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6 10:52:50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和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的疗效。方法:对于60例格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且不能经口正常进食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或者48小时后肠内营养,观察其血清蛋白水平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治疗组)的血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48小时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而治疗组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可以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和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早期肠内营养;血清蛋白;应激性溃疡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371-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伤后6小时内,在我院首诊的格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且未进行手术的脑创伤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29.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无其他严重脏器合并伤,生存期均在2周以上,有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及行胃肠道手术者除外。

1.2 营养方法和途径:6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入院后24小时内均经鼻留置胃管,插管后3天内每12小时、3天后每24小时查胃液潜血;每天查大便常规及潜血,未解大便者给予开塞露通便以留取标本;所有患者均给予硫糖铝片1.0 g,每日3次,吗丁啉片10 mg,每日3次。当患者胃液或大便潜血检验连续3次出现阳性,即确诊为应激性溃疡,以排除阳性病例。(1)治疗组:入院后12~24小时内即开始百普素鼻饲,第一天以1袋百普素稀释成1 000 ml持续滴注24小时,如无异常发现,第二、三天以2袋百普素稀释成1 000 ml持续滴注24小时,第四天添加营养科配置的流质。(2)对照组:入院后予以禁食,48小时后即伤后第三天开始以2袋百普素稀释成1 000 ml持续滴注24小时,第四天添加营养科配置的流质(成分和热量与治疗组相同)。

1.3 检测指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肠内营养前、伤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血清蛋白水平;比较两组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指标的变化见表1。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均逐渐升高,在伤后第三天、第四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颅脑创伤特别是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全身代谢平衡严重紊乱,表现为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糖耐受力降低。颅脑创伤后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解激素增多,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促进能量消耗增加,颅脑创伤患者每天能量消耗为正常静息状态下的1~2.5倍[1]。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不能进食致脑细胞缺血缺氧。颅脑创伤早期合适的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营养底物不足所致的细胞代谢紊乱及脑组织缺氧[2]。由于胃肠外营养时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入高渗液体而又忽视血渗透压监测,甚易发生高渗状态诱发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而肠内营养相对是比较安全的。本研究显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可以提高血清蛋白水平。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在应用肠内营养过程中均逐渐升高,在应用48小时、7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水肿一般在伤后2~3天达到最高峰,持续7~10天后逐渐消退,因此,治疗组中的蛋白水平在伤后48小时至7天时高于对照组,有利于脑水肿的控制,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也能使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早期肠内营养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胃肠功能能更早的恢复,因而防止了消化道出血、腹泻、反流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

因此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增加颅脑创伤患者的能量和氮摄入量,促进蛋白质合成,恢复氮平衡,而且可以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颅脑创伤营养支持[J].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2003,4:164.

[2] 黎介寿.严重颅脑创伤病人营养支持的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1999.15:405.

收稿日期:2007-08-10

上一篇:降纤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下一篇:宫颈环行电切术诊治宫颈疾病79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