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隆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时间:2022-10-06 04:31:43

异丙隆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 要:该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异丙隆(10、20、40、60、80、100mg/L)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丙隆能降低小麦幼苗叶绿素的含量,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低2.55%、6.81%、11.91%、19.57%、28.94%、32.34%。异丙隆能够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的含量,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3.41%、11.17%、64.20%、139.77%、234.85%、303.7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1.50%、3.68%、8.18%、10.57%、19.02%、21.20%,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0mg/L)高4.75%、44.62%、88.61%、125.32%、164.24%、108.23%。

关键词:异丙隆;小麦;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21-02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化学除草剂的需求量和使用量逐年增加。使用除草剂虽然能够省时、省力、高效的除草,但其本身也是一种胁迫,对作物会产生一定的伤害[1]。异丙隆为取代脲类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兼茎叶处理剂,对作物幼苗生理生化有一定的影响[2-3]。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异丙隆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安全有效的使用异丙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与药剂 供试品种为徐麦35,由河南省布谷鸟农业科技公司提供;供试药品为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由南通金陵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采用土拌农药、盆栽小麦的方式。试验设计包括7个异丙隆添加水平,分别为0、10、20、40、60、80、100mg/L,其中0mg/L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麦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小麦出苗后10d采集小麦苗的叶片测定其生理指标。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叶绿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脯氨酸含量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并随着异丙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10mg/L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mg/L及以上处理显著低于对照。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低2.55%、6.81%、11.91%、19.57%、28.94%、32.34%。不同处理下小麦幼苗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并随着异丙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0mg/L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mg/L及以上处理显著高于对照。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41%、11.17%、64.20%、139.77%、234.85%、303.7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50%、3.68%、8.18%、10.57%、19.02%、21.20%。

2.2 不同处理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下小麦幼苗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对照,并随着异丙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80mg/L处理丙二醛含量最高。10mg/L处理下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mg/L及以上处理显著高于对照。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75%、44.62%、88.61%、125.32%、164.24%、108.23%。

3 结论与讨论

前人研究证实,施用除草剂本身是一种胁迫,影响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造成作物失绿,叶绿素含量下降[4],本研究结果与前人基本一致。除草剂进入作物体内,能够干扰作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引起复杂的生理变化,进而逐渐杀死作物[5-6]。有研究指出,异丙隆能够明显影响作物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含量[7-8]。也有人研究认为异丙隆对丙二醛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9]。本试验研究表明,异丙隆能够增加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含量,10、20、40、60、80、100mg/L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41%、11.17%、64.20%、139.77%、234.85%、303.7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50%、3.68%、8.18%、10.57%、19.02%、21.20%,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75%、44.62%、88.61%、125.32%、164.24%、108.23%。

参考文献

[1]王正贵,封超年,郭文善,等.麦田常用除草剂对弱筋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6):1027-1032.

[2]刘曙照,袁树忠,戴忠军.胺苯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对玉米的药害研究[J].农药,2000,3(11):38-40.

[3]张玉聚,张德胜,刘周扬,等.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药害与安全应用[J].农药,2003,42(1):41-44.

[4]刘井兰,于建飞,印建莉,等.化学农药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药,2006,45(8):511-514.

[5]尹小乐.除草剂异丙隆对小麦生物毒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王正F,于倩倩,周立云,等.几种除草剂对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1,25(4):791-795.

[7]孔治有,杨志雷,覃鹏,等.不同浓度扑草净和异丙隆对大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6):2332-2335.

[8]朱金方,陆兆华,夏江宝,等.盐旱交叉胁迫对柽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2):357-363.

[9]顾正中,周羊梅,扬子博,等.干旱胁迫下淮麦33等不同小麦品种幼苗生理响应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30(1):67-71.

[10]孔治有,杨志雷,覃鹏,等.低温和异丙隆对大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4):701-704.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经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调研 下一篇:商丘早春马铃薯保护地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