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分析

时间:2022-10-06 01:47:38

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分析

摘 要:本文对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进行分析,论述水利风景这一具体的质料成为旅游景观的过程,探讨水利风景的审美价值,是进一步对水利风景景观进行分类的基础,同时也为水利风景区旅游审美利用找到了根据。

关键词:水利风景;旅游审美现象;审美价值

我国水利资源极其丰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增强。对于水利资源的利用,人们已从传统的实用功能(治水)转变到娱乐审美功能(娱水),这是水利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当前,以水利风景而形成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最理想之地。从2012年国家水利部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数达到518个,加之千余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已形成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由此看出,国家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指导具体的水利风景区开发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探究和解决。

水利风景,是指依托水利工程设施,包括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景观”。那么,这一“复合景观”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它是如何成为旅游景观的呢?因此,我们要对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张法《美学导论》提出审美现象发生的两条路径,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是通过游客与质料(水利风景)相互观照和交流所产生的,水利风景就成了审美对象(旅游景观)。因此,它的发生也有两条路径:由游客美感的发生而产生美,由质料美的呈现而出现美感。

一.水利风景审美现象发生的游客因素分析

美学原理认为,美感源于主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对于水利风景审美现象的发生,可从游客因素(主体)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旅游的概念来说,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它具有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旅游的特点,是促使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从审美现象发生的主体方面来讲,游客在风景中进行观光、休闲、度假等游玩活动,他所追求的是“游玩”本身,他不是来考察学习,更不是来赚钱,既无事在身,又无事在心,完完全全一个“大闲人”,因此,完全具备了“心理距离”的初始条件,同时也就具备了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用中国美学理论来说,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必须是“虚一而静”的,处于一种“斋”的状态,而游客正好处于这一种状态。所以说,游客已经从主体变成了审美主体,那么,审美现象就应该发生。如果不发生,那可能是对象不具备审美对象的条件。但是水利风景是一种独特的“复合景观”,它往往是具备优质的景观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地方,所以,无论从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哪条路径,审美现象都应该发生。

根据现象学加括号理论,人在面对物的时候,把呈现在心里中的其他属性用括号括起来,只剩下审美属性。正是心理距离这种加括号的现象学悬搁,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当旅游者以这种审美眼光去看“境”的同时,也把客体的认识属性、功利属性及一切非审美属性也加上括号括了起来,使客体也成为了审美对象,这是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初始条件。当游客进入景区内,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面对眼前的景观,被其陶醉,旅游审美现象也就产生了。审美现象发生以后,在主客体的交流关照中,达到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如朱自清游秦淮河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此时描写秦淮河的朱自清,不是1923年处于饥饿状态的朱自清。此时,他是秦淮河上一位逍遥的游客,所以秦淮河才成了他的旅游审美质料。作者面对秦淮河,他首先没有从认识角度或功利角度来思考“秦淮河的水质如何”,或是“秦淮河的水的功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从水的颜色、质感、明暗等产生了联想——“六朝金粉”、“纸醉金迷之境”,从而进入了审美状态,这时候的作者即是审美主体,“秦淮河的水”就成为了审美客体。在主客体的交流关照中,促使了审美现象的发生,产生了美感经验——“像梦一般”,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最高峰,即主客体的浑然合一,体现为一种“抒情诗性”的美感经验。抒情即为抒感,它主要反映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论是面对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通过对其的审美观照,达到心灵的自由。

水利风景是一种独特的复合景观,它的复合所形成了良好景观氛围,只要人们有一种悠闲的心态,审美的态度,它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对于游客来说,相对于本地居民,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更容易发生审美现象。所以,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价值要大于一般审美价值。游客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水利景观旅游审美现象的易发性。水利风景的美感经验就是在游客与水利风景景观的交流中创生出来的。

二.水利风景审美现象发生的质料因素分析

从审美现象发生的质料因素(客体)方面来讲。水利风景是如何成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呢?杜夫海纳认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

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更多地取决于美的创生过程中的“质料”,即游赏对象的客体形象冲击和碰撞。当游客面对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景观或强烈氛围中的时候,游客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主动构造着对象世界,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图像,呈现出对象的意义,促使审美现象的发生,从而产生美感验,获得审美价值。

如观三峡大坝——“游客登上海拔262.48 米的制高点坛子岭,可以观赏到三峡工程全景和壁立千仞的双向五级船闸;在与三峡坝顶齐高的观景平台上,游客能够感受到大坝令人眩晕的高度;在近坝观景台,仰视大坝,游客会感叹自身的渺小……”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正是今天三峡的真实写照。面对三峡,游客会由衷的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三峡大坝的巨型、高大等,对游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游客“不得不去看”,这种“不得不去看”的现象就可理解为对象质料所呈现的美吸引了游客,使游客进入了审美状态,于是产生了审美现象,从而获得了审美价值的高峰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场所开展的活动,也能够促使审美现象的发生。如布依“六月六赶桥”。“‘六月六赶桥’是布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六月六’的鼓扬,大河旁、山坡上、田埂边、马路上,人山人海,歌声笑语如潮……”为什么这种节庆会吸引那么多游客?或者说,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就是一种“磁场效应”——制造一种把游客融入其中的强烈氛围,这种强烈氛围犹如一个大型的“磁场”,每个游客仿佛是一个个“分子”,进入这个“磁场”中便被“磁化”。游客在活动的刺激下,忘记自我,进入了一种迷狂状态,表现出一种“狂欢诗性”⑦的美感经验。从狂欢节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它是由于某种具体的活动,往往是节庆、体育、习俗等活动把人们带入了一种陶醉的状态,暂时地失去了自己,即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这是一种审美“狂欢诗性”,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总之,水利风景旅游审美活动是通过(主体)游客的心理结构和(质料)水利风景的呈现性两条路径发生的,水利风景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使游客获得了审美价值,水利风景成为了旅游景观。

三.分析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的意义

目前,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中,“饮用水源”是水利风景区开发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和敏感的问题:一方面,要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另一方面,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必然要利用水利风景。其实,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旅游利用方式的问题。对水利风景旅游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在充分挖掘水利风景审美价值的同时,对水利风景进行审美分类,并以此依据,针对性开发水利风景区,对水利风景进行旅游审美利用,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分析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探讨水利风景的审美价值,是进一步对水利风景进行分类的基础,有利于我们克服认识“饮用水源”与水利风景旅游开发的误区,坚持“按美的规律来塑造”,在旅游开发中坚持旅游审美利用方式,一方面,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性建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正确指导水利风景区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推动我国水利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2]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陈昌茂:《论旅游美》,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年。

[4]陈昌茂:《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3月。

[5]陈昌茂:《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

作者简介:唐晓飞,男,出生于1983年,贵州省凤冈县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美学。

上一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行业途径探索 下一篇: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