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情入画 随韵成趣

时间:2022-10-06 01:03:52

“诗意画”是描绘诗中的景物和意境、抒发个人情怀的画作。东晋画家顾恺之以嵇康的诗作画,感受到“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雪诗图”云:“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归。’时人多传诵之。段赞善(官名)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持以赠谷。谷珍领之,复为诗寄谢。”在艺坛留下一段佳话。历代有不少画家因名篇佳句拨动心弦。南宋画家马麟《海棠烛光图》团扇(图1),画中月光下,长廊前,海棠盛开,红白嫣然,香雾空,诗人与好友款步花间,描绘出东坡《海棠》诗意。石涛有许多唐人诗意画,荡奇妙,笔补造化。作家老舍曾摘清诗人查慎行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画于白石山翁,老人苦思冥想经营数天后挥毫泼墨,画了六只蝌蚪从溪涧游出,带出十里蛙声和幽远的意境。

(一)

古代瓷器上的装饰绘画,官窑大多为象征富贵荣华的龙凤、牡丹之类,画风工谨。民窑亦常见吉祥如意的花鸟或仙侣,笔意粗率,品位亦低。因此偶有笔精墨(料)妙、意味隽永、取意于诗篇的瓷画装饰佳器,尤为世人珍视。

明宣德青花杜诗花鸟图蟋蟀罐(图2,景德镇陶瓷考古所藏),此器出土于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底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罐外壁(图3)左边一株柳树上两只黄鹂,右边平坡芦苇间飞起一行白鹭。画意取杜诗名篇《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意。在构图上有疏密、虚实的变化,景物有呼应,动静有对比。又考虑到立体器物上每个观赏角度有景物,采用局部画面的均衡式,如芦苇、柳叶大致上是均匀分布。景物不分远近,不表现景深,如四只白鹭一样大小,色彩浓淡不分前后。在画法上,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鸣柳的黄鹂,飞翔和站立的白鹭都十分生动逼真。画中以饱蘸喜悦的笔墨(料),表现了春天生气蓬勃、万物竞荣的景象。这种局部写实和整体装饰相结合的形式是此罐的艺术特色。历来人们高度评价宣德瓷器,因为宣德皇帝擅长绘画,又有宫廷画家参与瓷器装饰设计,如明王士性《广志绎》论宣德成化青花和五彩瓷器时说:“二窑皆然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其实,宣德瓷装饰的时代风格仍沿袭前朝,只有像此罐这种独特的构思、新颖的彩绘、明丽的境界,才突破了永乐的藩篱,并为后世的装饰开拓了新径。

这种蕴含丰富、高雅的文化风气首先影响到同时代的民窑器。宣德青花韦应物蕉叶题诗诗意图梅瓶(图4,桂林博物馆藏),瓶腹部绘主题图画:一仕女握笔在芭蕉叶上题诗,一侍女捧墨砚侧立。周围景色宜人,有蕉荫滴翠,苍松拂云,湖石玲珑,栏杆横卧,远处山峦起伏,白云舒卷,地面花草丛生。此图画描绘唐代诗人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意。诗云:“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另有宣德青花杜牧秋夕诗意图梅瓶(图5,桂林博物馆藏),画面表现唐诗人杜牧《秋夕》诗意。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与上例相比,稍改作主人公持纨扇,侍女手捧书函,增添了一端坐妇人的画面。其他诸如器物造型、胎釉、装饰纹样(辅助),以及主题画面庭院中的各种景物均相同,各种形象的笔意和风格也一致,应是同时、同地(坯房窑户)、同一人设计与绘制的。

(二)

明代后期,少数文人、书画家也曾与制瓷工匠交往,如万历年间书画家、戏曲家李日华,诗人樊玉衡赠诗于昊十九,明末书画家米万钟定制青花花觚等。到清初,文雅之风吹入瓷苑,偶有佳品勾摄诗情,经营布局,渲染青料,诗与画相映成趣,清顺治青花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图花觚(图6,景德镇陶瓷馆藏)即为一例。

此觚主体部位绘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意。杜诗序云:“大历二年(767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717年),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尊号)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此序记述作者因观看李十二娘舞剑器,追溯到她的舞技传承渊源。从而勾起回忆:还是童稚年代,看过玉貌锦衣的公孙大娘舞姿,如今自己是五十六岁的白发老翁了,公孙的弟子也过青春。驹隙五十年,抚今追昔,无限感伤。

1. 高雅的诗情画意

根据以上记述,对照器物上的图画,执笔站在石桌前的蓄须老人应是诗人杜甫(图7),执剑起舞的是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诗人目光炯炯,定神凝望,捻眉构思。诗中描写当年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描写李十二娘舞姿有“晚有弟子传芬芳”、“女乐余姿映寒日”等诗句。画上李十二娘身段呈“S”形,挥剑扬袖,矫健轻捷,姿态优美。画工具体描绘了她的背影,其目的一是突出她的姿态,是实;二是留给观赏者对诗句“临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的想象空间,是虚;三是画中人物有目光情感的交流,是和谐。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一正一背形成强烈对比反差。李十二娘的舞姿也牵动着周围观者,别驾与侍女身躯前倾,神情惊叹不已。

花觚的另一面描绘诗的结尾:“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别驾宅中华盛的宴席散后,诗人百感交集,忧从中来。最后只有侍女抱琴踽踽离去。明月当空,银光泻地(图8)。图上描绘别驾宅第的庭院景致:曲阑干外,花木扶疏,翠竹摇曳,芭蕉成荫,湖石嶙峋。一切都冷冷清清,烘托出惋伤的气氛。两个画面的情景一个热情、活泼、激昂;一个清幽、平静、寂寞,产生强烈对比。画面上第一个从墙后露出脸来看动静的侍女,又最后一个离去,在构思上也颇具匠心。这是借鉴了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连环长卷的形式,从中国画手卷中吸收营养,寓时于空,时空交递。空间的境界不断延伸,展示了时间变化中人物思绪的波澜起伏,随着觚体转动,从渐起趋向高潮,而又终归平静。

2. 明快的青花艺术语言

瓶上的图画周而复始地装饰在立体器物上。近观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传神,笔意流畅,线条圆润。远看层次清晰,浓淡色块交错、参差,均衡协调。李十二娘手挥亮剑,雄健起舞,她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除此以外,帷幕前四人浓淡青色块面的相互映衬,芭蕉柔曲的色块与栏杆长方色块的对比,玲珑石的透洞、造型的弧线与竹竿的直线对比,构成强烈、明快的形式美感和节奏韵律。桌面、帷幕等较大面积的青花分水,料色匀净、清澄,无琐碎的笔痕,具有鲜明的装饰风味。

3. 深邃的文化底蕴

舞剑器,古代健舞名。舞者戎装,唐代舞伎舞剑器时手持何物,说法不一。一说为雄妆空手而舞。《通考》“舞部”云:“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妆,空手而舞。”明代收藏家张用之有一长方形印,印文为“公孙大娘舞剑”,曾钤在他珍藏的《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本上。清代金石考据家翁方纲在此印旁特题一跋云:“此张用之印记也。公孙大娘舞剑器,‘剑器’二字乃所舞曲名,非舞剑也,删去‘器’字则不通矣。明朝人不知考订如此。”下钤“覃溪”一印(图9)。翁氏认为舞剑器并非舞剑,但也没具体指出是空手或持何物。二说为舞者手执彩绸而舞。见清桂馥《札璞》六“览古,剑器”。三说为手执剑而舞。清诗人钱谦益杜诗注引《明皇杂录》:“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其实,诗中“如羿射”云云,已是描写舞者手中的剑闪光明亮,如后羿射落九日。“罢如江海”句则是手中剑影像平静的江海波光。诗人当时所见舞蹈家是手执剑而舞,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作出生动的描写。画面上李十二娘周围留下一定的空间,也是留给观者想象中的剑影波光。

(三)

设计者选用此诗意入画必有其深厚蕴涵,装饰在花觚上意义何在?

先细细品赏诗的序言。本来写到“聊为《剑器行》”已告结束,诗人结尾加了一段“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有“草圣”之称。原来他是多次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书艺才豪宕奋发起来(图10)。“即公孙可知”什么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有段记载:“开元中将军斐善舞剑,(吴)道子观舞出没神怪,既毕,挥毫益进。时又有公孙大娘亦善舞剑器,张旭见之,因为草书,杜甫歌行述其事。”接着加以评论:“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一方面,从劲健、雄浑的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气势豪迈,激扬痛快。另一方面,艺术家底蕴深厚,联想丰富,造化触发,素影引化境,壁痕生奇趣,实现自己的创意。诸门艺事精神贯通,这就是诗人“可知”的“公孙可知”,也是诗人的美学思想。诗人不明说,留给读者去理解和品味。童稚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印象如此深刻,而今大娘弟子舞艺一脉相承,又引申到观舞剑器的张旭书艺豪荡,点到后戛然而止。其隐意是,诗人晚年常从“支离”、“漂泊”中写不幸遭遇,又从创作中联想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手诗赋动江关。”杜甫入川后,诗歌风格更为沉郁苍劲,与庾信情况是相似的,也似有公孙大娘舞姿的影子吧!

再回到花觚上。以上一层层深入下去的文化意蕴,在花觚的诗书画上一气贯通,把它放在画案上,诗笺边,触动你思绪,勾起你想象,挥动你凌云健笔,完成你的艺术使命。在这个通体散发神韵的器物上,“观其壮气,可助挥毫”,“奋笔俄顷而成,若有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画家》),这就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创意。依笔者管窥也为“设计者可知”。

笔者有缘数次摩挲此花觚,感触良多。今已过当年诗人写《剑器行》年龄。回顾往昔,陶瓷领域颇为寂寥,如今冰凉古瓷变得炙手可热,真伪鉴定,辩论激烈。依愚见,收藏文物不仅仅是辨古今,定真伪,谈价钱,更应从历史、文化、艺术的高度品赏其深层内涵。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祛火气,减浮躁,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理性收藏,怡悦品藻,审美享受,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责编:雨岚)

上一篇:真赝对比建行币 下一篇:不能不论的“北宋铜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