教材运用案例教学,来给他们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本质的机会,使其心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使他们提高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研究表明,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案例选取时要注重时效性与代表性。所谓时效性,就是教师在举例时不但应该选取社会上大家关注最多、议论最多的事例,还应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一个好的既具时效性,又具焦点性、热点性问题的提出,会立即抓住师生的眼球,课堂气氛当然就会强烈。要根据课程特点开展《社会科学基础》的教学,关键是要有合适且恰到好处的案例,没有这个基础、少了这个前提,案例教学当然也就无法进行了。《社会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也不过10来年,既缺乏教学的经验,更无法有规律地搜集更多的案例,案例多是根据任教者自己的个人看法去收集归纳的,这就难免导致案例针对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从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当然就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任课教师大多是其他学科转任而来(以我校为例,几名任课老师原来都是学中文的),不少任教者缺乏在诸如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功底,导致对案例的理解不全面,在借助案例实证,结合理论讲解和阐述时,就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又回到纯理论的阐述上,导致案例的作用无法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就无法发挥出来。比如,我们在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属性差异时,就必须说到社会科学所特有的属性———价值性,这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所说的。我们可以以西方国家奉行的双重人权标准为例,也可以用西方国家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攻击为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既从理论上、又从实践上认识社会科学的这一特性。这样的案例使理论实证化、社会化,让师生可触、可摸、可思、可想。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当然也就引起师生的共鸣了。有了共鸣的基础,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案例选取要注意话题的新颖独特,具有典范性。作为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首先必须要新。这个新,就是案例既要能体现时代特色,即新颖,又要注意案例独特性,即新鲜。即便是选用大家熟知的案例,也不能“炒现饭”,要挖掘它的新意。这样的案例才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这是因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等因素,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也很杂。其次,作为“90后”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往往是当下流行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师,一方面应努力扩大白己的信息面,增加自己的信息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当前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社会问题要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该把当前最新颖的资料展现给同学,设法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里距离,消除心理差异。案例选取还要注意典范性。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更具启发性和教育性。比如,谁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新颖、典型又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们设计了几个选项:人权主义者、美国总统、达赖之流、中共领导人。学生不但要回答是谁,更要回答为什么是他?在这个“为什么”的辨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社会、民族等角度进行思考、作出选择。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理论素养、实践能力。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案例展示和探讨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致学会解决问题。这样,案例教学法才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高建宏单位:江西萍乡学院

上一篇:GIS软件应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程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