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赋诗,书空独语

时间:2022-10-06 10:56:15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杜甫诗歌中题目以遣字开头的篇目,对这些诗歌进行分类、细读,试图说明这类诗歌中潜藏的“独语”现象,并揭示这种现象背后杜甫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遣兴 独语 悲痛 生命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以其诗歌语言成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其成就在今天的研究中俨然成了一门显学。细查历来对杜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杜甫诗歌“诗史”特性、“沉郁顿挫”的风格,作品思想倾向性、诗歌体式对于律诗的贡献等方面,对于杜甫诗歌中带有内心独白性质的尤其以遣字开头为题的部分关注度还不够。杜甫不仅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同样也有普通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需求。这类诗歌可以说是杜甫心灵的独语,是内心积蓄感情的排遣。在这些诗里,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个孤独老人自我安慰式的独自吟唱。独语现象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在杜甫这里却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本文就杜甫以遣字为题头的诗歌为例,来探究这类诗歌中的独语特点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杜甫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命体验。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共收录了约31首此类诗歌,其中包括《遣兴》组诗,《遣怀》、《遣闷》、《遣忧》、《遣愤》、《遣遇》等。从题目看,杜甫想要借诗歌排遣的是感怀、遭遇、忧愁、愤怒等情感。诗中虽然也有典故或比喻象征等手法,但相对其他诗而言更直白,更富有个人情感色彩。从写作时代来看,这些诗歌大多作于杜甫四十八岁左右,也就是乾元二年左右的几年时间。朱东润在《杜甫叙论》中指出:“乾元二年,杜甫的诗已经发展到最高的境界”[1],可见在这一历史时期,杜甫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那这几年杜甫为什么会创作出这么多排遣性质的诗歌呢?

仇兆鳌的《杜工部年谱》记载:“乾元元年,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乾元二年己亥,春,自东都回华州。关辅饥饿。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卜西枝村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上元元年,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上元二年,公年五十,居成都草堂。间至蜀州之新津,青城。”[2]由上文可知,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状况是十分艰辛的。一方面他要躲避战乱,饿殍满地的衰败景象使他对当时的政治极其失望。另一方面他又弃官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都要靠朋友接济。他几次罢官,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战乱频繁、颠沛流离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人生几近陷入了绝望之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杜甫并没有消沉而是依旧积极地面对生活,进行自我调节以排解他内心的种种不快与感触。在这个时候,诗变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治病的良药。他把自己满腹的愤懑、愁苦宣泄在了他视为瑰宝的诗歌之中,吟唱出了一个感伤时乱、忧国忧民而又爱妻怜子、孤独凄苦的老者形象;承载着这种情怀的遣兴诗,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议论、或直抒胸臆,在展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了杜甫独特的诗歌创作艺术。

1.由景及情的遣兴诗。这一类遣兴诗,开头多以景物起兴,泼墨渲染出一幅幅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是《遣闷戏呈路曹十九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这就是一幅江湖夜雨,鸟飞白鹭图景。喧闹的雷声、并坐交愁的黄鹂,都带上了作者主观的感彩。杜甫在这里既观察到事物本身的特点,触景生情,同时也给事物涂上了他自己的品性。他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和感受过程中无不与自我和世界相联系。杜甫很好地把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表现出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景色中他以自己乐观的心态面对,使自己得到了暂时的解脱。金圣叹《杜诗解》就曾评此诗说:“此诗题是解闷,先生独能找出一路十九相陪,便知必定心满意足。若夫‘戏’字,则落魄贫人不戏又焉得遣去愁乎?非但要看先生诗是妙诗,切须看先生题是妙题。”[3]一个戏字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杜甫心境的开阔和豁达。

同时在这类遣兴诗中杜甫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对眼前的场景进行描述的,镜头画面的呈现也是他精心选取的结果。几个画面之间虽然意义上联系不大,但是这样的场景放在一块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杜甫当时心中的感受,类似于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抓取最典型的瞬间呈现在眼前,进行很好地拼接与切换,显示出杜甫富于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只有在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时候,这样的思维才更加活跃。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自己的内心视角来抒感,更能体现出诗人自我排遣解闷的性质。诗中整体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在与人诉说着自己的心事,但现实中却缺乏倾诉的对象,他转向的是自身,有着“纵有千种悲苦,更与何人说”的感触。这样的独语多带有自我感情的宣泄与孤独之后的自我安慰的特点。

2.叙述经历,抒发议论的遣兴诗。其典型作品有《遣遇》、《遣怀》(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遣兴三首》等。以《遣兴三首》为例,其一是杜甫经过古战场的时候,“议边将之要功者,廉颇安边而不生事,叹天宝诸将之不然也”。其二是杜甫“高秋登寒山”时叹降夷东征,伤邺城师溃的场景。其三则是在目睹秋收时,感叹贤士之晚遇就像秋禾晚登一样。杜甫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与自己身世经历类似的事物难免会有所感触和伤悲。

与由景及情的遣兴诗相比,这类诗表现出的独语特点主要是于诗中所见的景色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议论之中多带有借评论而遣己愤。如在《遣遇》诗中,作者所述的就是自己在行舟漂泊的途中,看到的一个采蕨女的遭遇。杜甫由一个女子的遭遇,联想到战争劳役之苦,抒发了自己的一腔孤愤。“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这里出现了多个声部、多个叙述视角的转换,仿佛杜甫在与别人述说自己这一行的同时,也述说了他假想的对像采蕨女一样受苦的百姓说的话“那个官高显赫的人难道是不仁爱吗?竟然能视你们如蒿草一般”。反问句里,讽刺得一针见血,但也处处扎在杜甫的心里。这种愤慨在诗人心中喷薄而出“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仇兆鳌评论此诗说:“大历四年春自岳之潭时作,诗云驾洪涛,见其为上水也。黄生注:题曰遣遇,谓谁遇风涛之险,犹得遂其生理,不若迫于征役者,有死亡离散之悲,故以此自遣也。”全诗以叙述自身经历的一件事而起,以叹息自己的身世为结,借痛惜贫民的伤痛间接遣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

3.纯写眼中景,纯写心中所想的遣兴诗。主要是《遣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遣意二首》、《遣愁》(养拙蓬为户)、《遣兴》(骥子好男儿)等作品。有眼中景心中情的呼应,仿佛所有景物之美皆为己设的超然;有人事蹇容颜易老的悲哀,也有对幼子的思念和对弟妹的回忆。杜甫叹年华易逝,抱负成空,行踪流落,爱隔情深,在诗中的他百感交集。但同样他也壮志满怀,回忆往昔。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他便转入到历史时空中去追寻。如在《遣兴二首》(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这一组诗中,杜甫借龙马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情。“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他愿英雄遇良主,但他也意识到好马需伯乐,不被人发掘和利用,英雄也只能空悲叹,良人也只能惜无时。这一组诗并没有很强烈的独语性质,但是杜甫却能够从中看出这种独语所展现出的杜甫内心特有的矛盾和反思。这是他对自己生存发展状况的反思,反思自己为何没能够实现报国的理想,其把原因归结到才能的发挥方式上来,从而更加深入地剖析了自己。又如《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甚似一组历史人物风貌图。他有着诸葛亮一样的远大抱负,但却无法靠主观努力去实现;庞公的道路平坦,但却不愿步其后尘。对现实的失望与不舍,使杜甫在历史时空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排遣的突破口,面向历史的独语,使杜甫的这类诗更多了几分人生的沧桑和悲凉。

“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4]陆游道破了杜甫大半生的心境,一生漂泊当归何处呢?像风中柳絮一样,不知飘向哪里,充满迷茫与困惑。壮志未定,光阴却倏忽,心在天山,却身老沧洲。羁旅于世,失意之余也无一知己陪伴,书空独语,只换得青衫尘土。但杜甫在体验自己存在的同时并没有悲观消沉,在赋诗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安慰和放松。杜甫悲痛生活但对生活也热爱与依恋。他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对自己追求的人生理想至死不渝的坚持和执拗。他用这种独语的方式排遣着自己内心的矛盾,同时也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焦虑。触景伤情的同时,也能够回到历史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的内心寂寞却又不尽然,或宣泄,或评论,或忆古,联想和思考始终伴随着他。这种自我反思、自我排遣性的独语,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对生命的体验也更加真切,发人深省,这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无穷的精神财富。

注释:

[1]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第二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刘文君:《名家评注全唐诗》(中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阮忠:《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陆游解读》,名作欣赏,2005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清]陈沆.诗比兴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张忠纲.杜甫诗话校注五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4]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第二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5]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7]刘明华.杜诗修辞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6.

[9][美]保罗・蒂利希著,成穷,王作虹译.存在的勇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0]曹辛华.论杜诗“遣兴体”及其诗史意义[J].文学遗产,2009,(3).

[11]江弱水.独语与冥想――秋兴八首的现代观[J].文学遗产,2007,(3).

[12]戴伟华.独白――中国诗歌的一种表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郑璐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上一篇:浅谈走进生活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挖掘语文学科内力引领学生学用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