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那一年的浪漫高考

时间:2022-10-06 05:04:22

1977:那一年的浪漫高考

30年前的那场高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事件。它的兴奋、浪漫、粗疏、荒诞和贯穿始终的振奋激情,今天已不可复制

2007年6月的7、8、9日三天,全国高考。1000多万考生的日后命运,在这三天里决定。

不知不觉间,人们已经是第30次迎接高考日了。1977年,中国内地在后首次恢复高考。当年那些坐进考场的主角们,如今已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当时,他们面前仿佛是突然开出了一条金光大道,生命之花将崭新开放,这种兴奋与欣喜,洋溢在每一张年轻的脸上,冲淡了一切学习的困苦和竞争的焦虑。

30年过去,越来越远的高考往事,在已经成为中年人的考生们的回忆里,渐渐变得宛如一个传奇。昨天还在地里放羊,今天就坐进了考场,明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些大同小异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一出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喜剧。

当年的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今天。1977年的冬天和1978年的夏天,社会上积累了十余年的青年学子们涌向大学考场,那两年的考生加起来共有1160万。最终,有40.1万人考上,平均录取比例为29:1。

近30个人争取一个上大学的位置,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并不为过。但是,这些考生们,却远没有今天的考生们紧张。当年的高考试卷,放在今天身经残酷题海大战的高考生们面前,也简单得难以置信。但就是这样的卷子,在1100万人中挑出了40万佼佼者。

参加那时的高考谈不上复习。从听说消息到进入考场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复纲,没有辅导材料,甚至连高中的课本都难找。只能你原来有多少底子就用上多少底子。最有把握的,是前的老高中生,而绝大多数的初中生甚至连初中水平都没有的人,水平天差地别,也就是指望着到考场上碰运气。

那年的考生中真有高手。北京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叫《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么古板概念化的作文题,居然也能有人写得回肠荡气。有一位老高中生写的作文,后来成为范文登在报纸上,文中写到他一边读英语而女儿在旁牙牙学语的情形,至今还能令人回味起那股感动的温馨。但是,可以说大多数考生基础之差,到了笑话百出的地步。

有一位当时在中学当代课教师的人,那年成为了考场的监考。他说,在考历史时,问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居然有人填的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另一个地理题目,问山西省的简称是什么。有一个考生就填上了“醋”。当时这位代课老师再也绷不住笑,于是捂着嘴冲出了教室。还有一个考生的故事,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该生答不上来题,于是就在卷子上写道:虽然这道题我不会做,但是我知道一个治关节炎的偏方。他把偏方写到了卷子上。于是,阅卷老师把方子抄下来,卷子上判个零分。

那一年的英语成绩,并不计入总分,只做参考。所以考生们考出十几分甚至考得零分的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考生,面对一窍不通的英文题,决定把准考证折成一个小方块,当做骰子掷,比如照片朝上就填“A”,照片朝下就填“B”。就这样,他居然蒙出了30多分,进了一所外语学院。

所以说,30年前的那场高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事件。它的兴奋、浪漫、粗疏、荒诞和贯穿始终的振奋激情,今天已不可复制。

如今的高考,录取率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以2006年为例,全国平均为60%――10个考生中可以有6个考上大学,在一些经济发达省市这个比例更高,如北京和浙江都达70%,上海达80%。然而,这样的高录取率下,考生们的精神压力却仍然大得令人窒息。看今天的高考考场,考生们虽然要比1977年那一代岁数小,但在每人的眼镜片下,却透出某种与青春不和谐的沧桑。

30年前,不管是二十九分之一的幸运者,还是那二十九分之二十八的落榜者,考上了是天降大喜,没考上也算试了一把,“把‘’夺走的青春夺回来”的热情一样高涨;而对于今天的考生们,响亮口号远不如录取率、就业率更让人关切。当社会从政治年代进入到经济年代,生存与发展的实际思虑,就这样变成了十几岁的孩子们头上实实在在的重负。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0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上一篇: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 下一篇:陆谷孙 胡桃壳里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