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是一种信用

时间:2022-10-06 08:29:29

信托是一种信用

【人物简介】

车耳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国际业务总监,教授级高级经济师。主要作品《投资西方》、《财富幻象》、《如此美国》系列等书,首次提出“财富错觉”的观点。现从事债权和股权融资方面的工作。

信托之意多重,首先是一种信任,其次指的是一种托管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安排,再次指的是这种托管本身。信任不仅指可信任的人,还指可信任的事情。

信在于前,托在于后,因信而托,先信而后托。

因信赖而托付,由信任而委托。

在汉语里,信托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信”指的是信任,言下之意就是值得信赖,主要是个名词。“托”指的是托付,或者说委托,主要是个动词。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先静而后动,两个字合起来就有“因信赖而托付”和“由信任而委托”之含义了。所以应该是先有信任,后有托付。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信在于前,托在于后,因信而托,先信而后托。

信托之意多重,首先是一种信任,其次指的是一种托管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安排,再次指的是这种托管本身。信任不仅指可信任的人,还指可信任的事情。比如说你信任这个人后就可能接受其报表而不必审查其正确性,因为你知道他不会骗你。托管行为指的是将资产包括钱、财、物甚至机密交付某人或某机构这样的安排。托管本身指作为个人或机构,受托人接受的虽然不是自己的财产却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和处置,而无需听从受益人甚至委托人的指令,也不必用他们的名义,就可以监督和管理私人事务,执行遗嘱和代人理财。当然,这样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受托人是按照委托人在委托之初的意愿行事,并以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只有这3个条件满足,信托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信托是个常见的行为,但是汉语词汇中却很少见到,以至于30年前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出现第一家信托公司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直到今天,人们对于信托的理解还有不少混淆。其实信托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也在我们的记忆中。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能想到由信任而托付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白帝城托孤了。那是三国时代,蜀国先帝刘备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哭着对后者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当时意思相当明确,就是把自己儿子和未竟事业托付给诸葛亮,如果儿子刘禅无才无德成就不了大事,诸葛可以取而代之。中国史中,临终托孤的事件屡屡发生,只是没有哪个快咽气的君王肯把皇位让给一个外姓人,即便自己儿子是个。像刘备这样宽宏大气的遗嘱确没有再听到过,三国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可谓空前绝后。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令人震撼,还符合信托的所有要素。首先一点是它源于信任。诸葛亮值得信赖不仅因为他讲真话讲实话,从初次交往时就是如此,也是因为其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身体力行。而且他才干出众,能力十倍于对手,是个治国能人。套句老话,就是德才兼备。这里要注意到的是,汉语中德才兼备中也是“德”字在前,“才”字在后。一个人要是无德,即使有才也不值得信赖。但是如果无才,即使有德也不宜托付。自三顾茅庐促膝恳谈后,刘备其实用了一生时间考察诸葛亮,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二点要素就是这个故事具备托管行为,和常识理解有所不同的是:一般人信托的不过是财产,而作为委托人,刘备托付的却是江山!因为受益人,也就是蜀国后主刘禅还年轻,并没有显示出多大才华,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交给诸葛亮是最好的选择。这个故事看上去是将儿子和身家托付了出去,实际上交出去的还是统一中原的遗愿和使命。

第三点要素就是这个故事的托管本身。作为受托人,诸葛亮在之后的日子里任劳任怨地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六出祁山,南征北伐的几次壮举都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而不必听从后主的指令。江上社稷虽然姓刘,但是诸葛亮实行处置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履行先帝的遗愿,并为了后主和蜀国的利益最大化。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诸葛亮的忠实和谨慎,而这正是信托关系中的两点重要原则。

忠实原则要求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其信托,同时不能从事与委托人利益相冲突的交易。谨慎原则要求受托人在管理委托人财产时小心从事,分散风险。诸葛亮正是在这两点上赢得后人的尊重:对于忠实原则,委托人刘备已经明确允许他可以在自己儿子不成器时取而代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其实是违背委托人利益的事;对于谨慎原则,则无需赘述,诸葛一生惟谨慎已经几乎成为一个成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信用是托付的前提,托付是信用的结果。所以才有信托,即便这种信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合同约定。信用有多高,托付就有多重,在这个基点上,不仅财产,连江山都可以托付!(编辑/俞晓兰)

上一篇:刘若英 从才女到财女 下一篇:怪公司壹人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