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经纶两“毅夫”同台开讲话“文经”

时间:2022-10-06 07:59:48

满腹经纶两“毅夫”同台开讲话“文经”

他们的名字都是“毅夫”,一位严谨理性、一位风趣谦和;一位来自台湾宜兰,是蜚声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一位祖籍台南,是学富五车的历史文化学者、现任全国会长。他们都来自台湾,发展在大陆,在各自的领域里同样成就斐然,都堪称是“台湾人的骄傲”。

7月4日,林毅夫与汪毅夫,这两位名为“毅夫”的学术大师,相聚一堂,纵论两岸经济文化,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为参加2013全国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千余名台湾学子们奉献了一堂精彩的专场报告会。

乡音难却 乡情难忘

甫一开场,林毅夫就用闽南语向在场的后辈学子们大声问好,浓浓的“台味”油然而生。此种情景,真可谓“乡音未改鬓毛衰”。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还举起手臂,用闽南话询问有没有来自宜兰的“小老乡”。

汪毅夫则以台湾俗语为题,讲述了台湾社会历史的演进,佐证当年两岸往来之亲密。一句“牛拉到北京还是牛”的闽南俗话道出了台湾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本色不改的特质。原汁原味、带着乡土气息的闽南俗语,让台湾学子们不时报以会心微笑。来自屏东科技大学的营员黄千祜说:“用闽南语沟通,非常有家乡的感觉。瞬间就拉近了距离,我非常有感触。”

对于离家的人,乡音、乡情,是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林毅夫而言,“乡愁”是一个抹不去、绕不开的话题。当年从金门泅渡到大陆后,林毅夫赴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学生。在这30余年,他在经济学领域建树卓著,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同时,这也是一段不得回乡探亲、无法祭拜先人的悠长岁月。

因此,一位台湾学子向林毅夫抛出“对您而言,乡愁是什么”的问题时,沸腾热烈的会场顿时哑然无声。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台湾游子的脸上。

林毅夫拿起话筒,面带一丝微笑,坦然而简略地说:“乡愁就是想尽快回到家里。”

营员黄千祜接受记者们采访时说,听到这句话时心里不由得一热:从未离家远行的她,在大陆短短几天的夏令营行程都令她思乡心切。离家30余载的乡愁,当然可以想见。“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在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名句后,汪毅夫“送给”了台湾学子们“两张车票”,一张是从“永康”到“保安”,一张是“追分到成功”。他借这四座台湾车站的名称,祝福这些后辈们“永保安康”,“追分成功”。

析过往 知未来“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1978年年底的时候,大陆的人均收入只有152美元,那么当时的水平呢,连世界上最穷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到现在将近是非洲国家的5倍,大陆在2011年的时候超过日本的经济规模,变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林毅夫用翔实的数字和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把营员们吸引住了。“80年代末,我从美国回来时带来了一辆小轿车,在车管所办理好手续的那天,他们对我说,你这是北京第二辆私人小轿车。那是1988年……”林毅夫亲身经历的故事则更吸引营员们的目光。“中国大陆的发展让6亿人摆脱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这也是我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根本原因。”林毅夫说大陆的腾飞与发展成全他,也为亚洲其他经济体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通过这样一组组事例,林毅夫从大陆改革开放的发轫之时,到30多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入,围绕中国大陆33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为何那么贫穷等共五个议题展开详细而专业的论述。

在分析了大陆经济腾飞的原因后,林毅夫指出,后发优势仍然是支撑大陆经济今后继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 A)及后续协议陆续签署之后,如果两岸能继续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整合,互惠互利、相向而行,两岸同胞定能共享中华民族千载难遇的发展机遇。

在林毅夫看来,台湾曾经丧失过优先享受大陆机遇的优势。“当韩国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大陆进行整合时,台湾却推出了‘南下政策’,将优势与机会拱手让人。这也让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年以后逐步超越台湾。”

最后,林毅夫提出如今两岸关系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必有望在未来20年保持年均8%的速度继续大步向前发展,早日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自特殊年代渡海登陆,林毅夫就再没踏上过台湾的土地。但作为台湾的儿子,他对故乡的关切却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有时候心里感到非常着急,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家乡发展得好。”

俗语中 大文章“俗语也称俗话,是通俗的、流传较广的、基本定型的话语。例如,故事和事故。男生把头靠到女生肩膀,就叫事故;女生把头靠到男生肩膀上,就叫故事。”汪毅夫风趣幽默的开场白引来了台湾青年学生的一片笑声,之后他便和年轻人讲起了“俗语里的台湾故事”。

一开始,汪毅夫说台湾的俗语中“内山人哪有见到皇帝命”,内山人是对住在山上的人的称呼,也指住得偏远的人。台湾和北京距离远,清朝乾隆年问,有台湾人拜访皇帝,单从台湾到北京便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内山人看到皇帝会是莫大的荣幸。汪毅夫介绍的另一个俗语是“牛牵到北京也是牛”,形容一个人本性难移,就像把牛从台湾带到北京那么远的地方,牛还是牛。

汪毅夫说台湾有关牛的俗语很多,“公家某,肥隽隽;公家牛,賰一枝骨”,意思是说公家的妇人养得肥肥白白,公家的牛就瘦得只剩一枝骨。一句俗语背后反映的是台湾移民社会曾经的面貌。那时,移民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多是男性,令台湾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后来渐渐出现一妻多夫的情况,这样的妻子就叫做“公家某”。因为有多个丈夫养,所以都是肥肥白白的。但同时,那个年代的台湾,牛的数量很少,几家人共养一头牛,“公家牛”要耕几家人的田,便瘦得只剩一枝骨了。

到清代咸丰年间,台湾人口的流动性低了,男女比例渐渐趋于平衡,一妻多夫甚至变成了一夫多妻。这也衍生出一句俗语:“爸一个,母一担,兄弟一茭箩。”讲的是当时的家庭,有一个父亲,有一担也就是2个或者4个母亲,再加上一大箩筐的兄弟,意谓人数很多。

男女比例改变的另一影响,是女性地位下降。有一句俗语叫“4个恭喜,扛一个也好”,形容女生出嫁的情况:4个轿夫扛着出嫁的女生。为什么会用“恭喜”和“也好”来形容男女呢?原来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男生出生时,亲朋好友都会来道贺,“恭喜”之声不绝。但如果是女生呢?大家就会说“也好”作安慰。

汪毅夫打趣说,曾有人看到他的名牌,纷纷与他合照。照毕,汪对他们说:“我是汪毅夫,不是林毅夫喔!”拍照的人看着相机,连说“也好、也好”。

几句俗语,讲述了台湾人的生活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历史书或许令不少学生觉得沉闷无趣,但俗语里的故事却让听讲的学生不断会心而笑。

汪毅夫从解题到提出建议,生动而深刻地与大家分享了“从台湾到北京”、“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从福建台湾府到福建台湾省”三个重要部分。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现场掌声不断,诙谐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翔实的历史资料深深吸引了在场听众。

对于此次演讲,两位“毅夫”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发言让两岸青年明确自身的责任,成就两岸的“未来”。对于台湾青年来讲,他们更需要多多了解大陆,参与大陆的发展。汪毅夫风趣地表示:“四年前,曾在北京大学与林毅夫先生同作报告。如今他学问越做越好,我的官越做越大。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当然是台湾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实现我们民族的中国梦。”

上一篇:馆藏精品 8期 下一篇:相约河北的难忘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