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语文教学中精心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

时间:2022-10-06 03:02:34

要在语文教学中精心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我认为在教学中精心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有效手段。通过研究探索,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一个个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有重要作用教学环节,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就是他们的发展平台。为了落实上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角度发挥发展平台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促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养;发展平台;多种形式感悟;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可以从设计结构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可以通过丰富拓展内容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发展。除了以上途径外,我认为在教学中精心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有效手段。

为了落实上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从多角度发挥发展平台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促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利用发展平台引导学生感悟学习。

1. 诵读体味,以读代悟。

金波先生的《下雪的声音》是一篇非常唯美的散文。教学中要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感受下雪声音的特点。如比较读:体会下雪的声音小、弱;想象读,体会下雪的声音优美、轻柔;融入文本潜心读:体会下雪的声音亲切温暖、幸福充满感情;探究读:作者为什么要写下雪的声音呢?与作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受。

2. 激活想象,还原感悟。

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抓住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引导学生联系整首词的内容展开想象:老公公、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伴着朦胧的醉意,他们越说越高兴,那好听的吴侬软语把行路的诗人都吸引过来了,想象一下,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堂上,我为学生准备好道具,引导他们进入情境:有请老公公,老婆婆:

学生一:“老婆子,今儿天不错!来,咱俩喝两盅。”

学生二:“好咧!”

学生一:“老婆子,你看咱住的这地方有山有水,真不赖!”

学生二:“是啊,咱那几个孩子也不错呀!老大又去溪边锄豆了,老二编的鸡笼多好啊!咱真是越老越有福啊!”

学生一:“哎,那小不点呢?”

学生二:“正趴在溪边剥莲蓬吃呢!”

通过激活学生的想象,是引导孩子学习把语言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的生活的有效途径,通过想象还原,学生联系生活融入文本,对文本的感悟自然深入透彻。

3. 表演文本升华感悟。

学习《吹糖人》一课“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的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演一演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看看表演是否准确。这个过程要经历读文―表演―评价―再读文―表演的过程,直到准确的演出“端详”“用舌尖舔舔”“郑重地让”的意思。接着在表演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端详什么呢?为什么用舌尖舔舔?通过表演,学生融入文本,深切的体会到孩子们在尝糖人时的那份郑重和不舍,体会到孩子们对糖人的喜爱,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小伙伴的回忆,达到了以读助演,以演促悟的效果。

4. 联系背景,深化感悟。

学习《小萝卜头的故事》中“呦,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起来。他用手轻轻捧着,唯恐伤害了它。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这样一只平平常常的小虫,小萝卜头怎么会尖叫,那样爱怜它呢?请联系小萝卜头的生活环境说一说。课前,孩子们查阅了小萝卜头的资料,了解到小萝卜头在死气沉沉、暗无天日的铁窗中生活。通过联系生活背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了深度,感受到小萝卜头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感受到了小萝卜头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5. 品味语言,内化感悟。

教学《伙伴》一课“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我们把语言的学习点确定为“两天两夜”。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两天”与“两天两夜”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两天”与“两天两夜“表示的时间相同,两天两夜写出了马哈多的心情。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说说体会到了马哈多怎样的心情?学生通过对“两天两夜”的品味和体会,精确地从语言中感受主人公心急如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学习,学生把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6. 延伸文本,积累感悟。

学习《瘸蝉》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文后的感受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进而达到背诵。学生在感受这段话的过程中自然深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和挫折的。

7. 读写结合,以写促悟。

教学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课“母亲做事永远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老舍先生只写了把屠户的袜子洗得雪白,没有写把其他人的衣服洗得怎样?你来想象一下,把它写出来。接着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只写屠户的袜子,而不写别的?学生通过读文、读习作比较认识到:其它的衣服没有比屠户的袜子更脏的了。作者写母亲洗屠户的袜子最典型,最能表现母亲的诚实。进而就学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当写一件事,不想全都写,把最重要的写出来了,最具代表性的写出来了,其他的就不要写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

8. 创设情境,交际感悟。

例如学习《木兰从军》一课中“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木兰怎样说服全家、替父从军是文章的重点,说服的具体内容课文中没有写。在这里,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如孩子们,边关战事告急,花家公文在手,总要有一个人出征啊!一家人急得火烧眉毛,可谁也不愿意让这个责任落到木兰身上。木兰该怎样说服家人呢?请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说服的理由。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弟弟的角色,引导学生说服。说服的过程是师生、生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潜心读文、激活想象、创造表演、深化感悟的过程。

9. 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完善个性化感悟。

例如教学《湖滩上,有一对天鹅》中“云朵驮着天鹅,天鹅衔着云朵,轻轻地,轻轻地,在湖滩上降落。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天鹅降落湖滩的画面时,有的学生认为湖中心两片美丽的云朵就是天空中云朵的倒影,天鹅是去衔湖中的云朵;有的认为湖中的云朵是飞翔在蓝天中的天鹅的倒影,天鹅在接近水面时和自己的倒影融为一体,好像衔着水中的倒影。对于学生不同的感悟,要引导他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作者想通过画面向我们传达怎样的一种美?通过站在作者的角度观察思考,学生感受到了画面和谐、流畅的美,完善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10. 同一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悟。

例如教学《丑小鸭》可以按文本的叙述顺序展开教学;也可以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开展教学,即先感受丑小鸭的“丑”,接着学习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什么样,然后学习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经历了哪些磨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学生精心搭建发展平台,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可能性,愿我们的孩子们在语文课堂的发展平台上个性飞扬,打好生命的底色!

上一篇: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问题及优化路径 下一篇: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