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产品结构配置及优化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6 04:33:17

寿险公司产品结构配置及优化实证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产品种类迅速增多,既有以转嫁人生风险为主责的传统寿险(包括传统的人寿保险和健康险、意外险),也有以投资理财为主旨的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各个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配置各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产品结构能为寿险公司带来最大效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33家产品结构配置不同的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产品结构配置对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影响,并对产品结构配置和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品结构 因子分析 经营绩效

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寿险公司大约有60家左右,而其保险产品更是数目繁多,层出不穷,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寿险和新型寿险两大产品形态。如何在新《保险法》下更好地规范寿险公司的产品经营,均衡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不仅需要理论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种精确实用的量化标准。本文的初衷是分析各家寿险公司在不同产品配置下的经营绩效,研究不同资产规模和业务结构的寿险公司在各个产品配置上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也有很多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其保险市场是应风险转移的需求而自然出现、形成和发展的,其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更为久远,从而保险产品研究的理论发展也更加成熟。而在国内方面,对于产品结构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研究均是基于单纯的理论分析,如周玉坤的《影响我国寿险产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等,而能直接应用于保险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经营绩效量化影响的研究为数甚少,从而为寿险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提供量化指导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领域。

国外的研究进展对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保险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发展政策、经济环境与国外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近年来,各保险公司推出的寿险产品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究竟这种借鉴是否符合我国寿险市场的产品需求,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对于不同发展规模和资产结构的寿险公司是否都是适合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讨,更需要数据的支撑和验证。本文试图选取一组反映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来研究不同产品结构寿险公司的实际运营效果,考察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寿险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寿险产品结构的转型与变迁

保险公司是通过保险产品形成负债、聚集资金、处理风险从而获得利润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存在和获利的载体,保险公司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保险产品不断创新与调整的过程。因此,产品结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保险机构赢利与规避风险的能力。我国寿险业经过2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目前产品种类涵盖传统寿险和非传统寿险两大产品形态,已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寿险产品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9年年中),仅有传统的寿险。在1999年以前,无论是团险还是个险,基本上分为终身和定期寿险、终身和定期两全保险、终身和定期年金保险几类,其功能主要是死亡、生存和养老风险保障。传统产品缴费时间和金额固定、保险金额固定,产品价格主要取决于预定利率。预定利率决定了传统寿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将寿险公司暴露在利率风险中。由于我国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寿险公司逐渐陷入高利率传统保单利损差、低预定利率保单销售乏力、销售新单存在退保风险等三重困境中,寿险产品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第二阶段(1999年中至今),以分红、投连、万能等投资型新产品为主,以传统寿险为辅。为了降低偿付能力风险,增强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寿险公司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开发了分红寿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寿险等具有保障和投资双重功能的新型产品。在实践中,投连险率先在1999年10月推出,并在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得到热销,此后分红险和万能险迅速跟上。我国投资型产品的创新试点从投连险开始,具有明显的化解偿付能力压力的导向。2000年以来,我国寿险业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推动增长的产品也由2000年之前的非分红传统产品转为2001年的投资连接保险及万能寿险,2002年以后,分红产品成为主要驱动力量。究竟这种寿险产品结构的大幅调整为寿险公司带来了多大的利润,对不同资产规模和经营结构的寿险公司又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二、因子分析法简介及样本、变量指标的选取

1、因子分析法简介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以简化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寻找出一组数目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来替代相对较多的、互相关联的原始变量,选取的公共因子能集中反映出原始变量所含有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起到简化分析的作用。目前文献中很少有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的文章,尤其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保险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与效益。本文依据《中国保险年鉴(2009)》的资料构建了一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基础上的指标,并尽量使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能反映不同产品结构配置的保险公司的赢利情况,又能通过数据的统计检验,从而使得因子分析的评价结果较为科学可靠。

2、样本及指标体系的选取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为截至2009年经营周期在3年以上的33家寿险公司,采用2008年这33个寿险公司的样本数据。除有特别说明外,全部数据都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9)》中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入样本的寿险公司如表1所示,各个选取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基于篇幅限制,对各个样本寿险公司的产品配置结构和具体数据不一一列举。

对于研究指标的选择,任何企业产品结构最优化的标准都是要满足产品组合策略模型的要求,即实现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的最大利益,对于保险企业,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业务增长率。业务持续增长是寿险公司赢利的生命线,因此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要以一定的业务增长为前提。为了较好地体现其业务增长的速度及效益,选取保费收入增长率(x2)、新单保费收入率(x8)、保费收入利润率(x10)、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x6)和退保率(x3)作为衡量指标。

(2)较高的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高效的产品结构配置必须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较高的效益险种的市场占有率。此项选取保费收入水平(x1)、总资产(x5)、人均保费(x7)作为衡量指标。

(3)适度的综合赔付率。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主要的支出项目,赔付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应该使得保险公司保持一个合理的赔付率,不损害公司、投保人和社会的利益。此项选取赔付率(x4)、投资收益率(x11)作为衡量的指标。

(4)较低的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直接计入保险成本,企业费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益,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应该有利于保持较低的营业费用率。因此选取综合费用率(x9)和准备金提转差(x12)作为衡量指标。

三、不同产品结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

1、假设检验

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抽象出几个能综合反映某些变量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变量,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原有变量之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对已有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这里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两种方法。利用SPSS V13.0软件把33个样本公司的12项指标进行分析,可得到KMO统计量的值为6.21,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p值为0。综合两种检验方法,认为可以运用因子分析。

2、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根据2008年33家寿险公司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 V13.0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代入,求解指标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而求解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四大特征根,即3.129,2.096,1.501和1.102,它们一起解释了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71.169%(累计贡献率),这意味着前四个成分显示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足够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主因子分析过程相应提取四个公共因子F1、F2、F3、F4。

3、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首先对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我们按照方差极大法(varimax)对其进行旋转,并使输出的载荷矩阵中各列按载荷系数大小排列,使在同一个公共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变量排在一起,得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前四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总资产、保费收入水平、赔付率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总资产反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而保费收入水平和赔付率直接反映了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所以我们把F1命名为经营规模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综合费用率、保费收入利润率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保费收入利润是反映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而综合费用率反映的是寿险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也与盈利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F2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保费收入增长率、准备金提转差、新单保费收入率上有较大的载荷。保费收入增长率是反映寿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的核心指标,新单保费收入率反映了寿险公司开拓市场的能力,而准备金提转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变化,是一个效益型指标,这几个指标总体上反映了寿险公司稳健增长的潜力,所以我们命名F3为成长性因子。

第四个公共因子F4在投资收益率、退保率、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收益率和退保率与险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新型险种的投资收益率较高,退保率也较高。而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更是产品结构配比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把F4命名为产品结构因子。公共因子命名及其解释见表5。

4、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提取出公共因子之后,运用SPSS V13.0软件中的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再根据公式F=∑diFi(i=1,2,3,4)计算出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di为方差旋转后的四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即F=21.329%?鄢F1+17.064%?鄢F2+16.4%?鄢F3+16.375%?鄢F4,计算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到2008年33家寿险公司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产品机构四个方面以及综合绩效的具体排名。

(1)对产品结构因子排名及其意义的分析。单从产品结构因子来看,排名比较靠前的样本公司包括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中英人寿以及广电日生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的产品配置主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产品结构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在传统寿险、分红、投连、万能四个险种分配方面,各个险种均有所经营,并未出现只发展一种险种或完全不发展某一险种的情况,注意追求产品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承保风险。二是这些排名靠前的公司传统寿险占据了相当份额的比重,例如,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传统寿险的比重分别占到47.57%,23.54%,22.86%。作为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提供人生风险保障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保障始终是保险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发展好包括传统人寿保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在内的传统寿险是产品结构优化配置的表现之一,而且是承担保险行业社会责任及形成良好社会效应的必然要求。而排名较靠后的寿险公司(包括招商信诺、光大永明、生命人寿、中宏人寿、中保康联等)产品结构配置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例如,排名最后的招商信诺只经营传统寿险和投资连接保险,中保康联分红保险占到90%,其他险种几乎未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使得承保风险过于集中,而且难以满足寿险市场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不同购买力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投连险发展势头过猛,例如招商信诺投连险占所有产品份额的70%,光大永明投连险也占到69%。我们知道,投连险的所有投资风险均由保单持有人承担,而且没有最低担保利率,其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密切相关,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一旦股市下跌就可能引发投资型产品新保单的锐减以及原有保单的退保,使寿险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讲,各个险种之间应保持合理配比,不应过度发展某一种险种,尤其是投资型险种。

(2)产品结构与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关系的分析。首先,由表6可以看出,产品结构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产品结构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经营规模不一定大。这点很容易理解,任何公司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般来说,成立时间较早的老牌公司规模比较大。当然,这种公司由于经营时间较长,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反复探索,其产品结构的配置一般也比较合理。例如,经营规模因子位列第一的中国人寿产品结构因子位居第二。

其次,产品结构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也不是很明确,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寿险公司盈利能力一方面要考虑到成本的节约和控制,另一方面则直接取决于其承保获利能力和投资收益能力。

再次,产品结构因子与成长能力因子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正向关系。由表6可见,产品结构因子排名前四位的样本公司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中英人寿的成长能力因子都处于前十位。寿险公司的成长潜力一方面体现为现有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新型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寿险公司只有保持一个合理高效的现有产品配置结构,才能使业绩持续稳定地增长,同时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优化和创新。因此,产品结构配置的合理性必然直接影响着寿险公司的成长发展能力。

(3)产品结构与综合评价之间的关系。由计算公式F=21.329%?鄢F1+17.064%?鄢F2+16.4%?鄢F3+16.375%?鄢F4可知,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一定正向关系的影响,但其综合绩效还受到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因此,产品结构配置类似的寿险公司其综合绩效可能差别比较大,譬如,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和恒安标准均以经营分红险为主,分红险在所有险种中的占比均达到70%以上,但是其综合绩效排名差别却比较大,具体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个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不同。由于发展历史、公司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均存在比较大的区别。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统计,综合排名居于第一位的中国人寿在2008年中国会计准则下公司市场份额占到40.3%,在中国寿险市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与中国人寿类似的一些老牌保险公司,比如,中国平安、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由于经营时间较长,累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市场认可度,占据了中国寿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譬如广电日生(中日,2003.1),海康人寿(中荷,2003.5),中英人寿(中英,2003.1)等虽然自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保费增长速度比较快,尤其是产品发展比较均衡,结构配置排名比较靠前,但毕竟由于经营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不足,在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明显处于劣势,在竞争激烈的寿险市场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的成长能力因子值都比较高,在现有产品结构配置上发展势头良好。

二是各个寿险公司的业务销售渠道不同。保险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性行业,产品销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效合理的销售渠道对其综合绩效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人寿一直以来坚持以个险销售为主渠道,同时充分发挥团险、银邮等其他渠道的作用,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三大销售渠道发展平稳。在保持业务发展规模的同时,个险渠道注重发展长期性期缴业务,充分保障了其资金充足率和偿付能力。反观人保寿险,则是主打银邮渠道,形成了以“工、农、中、建、邮和交通银行”为主干,地方中小银行为补充的银邮服务网络,快速带动了保费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三是各个寿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差别较大。作为负债型企业,寿险公司的投资应严格遵循安全性与稳健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投资收益。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深度下调给各个寿险公司的投资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是对寿险公司的一次严峻考验。综合绩效名列前茅的中国人寿实施稳健投资策略,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对投资组合配置比例进行调整,坚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降低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并能够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有效地防范了投资风险。而某些寿险公司则过度追逐投资收益,对投资风险防范不够,造成资本充足率甚至偿付能力的不足。

可见,寿险公司的综合绩效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优化产品结构的配置只是提高公司绩效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兼顾到其他经营方面的改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以2008年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33家寿险公司作为样本,选取综合反映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12个指标,并重点兼顾到反映寿险公司产品结构配置的指标选取,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品结构配置的寿险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通过因子分析法,抽象出了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产品结构四个综合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产品结构配置对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成长能力起着明显的作用。一般来说,产品结构配置均衡、重视传统保障型产品发展的寿险公司一般成长潜力比较旺盛,相反,产品经营种类单调、弱化,过度发展投资型产品的寿险公司的成长能力因子值比较低,产品创新基础不平衡。当然,在分析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配置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资产规模、业务销售模式,其最优的产品配置也未必相同,只要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能充分发挥公司现有资产和规模的能量,实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其产品结构的配置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产品结构配置的合理与否只是影响其绩效高低的一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结构配置可能由于经营规模、销售渠道、投资收益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区别。综合来看,像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成立时间早、经营时间长的老牌中资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比较大、盈利能力比较强,依然占据着我国寿险市场的大半江山。但是,一些相对来说较年轻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比如,中英人寿、海康人寿、太平洋安泰等在其既定的经营规模基础上产品结构配置更为合理,成长能力因子值也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2、政策建议

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分析和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单个寿险公司在现有的资产规模上如何配置产品结构和数量才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客户和社会,同时实现自身赢利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量化标准,其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根据因子分析模型的研究,本文认为寿险公司在优化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协调配比发展。

第一,产品结构配置与资产规模的协调发展。寿险公司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也经历着成立、发展、成熟这样一个历程,而且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张,不同的资产规模体现了寿险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公司的产品是寿险公司实现利润的载体,实现多大的业务规模,通过什么样的产品载体来实现这种业务规模,都要与公司的资产相适应。一般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寿险公司由于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此时不应为了盲目抢占市场份额而过度追逐投资型产品的发展,而应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均衡发展各个产品,将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化,为产品创新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司应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支柱产品,推进核心业务建设,注重品质业务的维护,在履行保险保障、风险分摊等社会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利润增长点,推进优质产品的创新,引领行业建设。

第二,产品结构配置与消费者需求的协调发展。保险客户是寿险公司的衣食父母,客户的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动力。设计产品类型,确定经营范围,都要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上考虑。人寿保险保障的是人们的生、老、病、死、残等风险,外加一些投资理财等附加功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面临的风险和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紧紧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和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利益,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第三,产品结构配置与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协调发展。寿险公司作为一项长期经营的负债型企业,其利润的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其投资收益,寿险责任准备金构成了公司负债项目的主要内容,能否安全高效地处置这一笔巨大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来说,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险种面临着更大的投资风险,对资本市场反映更为灵敏,对投资管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产品结构配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

第四,产品结构配置与寿险功能的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寿险产品的功能原来越多,从最初的损失补偿发展到现在的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人寿保险之所以能历经百年风雨而长盛不衰,并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未被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顺应了转嫁人生风险的需求。风险保障始终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生老病残亡等人生风险发生,也就有了人寿保险宽广无垠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寿险公司忽视了风险保障性产品的经营与发展,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保险公司存在的意义。

总之,每一个寿险公司都应该站在行业的高度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既要发挥保险行业的本质功能,履行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又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树立行业的标杆形象。

(注: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33,项目组成员:邵立娟、向文、申梦然、黄晓微、张可荣。)

【参考文献】

[1] 陈文辉、李扬: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侯旭华: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 刘红艳: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在非现场监管中的应用[J].上海金融,2007(7).

[4] 刘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寿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研究[J].保险研究,2009(9).

[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 石玉凤:寿险产品优化理论―模型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 谭中明、陶羽: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中国商业银行效率[J].预测,2002(2).

[8] 叶朝晖: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析与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周延: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 李晓林:保险公司信用评级与寿险产品评价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下一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