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杂谈

时间:2022-10-06 10:08:44

农村发展杂谈

摘 要 中国农村的发展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一大批学者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农村发展情况。在历史学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涉及农村发展情况的著作,结合笔者在家乡的一些见闻,借此略谈一下自己家乡的农村发展情况,并就当前的情况做一展望。

关键词 农村发展 经济 展望

一、近代史专题课上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

历史学领域有关农村发展的著作,相当一部分是外国学者运用中国资料(如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档案、地方志统计资料等),并运用社会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的成果,在对中国农村发展情况的研究上,黄宗智着眼于近代以来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否,以此作为评价近代农业是否发展的标志。以此分析,黄让读者看到了无论是帝国主义入侵后所谓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没有真正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才真正开始摆脱“过密化”这一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既有模式。费孝通则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走访,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观察开弦弓村的宗族组织、家庭、农业生产情况,认识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是农民的贫困,解决之道就是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民收入。而珀金斯、马若孟等研究者看到了中国农业近代以来的发展瓶颈,认识到这种靠重复劳动要素的不断投入得来的农业产量提高,足以解释中国在过去创造的辉煌文明,但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入近代社会。而阎云翔、黄树民则以一个微观具体的农村作为考察对象,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向读者呈现农村的变迁,尤其在阎云翔对黑龙江省下岬村有关私人生活变革的讨论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私人生活领域(包括核心家庭关系、地位,父子关系与夫妻关系重要性的易位,个人欲望的增加等)的变革是巨大的,受到国家权力的干预、对外联系的密切等各种因素,农村中人际、代际关系的变化很大,传统观念影响力不断下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农村的新变化。

有关历史上中国农业领域的几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从大家津津乐道的农业中是否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到争论黄宗智所提出了农业“过密化”现象,再到对不同地区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大家都有过深刻的交流。除经济外,农村中家庭之间、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截然不同于以前伦理观念下的农村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冲击,农村经济的变迁和多样发展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外来风气的影响、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改造、新时代所带来的人们认识的变化等都改变着农村中的现实生态。尤其在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始终是令人不得不重视的大事。

二、笔者家乡的农村情况

提到农村发展,笔者以自己家乡的农村为例,谈谈见闻和一些思考。

笔者家乡位于山东半岛地区,地理位置上属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处在鲁东丘陵和鲁南山地的交界处,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暖温带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交通条件上,各有一条铁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通过,没有山地的阻隔,处在全省东西交通的线路上,交通十分便捷。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笔者家乡(乡镇一级)20世纪80年代之前跟华北平原其他地区一样,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小麦为主,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推广温室塑料大棚技术,家家户户逐渐开始兴建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由粮食作物改为蔬菜,一年两季。由于温室大棚调节了温度,减少了外界天气的影响,因此在温室大棚中全年可耕作。结果就是农民需要全年不间断地耕种,以此提高产量和收益,相较之前更为劳累。耕作形式依然是家庭夫妻共同劳作。由于是温室蔬菜种植,精耕细作、单位面积土地上各种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各种调节温度、湿度的措施)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蔬菜大棚技术有一个从学习到掌握的过程,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成本的投入要高于单纯的粮食种植。

关于种植面积,就笔者所知道的一般情况看来,每户家庭平均拥有土地在7亩左右,多的有90亩,少的也有四五亩。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宽松,也出现了在自家土地基础上租种额外土地而使总耕种土地达到近20亩的家庭。劳动力的分布上,夫妻二人经营是最普遍的模式,一般夫妻二人可独立共同经营6亩~10亩土地,家庭中有子女随之耕作的现象也存在,不过在农村中子女成家之后就要分出土地来独立耕种,形成新的夫妻经营的模式。如果碰到需要在短期内做完的较大量农活,或是某些家庭有额外多租种土地的情况,就会去镇上的劳务市场雇佣劳动力,雇主雇佣和结算的单位都是一天,不同的农活有不同的价钱。镇上的商店大部分是出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当地的农业生态大致如此。

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差别也大,不少农村地区多以外出到城市打工为主,或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或是将土地承包发展工业等,不一而足。在笔者家乡,温室大棚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温室需要精耕细作,且一年到头无农闲,加上产值不算很低(总体上平均每亩地的产值在2万左右),农民大多在家安心种植,也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得以长久存在并延续。

在这种条件下,从农民收入来看,不是很低,也算稳定,不过依然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固有特点。温室虽然能够调节气候,但还是直接受制于天气条件。长时间的低温、大雨、大雪、大风等,都会对温室大棚和里面的蔬菜带来致命伤害。一旦遭受伤害损失则会很大,半年的收成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恶劣的天气吞噬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很容易体现出来。

在农村,生活的全部来源就是农业收入,农业经营自然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除此之外,受到阎云翔对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研究的影响,当地农村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不仅体现了这种私人领域的变化,同时也延续着相当多的不变。

上文提到,农业劳动力在土地耕种的分配上,一般是以家庭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为主,如有子女帮助,也是在嫁娶之前的短暂行为。毕竟是农村,农业经营依旧是家中的头等大事,再考虑到养老问题,那么男性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自然就会更重要一些。因此,对下一代的性别要求自然就会相当重视。尤其在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下,如果第一胎不是男孩,大部分家庭会想尽办法生育第二胎,以求一个男孩。有许多第一胎已经是男孩的家庭,也会考虑自己的经济力量,时机合适时同样要第二胎,这种情况也不少。虽然计划生育对二胎、三胎的罚款很重(十几二十几万),但考虑到农村的种种需要,以及当地的收入情况,一些家庭宁愿罚款也会生育二胎,甚至三胎。

重视男孩的心理根深蒂固,不易改变。千百年来传承的父权家长制主导的家庭关系也逐渐让位于以夫妻为中心的核心家庭关系。这与阎云翔对下岬村的观察相似。一个家庭子女的嫁娶是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儿子迎娶,必然是最大、最重要的开销。安顿好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一对夫妻的主要任务才算完成。一个家庭的重要关系几乎全部围绕儿子结婚进行,花最多的钱,住在最好最宽敞的房子里。为此,一些家庭条件一般或是不好的父母宁愿住在破旧的小房子中,甚至住在之前储藏农具的偏房中。除此之外,子女成家后有了下一代,父母大多会帮助子女带孩子,因为子女是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好的生活条件、医疗待遇等都会向子女倾斜。这一代人劳作一辈子,前半辈子在为子女的成长、成家辛勤劳动,子女成家后又为他们的下一代操劳,真正能够安享晚年的日子并不多。若再碰上子女不孝的情况,生活就会艰难很多。在农村中,这些老人大部分早已不是千百年来家庭中最受人尊敬和儿孙供养的老人了,可是考虑到子女的辛苦,他们也别无要求,继续为儿孙做着“分内之事”。

年轻一代的反叛,同样普遍发生在当代农村中。每到过年,家中在外的人都会回家,是团圆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的笔者的几个侄子侄女,都在县城或市里读书,他们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们和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同意继续走务农的道路。他们之中学习成绩好的,由于受到亲人和老师的鼓励,会心无旁骛的一门心思学习,为了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而学习成绩不好的,父母要么为他们辛苦劳动攒钱将来嫁娶,要么找份非农业的就业岗位。至于理想,都要从摆脱务农开始。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讨论最多的,就是将来自己的子女是否不再继续务农,即使务农也要走一条相对轻松的道路。子女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和体验了自己父母种田的辛苦,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包括如何找对象、结婚等。只有少数人才会继续走务农的老路。

三、农村发展及展望

就笔者周边的乡镇来看,由于农民对当前的农业收入还算满意,相比于周边乡镇的农民收入高出不少,所以,当前的经营模式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对于未来怎样,农民大多无所打算,也无所知晓,延续既有的状态是最保险、最稳定的生活方式,只要有土地在手,所有的一切就能继续。不过许多弊端的显现也使笔者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下其他的出路:

1.高强度的劳动。温室蔬菜需要投入的很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精耕细作和温室全年不间断栽培的特点,加上夫妻二人耕种8亩土地左右的模式,都使得当地农民较其他地区的农民更为辛苦,加上各种农药化肥每年的重复使用,高温塑料大棚有毒物质的挥发泄露,这些都导致了农民患病人数的增加。在当地农村中,家庭劳动力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外部和内部疾病,癌症的发病率这几年也增加了。考虑到这些,笔者对这种现有温室蔬菜种植的将来有些担心,尤其考虑到健康问题。

2.农村污染不得不重视。就从笔者家乡来看,温室栽培的高产出需要高投入,每亩地化肥农药的使用年复一年,这对土壤和地下水会造成污染,现在农村中饮用的普遍是自来水。温室大棚需要大量的塑料制品,这又是一大污染源。除此之外,农业垃圾因没有处理设施而露天堆放也产生污染,现在农村中的相关处理设施还未完善,笔者期待能够逐步解决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和高强度劳作下农民的健康状况,这是笔者所在当地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农业需要新变革。在这方面,黄宗智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黄宗智倾向于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逐步走向村庄内农民家庭小规模联合、兼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小家庭农场形式。这个设想终于在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提倡。家庭农场是一个发展方向,不过考虑到当地农村的现实情况,包括人地比例、耕作时间和成本、技术熟练程度等,笔者觉得依然需要具体细致的规划才能真正开展。

提到5年~10年后当地农业的发展,笔者跟不少当地的农民有过谈话,他们大多没有打算,认为眼前的就是一切,依旧会继续这种耕种的既有模式。有个别农民另有打算,也是模糊不定,只想劳动强度不要这么大,是否可以利用土地发展一些养殖业。当笔者向他们谈到家庭联合、小农场等概念时,他们都会微笑应对,觉得不切实际。一个亲戚甚至这么对笔者说:“就是种地呗,种到种不动了再说,谁管别的是什么,都没用……”温室蔬菜栽培所需劳动力和精力投入都很大,全年无休,像其他地区出现的劳动力大量剩余在笔者家乡几乎不存在。农村没有大量劳动力可供转移(如外出打工或进入附近工厂),而且当地由于形成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也没有什么农业之外的工厂存在,所以,劳动力过剩需要转移的情况在当地还不是特别迫切,所了解的当地外出的人,不是出去打工,而是前往其他省市区传授温室蔬菜栽培技术,人数也不多。笔者能感受到当地农民流露出来的相较于其他地区农民的优越感,不过想到这种农业经营模式的代价,笔者的确无法像他们一样乐观。

对未来,笔者是希望可以发展一些当地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组织,共同抵御一些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在种植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多使用机械或其他工具,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使用甚至透支。至于“家庭农场”,受限于土地面积、现有耕作模式,仍需要进一步详细地规划讨论。对子女的教育上,即使将来依然回家务农,也要有在外学习和见识的经历,一步一步来推动农村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2]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80-485页.

[3] 彭玉生,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74-88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

上一篇: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好帮手:《家园沟通实用技巧... 下一篇:幼儿园“70后”教师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