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时间:2022-10-06 05:59:00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井场录井信息是钻井施工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是录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广泛。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对井场录井信息的定量化、及时性、全面性有了更高要求,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进行了论述,从石油地质专业对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外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一体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理念,阐述了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井场录井信息;信息传输技术;应用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05602

1技术概述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是运用数据采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卫星(或GPRS)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井场录井信息实时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是将来自传感器采集到的钻、录井现场的各种地质及工程数据经过现场计算机处理,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到接收服务器,并通过接收服务器将这些数据写入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最后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向终端用户。其充分利用了Internet和Intranet的信息交互能力,为勘探现场和后方管理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连网Web技术的信息交互平台。它能够实时提供多媒体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生产监控、实时油气评价、工程安全预告及决策支持工作。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实现了井场录井信息采集、处理、应用全过程的数字化,涵盖了信息“采、传、存、用”的全过程,达到井场录井信息的现场采集、两级存储、远程传输、网上、综合应用的一体化功能。通常,以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为基础研发的相关信息传输应用系统,均以中心数据库为载体,实现录井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接收、存储,以及信息的实时浏览、统计、分析和资料处理一体化应用。井场录井信息传输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包括现场资料数据库和完井成果数据库,以卫星或GPRS为无线传输手段,将现场采集的资料通过接收服务器存入现场资料数据库,由实时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实时信息服务。现场资料经过验收最终存储在完井成果数据库中,完井资料处理系统从完井成果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自动处理完井资料。整个系统在安全性、时效性、易用性、灵活性、功能性及自动化方面都需要满足后方基地对录井信息应用的需要,方便用户对现场生产情况的快速掌握,为相关决策提供快捷科学的手段,同时也为后期快速资料处理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提高资料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总体来说,井场录井信息传输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实现井场录井工程管理工作的实时化、在线化、远程化及资料处理的自动化。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系统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平台的实时信息采集,借助录井专业知识支撑的在线快速资料解释、处理。依托卫星、网络技术的录井信息传输系统实现了井场信息数字化采集、远程数据传输、实时数据、零距离生产指挥监控工作,为各级生产、科研人员实时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动静态录井资料数据。

系统平台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能单独提供技术服务。

(1)卫星传输系统。系统由卫星地面站、中心站及卫星网管系统组成。卫星系统能为用户提供高速卫星网络传输通道服务。

(2)录井数据中心及专业化录井软件系统。该系统提供井场各类录井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录井资料标准化处理、录井文档资料自动生成、录井图件资料自动生成、实时数据(图形)显示、远程传输、数据浏览、远程资料监控、数据存储、数据、多井对比、录井数据远程下载服务。

(3)视频监控生产指挥系统。为远程管理人员提供井场施工过程的实时视频图像、相互间的语音交流,实现远程生产实时指挥、管理。

2技术应用现状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实现了钻井现场与基地间的双向联络和数据共享,国内在20世纪90年才出现相关的产品并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目前,国内外油田企业大部分已经实施或部分实施了井场录井信息传输,在录井工程方面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井场信息实时传输,井场生产信息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后方基地具备一定的井场作业远程监控能力,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国内外大多数油企在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井场录井信息应用系统,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井场录井信息的自动入库存储,为基地后方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井场范围内的数据实时分屏共享,多方技术人员的在线分析及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井场信息采集传输技术的日趋成熟,出现并逐步建成了井场信息远程传输综合系统平台,涵盖了钻井、录井、测井等多专业信息,集成了井筒和地面信息,在勘探现场和后方基地之间搭建了一个井场综合信息再现平台。井场信息井筒数据采集传输技术是在MWD、LWD技术基础上,针对传统地面录井存在检测时间滞后,受井筒、钻井液、钻井工艺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现状,在录井方式由地面向井下延伸的先导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构想。因此,井场综合信息传输技术包括井筒数据、井场信息采集传输技术和井场信息远程传输技术。

井筒数据采集传输技术最早出现在国外,主要应用于测井专业,主要有泥浆脉冲、电磁波等传输方式,并已陆续推出商业化产品。井场信息采集传输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相对成熟,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如贝克休斯、斯伦贝谢等,都建立了以综合录井仪为中心的井场信息采集系统并投入应用,但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数据格式和采集规范,不同系统兼容性较差。在井场信息远程传输方面,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自成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远程共享,目前正在向安全预测、事故诊断、专业分析、工程评价等综合应用方面发展。

在国内,井筒数据采集传输技术主要是引进的MWD、LWD。依托自主研制的综合录井仪实现了井场录井信息的自动采集,但系统兼容性差,传输内容不统一。在井场信息远程传输方面,国内石油公司基本已经实施或部分实施了综合录井数据远程传输,但没有实现对井场测井、定向井等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输。

国外Amoco、Tenneco 、AGIP、M/D TOTCO等石油公司相继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卫星通讯技术的钻井分析和指挥中心,充分利用井场的实时数据资源,以保证边远、海上及环境恶劣地区的钻井作业,同时也建设了各自的大型数据库。目前,各石油公司逐步建立了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井场信息远程传输平台,将基地数据中心与互联网相连,应用范围更广。BPAmoco、Texaxo和Enterprise Oil等技术领先的石油公司都已完成了远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建立,并在钻井施工中投入使用。

3发展方向

按照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一体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取决了两个方面:一是油气勘探开发对录井信息化的需要;二是可用于录井相关信息化技术的新进展。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复杂的、隐蔽的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多,勘探对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井场录井信息定量化和全面化,完成井场录井信息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是井场录井技术发展一个质的飞跃。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需要依托信息和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适应高开发难度的地质现状和钻井新工艺,及时采集准确、齐全的井下、井筒、井场信息,为发现保护油气层、加快钻井施工进度、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在全球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将向综合性、精细化、实时性、智能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信息采集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如岩性判识,人工参与度高,主要根据经验定性描述,而油气勘探应用录井信息要求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相应的定量化岩性判识设备和方法已经诞生,并逐步投入应用。

(2)信息采集实时性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采集由地面采集向地下延伸,参数采集仪器微型化、抗震、耐压指标大幅提高,高温环境适应性逐渐提高。

(3)资料解释评价向综合解释评价方向发展。资料解释评价综合了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等各个专业的资料,资料解释结论由各专业共同完成。

信息化新技术助推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使录井作业过程中的仪器设备本身具有电子身份信息,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智能处理能力实现远程智能化识别、控制和管理。

为了适应未来智能钻井模式,井场录井信息传输技术最终目标是:以智能物联网为基础,利用模拟分析、自动处理与专家辅助等方式,通过智能云处理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和分析录井设备,使用计算机部分代替人脑工作,最终建立现场获取信息、支持后方远程操控管理的智能化录井技术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外录井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J].录井工程,2012,23(1):14.

[2]刘宗林. 录井工程与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44152.

[3]陈玉成,李金锁,刘莹.录井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J].录井工程,2011,22(3):8689.

上一篇:VFP中数据表加密简单算法研究 下一篇:非平衡数据分类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