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时间:2022-10-06 01:05:56

关羽崇拜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深远,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从内圣外王的完美理想人格和崇拜神灵的社会文化心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关公崇拜所反映的中国民众传统心理和社会文化特色。

关键词:关公崇拜;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关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被以各种形态世代传承。关羽是三国时蜀国的大将,死后享尽各种尊荣,历代统治者都对其进行加封,甚至被尊为“武圣人”。关帝庙宇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甚至每个村庄都至少有一座关帝庙。与关羽有关的事迹不仅史书多有记载,而且也广泛流传于民众口头艺术。人们记录关公的事迹,想象他的英姿,期盼他显灵庇佑。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圣外王的完美理想人格

中国历史上,尽管学派纷呈,尽管“内圣外王”一词是在《庄子·天下》里才出现的,但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上,无论儒家、道家、甚至佛家,其思想均是相通的:都推崇“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即都将理想人格的最终目标锁定在“内圣外王”上。在孔子儒家看来,“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三者的完美统一。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曾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认为仁者泛爱众人而不忧,智者富有知识而不惑,勇者果敢刚毅而不惧。受此思想的影响,孟子在《告子上》里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是天赋的、人所固有的,它既不是别人给予的,任何人也不能予以剥夺。儒家重视仁义忠信,视其为天授的品质,任何人不能剥夺。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旦被设计出来,就得到文化的认可与推崇,经过教化与传承,理想人格一旦形成,必然会对人们的人格产生深远影响,否则,就得不到人们甚至文化的承认。[1]

关公崇拜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一方面,他忠义仁勇,重情重义,这是他最突出的道德品质。关羽的“忠”主要体现在他对待刘备的态度上,作为弟弟他敬重兄长;作为将领报效主公;作为臣子他效忠君王。关公的“义”最是为人津津乐道。毛宗岗称赞关羽“义绝”,实是其忠义冠绝天下,让人不得不佩服。如义释曹操,就最能体现关羽的义。关公的“勇”也是众所周知,为人称道的。忠义仁勇,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更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关羽所表现出的这种忠义勇武,正是各家都推崇的“内圣” 。另一方面,中国人推崇“内圣”,希望通过自己的崇高人格来达到感化他人之心以成全“外王”伟业的目的。关羽生前为三国蜀汉名将,汉寿亭侯,五虎上将之首,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死后更是步步高升,其封号经历了庄缪侯、佛教的护法神、武圣人陪祀、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掌管神鬼人三界。至此,关羽已经成为道教中的重要神了。顺治九年(1652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最终成为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从此,关帝庙开始遍布全国。清光绪五年(1879年),更是加封了一个长达26个字的封号,用尽了赞美文词,可谓登峰造极。封建王朝对关羽的封谥,正契合了通过“内圣”来达到“外王”的完美人格理想,体现了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二、崇拜神灵的社会文化心理

原始社会早期时逐渐产生神的观念,当人们无法认识、理解自然时,这种观念其实是自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形式虚幻,本质内容却真实。同中国人崇拜鬼神,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某种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有外在的控制力量。神灵崇拜“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甚至已经达到获得了大地性,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食粮”[3]。

(一) 落后的农业区

在人类由无知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底低下和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人们面临着各种困境,生存的艰难使人们迷茫困惑,焦躁痛苦。于是,人们不得不寻求另一种异己力量的帮助,来满足自己战胜困难的愿望,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偏僻落后地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有恶势力仗势欺人不得申诉时,医疗条件落后不得不承受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就会依附于自己头脑中幻想的神灵,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以改变生存现状。忠义仁勇的关公很容易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关公死后被封封王封侯,固然有统治者借助信仰麻痹民众思想的意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神灵在心理上的需求和依赖。人们将他视为天神一般,虔诚至极。民间常常有关公显圣救助百姓的传说,几乎遍及历朝历代全国各地。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们心目中,关公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他总是能帮助人们战胜邪恶,是人们在走投无路之时的唯一精神寄托。《三国演义》中说:“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4]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关羽崇拜对普通民众的心灵抚慰作用。

(二)发达的商业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成为过去,商品经济正式走上历史舞台。随着商品的产生,逐渐有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商业区。商人们追逐利益,却又担心稍有不慎做了亏本生意。于是,他们便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幻想有一种神灵专门护佑信徒们财源滚滚。基于这样的心理需求,关公逐渐具有了另一种神职,即财神。为了区别于中国传统的财神赵公明,人们称关公为“武财神”。在这一神职中,本身并不是财神的关公却香火鼎盛,受人崇信的程度并不亚于赵公明。原本的纵观历朝历代关公身负的各种神职,我们会发现,关公的神性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复杂多样。如今,商品经济时代,作为财神的关公神职渐渐化复杂为单一,原本的附属神职反而成为主要神职,这就说明神灵的作用往往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人们将希望放在关公身上,希求精神上的抚慰和解脱,这些都体现了市民百姓的崇神文化心理。

三、总结

英雄崇拜是人们希求获得安宁生活的产物,它能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促使人奋发向上。在我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关羽一样得到人们的极度推崇和虔诚信仰。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历代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封建社会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渴望拥有安宁的生活。关羽作为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英雄人物,武力高强,智力超群,他有能力成为结束灾祸改变民众命运的人。这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基础。同时,他为人忠诚义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使得他有了成为全民信仰的条件。人们崇拜他,就是希冀他能改变民众的生活,关公的职能由于人们的需要相当复杂。而在当今社会,关公职能趋于单一,其深层原因及文化心理却更复杂了。关公信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要彻底弄清它,以上浅显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对关公崇拜的研究,我们应该开拓思维,多角度思考,或许能找到答案。(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4页。

[2]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560页。

[3]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序章》,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4]罗贯中:《三国演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第297页。

上一篇:浅议对建设工程中索赔原因和预防的深入分析 下一篇:word2003操作与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