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中国的文化传播

时间:2022-10-06 01:55:55

论美丽中国的文化传播

【摘要】当代中国人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与外国人头脑里的中国文化存在着差距。如何缩小这个差距,有效传播希望被传播的中国文化是本文思考的起点和探索的目的。中国有让世界瞩目的文化却没有效传播固然有其传播方式和途径的问题,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传承和建设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美丽中国;文化传播

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各个国家都从多方面致力于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彰显个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自居,以“天人合一”与“和”为中国文化的精髓。然而遗憾的是,在更多的外国人眼里,更加鲜明的中国印象是:中国海外游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方式;中国城市的“脏乱差”;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人的固执保守,中国的强大对世界是一种威胁如此等等。而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少的一代所崇尚的也不是茶而是咖啡,不是二胡古筝而是钢琴小提琴;不是刺绣,是十字绣;不是春节,是圣诞;不是针灸,是“解剖”,不是忠孝,是“平等自由”。

当代中国人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与外国人头脑里的中国文化大相径庭,给我们提出了以下思考:第一,我们不断向世界所宣传的中国文化只传承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节” 而没有传承给当代中国人;我们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自己却没有成为文化的继承人。第二,我们的文化传播有明显的“啃老”倾向,缺乏创造、发现、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个性和正面形象。 从而给别人留下了机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肆意丑化中国形象。

1 向外传播中国文化首先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度,之所以还能骄傲地向世界宣传历史文化还得感谢先辈们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和科举考试的制度保证。也就是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用了“士”整个阶层和“科举”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文化的传承。正式由于这个传统,《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才千百年不断被后世注释解读并且实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些研究自己文化根基并善于反思的人,这个民族将是没有希望的。

所谓实践固然不是“君臣之分”,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起码应当包括我们引以为傲的,并不断向世界传播的这些先哲们的智慧:“节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君子不器”,“礼之用,和为贵”,“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现实是,我们为口福遍尝山珍海味,为职称学术腐败屡见不鲜,为利益牺牲亲情,出卖人格,为人的奢华而肆虐自然,少了“逍遥游”的乐观自由精神,没有了“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不再需要“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反思,我们讥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践行这些文化传统的“精髓”我们如何让外国人信服我们所传播的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不是拿这些古人名人装潢门面的。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践行,古人的不足需要我们发展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改弦易张,完全套用西方“文明”。事实上,西方的哲学家们早已经在开始自觉地反思科技异化和工具理性。弗洛姆的 《逃避自由》,弗洛伊德的“现代文明应当对精神病负责”就是典型的代表。这就充分说明了两点:第一,西方文明并非十全十美的;第二,西方人是善于反思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的。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恰恰忽略了这两点尤其是后一点。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继承并反思我们的文化。

2 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向外传播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

文化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创新。如果我们的骄傲只在美好的回忆中,如果没有让我们同样骄傲的当代中国文化,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就要断代了,中国人在当代的文化碰撞交流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信,然后人云亦云,最后走向崇洋,直到某一天,我们也以外国人同样诧异的眼光在欣赏中国的“千年古董”文化中去寻找一点骄傲聊以。

长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针灸也是迷而不信,站在解剖学的立场上认为“穴位”是巫术。既然针灸确实可以治病救人,既然解剖学无法解释“穴位”,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换个角度去解释呢?中国人自己原创的东西为什么要拿西方的标准来否定呢?我们老是谈和国际“接轨”,为什么我们不把我们自己的轨道铺出去,让别人来接呢?

西方人是很佩服中国人的想象能力的。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实践能力。很早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而西方人首先在月球上留下了脚印;中国有句谚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西方人首先提出了“基因”的概念;中国的孙悟空每抽出一根金毛就能再变出一个孙悟空,而西方人首先进行了“克隆”。

智慧的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界的很多秘密,这些秘密都被当代的科学所验证了。智慧的中国人还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反思,而有些思想似乎还是为当今社会量身定做的。遗憾的是,当代中国人很满足这种点到为止的朦胧美,没有去进一步探究,去实践。这与擅长逻辑分析的西方思维格格不入,所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西方人的承认。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新文化

也许有人会说当代的,无论器物,制度还是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都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还不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而恰恰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更应该把自己展示给世界,让世界去评说,去冶炼,去沉淀真正的经得住考验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我们应当自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应当自信我们的当代文化并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当代文化,而不仅仅是向老祖宗借光,我们才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民族。但什么是当代中国文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就成功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吗?如果我们用行动去实现我们的理念,“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也一定会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闪光点, 中国也就会不攻自破。

中国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体育的强大, 艺术的繁荣无处不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是我们既缺乏善于反思的哲人去研究归纳表述并传播这些辉煌成绩所展现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也没有这种民族自觉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新文化,我们需要专家, 大家, 思想家, 我们更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

注释:

蔡景华、吴治国 《香港高校通识教育: 经验与借鉴》《现代教育科学》[J]:49-51 2006.3

参考文献:

[1]马印普 《中国大学理念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J]:51-54 2007.1

[2] 李强 《大学理念再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7-45 2005.4

[3]高德海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 15-16 2005.10

[4]金春峰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文史哲》[J]:82-87 2008.5

[5]吴友富 《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观察》[J]:8-15 2009.1

[6]李志斐 于海峰 《试论"中国文化年"现象》《理论界》[J]:10-111 2007.2

[7]纪宝成 《关于国际文化战略的几点认识》 《学术界》[J]:7-11 2009.3

作者简介:

李富娜(1980~),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从事教学工作10年,研究领域:艺术设计。

上一篇: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下一篇:高职生积极学习心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