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汀消退颈动脉斑块作用

时间:2022-10-06 10:57: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1、2],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已确立。本文旨在观察阿托伐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患者中,收集经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年龄37~81岁,男29例,女21例,合并血脂异常47例,合并高血压36例(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其中极高危患者16例,高危20例),缺血性卒中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糖尿病3例。除外以下病人:①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出血升高于正常上限2倍;②急性手术创伤;③肾功能不全;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1.2方法

病人在研究开始后即停服其他调脂药物,保持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高血压患者给予尼群地平片及卡托普利片控制血压治疗,每晚服阿托伐汀20mg,连服12个月。每例均于每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测。

1.2.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参照国内有关文献[3],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1.2mm为增厚标准。采用韩国MEDISON公司生产的SONOACE8000EX彩色超声仪7.5MHz高频探头检查双侧颈动脉,检查范围为双侧颈动脉分叉前4cm至分叉后1cm,同一病例有多处斑块者测定最大斑块的厚度。由固定的超声医生对粥样斑块进行测量。

1.2.2血脂监测

研究前后各抽取禁食12小时静脉血,离心取血浆,用德国西门子公司自动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2.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自身治疗前后用配对比较t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用药12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21,P

2.2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与比较

用药12个月后TC、TG、LDL-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3.56,22.86,25.32,P均

2.3不良反应

有3例用药后第2周感轻度上腹不适,有1例用药后第3周觉右下肢小腿肌肉酸痛,查肌酶、肝酶均正常。在继续用药过程中均自行缓解。用药过程中多次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无异常改变。

3讨论

颈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4]。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只有通过特殊检查才能确诊。超声、MRI、CT及血管造影均有价值。但MRI、CT只能发现管腔狭窄,不能发现颈动脉早期增厚和斑块形成。而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由于技术和费用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超声是一种无创性、便于重复的检查,既能测定各个不同时期的动脉硬化病变,也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的动态变化规律。颈动脉的位置较表浅,常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体表超声技术为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掌握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发展和消退规律,特别是研究各种药物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提供了其他检查无可代替的便利方法[5]。为此近一年来笔者利用高分辨超声诊断议,观察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后颈动脉IMT变化,结果显示颈动脉IMT显著变薄,说明阿托伐他汀对减少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的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汀不仅具有显著降低血LDL-C的作用,还有降低斑块脂质中氧化LDL,降低胶原酶活性,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症反应,影响平滑肌的细胞增殖等调脂外的作用,从而促使粥样斑块稳定及体积缩小[6]。阿托伐汀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斑块表面溃疡、减少炎症和巨噬细胞,从而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机会,并能逆转颈动脉斑块[7]。

上一篇: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下一篇:拓扑替康血液毒性的观察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