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

时间:2022-10-06 03:26:28

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

编者按:“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http:///)成立于2006年,是依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建立的北京市哲W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基地以“推进中国知识管理理论创新与应用”为建设宗旨,积极把握世界前沿知识管理理论与先进实践,持续推进中国知识管理创新。本期“专家访谈”栏目中,我们有幸采访了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葛新权教授。

葛教授从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知识管理,提出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平等管理思想、科技进步对就业贡献率方法、泡沫经济模型、时滞生产函数模型族以及回归模型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葛教授现担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任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

本次采访我们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基地的建设情况、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的关系、对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建议等相关议题展开,葛教授从经济学这一独特视角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具有普适性的知识管理,令人耳目一新。

采访者:《知识管理论坛》(以下简称KMF)编辑部杜杏叶、刘远颖

文字整理:王铮

受访者: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葛新权教授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24日

采访地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引用格式: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知识管理的论坛》专访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葛新权教授[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400-406[引用日期]. http:///p/1/68/.

1 关于北京市知识管理基地的缘起、建设和发展

KMF:葛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您从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知识管理,也发表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您也是北京市知识管理基地的首席专家。我们对于这个专门以知识管理的命名的平台非常感兴趣,因为全国其他地方很少见,您能否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知识管理基地的情况?

葛新权:这个平台的诞生要追溯到20世纪末,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当时跟著名的经济学家李京文先生、张守一先生这两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一起研究知识经济。我们知道,从知识经济角度讲,知识是第一要素,就像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一样重要。进而我们意识到知识管理很重要。我们知识管理基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筹建的,并于2006年成功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当时学界有一些专家学者并不认可知识管理这个名字,但是事实证明,我们之后10年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个平台。相较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比较偏文史哲,我们基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结合得比较好,这一点对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管理这个复杂系统问题非常重要,它需要跨学科研究,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团队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KMF:目前我们的知识管理基地主要在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葛新权: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有30多人。起初我们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应用。之后依托于知识管理基地这个平台,我们又延伸了几个方向:

首先,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领域,当“理性人”的假定被打破之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就备受关注。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任何问题都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现象,因此我们将博弈实验引入到我们的基地里面,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建立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中的人的心理行为。

其次,依托于基地和2008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们在2010年后又发展了循环经济的方向,主要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利用、有毒有害污染减少、产业绿色发展预测预警等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问题,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进而我们利用学校大数据学科优势又成立了面向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现在已经是我们学校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知识管理基地目前有知识管理、博弈实验、循环经济三大研究领域。

2 从知识管理到大数据

KMF:咱们的知识管理基地依托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实从这所大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我们会非常关注信息这一块,而“信息”和“知识”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您是如何来看知识管理的呢?

葛新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目前学校重视信息及其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并将其融入学校各个学科与专业中,突出信息特色。目前我们与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浪潮云服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正在申报北京市重点信息实验室(智库)――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实验室。数据、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最基本概念,我认为数据是信息的一种重要而普遍表示,而信息与知识具有互不包含又有交集的关系,如股市大盘屏幕显示的是信息,不是知识;股市分析师所应用的理论是知识,不是信息;股市分析的股评既是知识又是信息。知识管理就是从数据与信息中提炼或挖掘新的知识,当然提炼或挖掘本身就是应用知识。可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研究知识管理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KMF:那样很好,和实践一线深度合作,从技术应用层面来提供支持。

葛新权:我去年参加吴庆海博士等组织的中国知识管理联盟委员会,当时开大会时我的感觉就是总体上中国知识管理的应用超前于理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升,推动理论研究。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我们针对政府部门与企业需求提供的应用及技术服务等实践成果多一些。近年来我们研究基地引进很多优秀的博士、博士后,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我们会用一些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模型、工具和方法来研究知识管理问题,如之前可能也很少有其他人用经济模型来研究知识管理。

KMF:这个正在申报的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实验室的确很顺应当前大数据研究与实践的趋势。

葛新权:是的。无论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发展与我们密切相关,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与销售、绿色消费,到绿色回收循环利用。要做到这一点,利用大数据是必然选择。现在我们面临的机遇是:对于海量数据,无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都确实要针对面临的问题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利用,进而解决问题。其中,大数据不仅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提供一种结合实际问题处理这些数据的有价值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

现在的海量数据铺天盖地,你今天一条信息,刹那就可能会被淹没。但是作为每一个人,在数据量这么大、数据流这么快的情况下,怎么把自己需要的信息提炼出来,这确实需要一个敏锐、灵巧的方法和工具,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我认为大数据的方法和工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传统的统计方法就是广义的,而真正体现大数据狭义的方法应该是全集的方法,我认为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出现。当然,统计其实就是数据提炼、数据加工分析的思想与工具,统计的功能就是对原数据(非决策信息)加工处理,提炼出转换为决策信息(知识)。

3 大数据的本质要求:描述个体异质性,尊重个体异质性

葛新权:过去我们的统计研究是,如要对10万人组成的对象进行研究,不必对10万人中的每一个人都逐一进行研究,把10万人归成这个总体作为“1”,对这个总体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看来这个“1”太综合了,忽视了很多个体差异,研究出的结果和真正的研究对象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我刚才提到博弈实验,它所研究的就是个体异质性。应该说“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是不变的,因此将研究对象根据差异分成不同类别,对每一类做认识,对症下药,才是有价值的。

过去我们只描述这个总体的“1”,但你要认识每一个个体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现在有了大数据之后,依托更为强大的运算和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认识各大类,而且可以细分更多的类,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个体的差异。从而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实现对象总体的认识。

因此,我认为大数据的本质是个体异质性。因此,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个体。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量比较快,可以更为接近体异质性差异。所以我觉得这跟知识管理的本质要求也是契合的。知识管理尊重人的差异。比如我跟这个人相处,这个人内向不爱开玩笑,我就要懂得尊重他,而不要去改变他。只有这样我们相处才可能长久。

4 从大数据到大知识

葛新权:基于以上这种对于大数据的认识,我们就可以产生出来一些更深远的知识。知识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类大脑劳动的成果。你不“以人为本”是不行的,你不了解人的差异也是不行的。这个人再与众不同,你也要懂得尊重他,才能跟他合作。我觉得大数据和知识管理传递出的这种“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好。当掌握了这种知识和认识,你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做群众,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平等。

5 平等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

KMF:您刚才从大数据谈到大知识,又谈回到知识管理,其本质都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这让我们想到您在2003年就发表过文章谈到平等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

葛新权:对。我当时研究知识管理,提到了叫平等管理,定义了职责链的概念。我认为在任何一个组织大家的分工不一样、履行的职责不一样,我们叫职责链,每个人肩负的职责不同,都是组织职责链的一个节点,两个相连的节点为一个链条。只有职责链中所有职责(节点)以及职责关系(连接两个节点的一个链条)都发挥作用,组织的任务才能完成。职责链概念把人与他的职责分离开,职责不同且有相互关系,但人是平等的。这有利于营造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比如说在大学,校长行使校长的职责,院长行使院长的职责,教师行使教师的职责,大家都是职责链中一个节点,大家的关系是职责链中的链条,大家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大学功能,但在人的属性上是平等的。大家尽管职责不一样,但是应该互相尊重,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是平等的。

我认为未来知识管理的方向是追求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平等管理,把职责跟人分离开。作为教师的我跟你校长是平等的,只是说在大学这个功能里面,我履行教师的职责,你履行校长的职责,大家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才能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一个城市里面,你当市长就履行好市长的职责,我当市民就履行好市民的职责,这个城市越来越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而在以前,我们没有将人与职责、人与职责对应的知识分离出来,从而使职责的不对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也跟中国文化有关,在传统上有个误区,我在职责上管着你,我就管着你的整个人,你的其他方方面面我都要管。这种文化强调要管着你,现在应该注重开放,这样才能充分地让每个人在宽松的环境中、在没有压力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去创新。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个体,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在矛盾中合作才能双赢。我觉得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我们每个人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一样,我产生这种认识也是跟我的学科背景有关。

6 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知识管理

KMF:您提到了学科背景,我知道您长期以来都在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和工作,那么想请您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葛新权:刚才提到过我们早期就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张守一等老专家研究知识经济,并且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知识经济与知识产品》《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概论》《知识经济学原理》《微观知识经济与管理》等。我的老师张守一先生生前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他一直力主将知识经济的表述写入政府文件,但是一直没有实现。但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分享经济”,这其实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事物,也体现了知识经营的理念。

我学经济学出身,从经济学介入到管理学受益还是蛮大的。我给学生讲课,我引用经济学的思想最多,因为管理都有一个实践问题,而经济学理论能帮着你把管理的思想提炼出来,我觉得有这个最有作用。因此我觉得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的基础打扎实了,对你从事社会学、管理学都非常有价值。

回到知识管理,我对于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建议,就是你需要掌握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从我的研究来讲,你不能只看到企业与市场,你的企业不管知识管理怎么做,最后都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国家经济走向密切相关。

所以我觉得不管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在企业做实践工作,都要把自己的知识面打开一点,我觉得经济学就很重要。可以讲它是研究知识管理的基础,如果你经济学不是太懂的话,做知识管理应用和研究还是有局限的、甚至有时功亏一篑。

7 企业知识管理是练内功、增长效

KMF:我们之前采访过很多知识管理业界的专家,他们有的是从软件开发角度、有的是从管理咨询角度、有的是从培训角度、有的是从文化角度来解读知识管理,而您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又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您认为这么多年来国内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都面临着哪些挑战和问题,又存在哪些规律呢?

葛新权:我发现国内知识管理搞得好的企业存在以下几个条件:一般都是经营比较好的企业,机制上比较完善,产权明晰,有战略眼光,相对来说大型私企和跨国公司比较多一些。

我觉得在中国做知识管理都是顶尖的企业,他们的收入、利润都比较稳定,都是高端的企业,企业家才会站得高,他也有这种要求、能力与精力,也有资金来支持知识管理,知识管理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短期是难见效的。一般的国企不怎么做这个,不是说他们没有要求,只是他们的条件与能力有限。但应该要求他们具有知识管理的思想、营造尊重人的文化环境。

在中国很多企业还存在体制机制的问题,还存在着短期行为。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如此。一个领导人在单位里干得年头长了,如10年才可能把这个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出成绩。如果他就干3年,是很难干好的。大学也是这样,校长要把他的理念、思想、规划付诸实施,起码得有些年头,如10年才能见效。

所以许多年之后,你能预见到知识管理会遇到这个问题。知识管理不是“花架子”,而是练内功、增长效的东西。有能力的企业,企业家才有做知识管理愿景,但还需要给他时间。否则因为短期不见效,只能给别人做嫁衣,大多数也不愿意干。此外,有些有能力的企业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社会环境与评价、市场恶性竞争、企业家精神缺失也不愿意做。

KMF: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您对于国内广大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有哪些建议呢?

葛新权:我觉得这跟企业规模有关。华为的知识管理做得非常好,但是一般企业做不到这样。我觉得一般企业搞知识管理,不要追求大企业那种模式,比如像华为那样建立知识库、知识系统等。但是起码可以应用一些知识管理的思想,比如怎么珍视员工、尊重员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知识创新来讲,人人具有创新能力。你要给员工一个好的环境、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真正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他才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你。而且智力劳动和心情是有关系的。一个员工到你这个单位工作,他总希望这个单位好,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也受益。一般企业做到这些就可以,具备了这些理念,知识管理就可以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活动,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方法,但是这个创新方法作用太小,只能为自己服务,不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某一种创新方法提炼上升到整个企业的高度,那作用就很大了。进而,如果能把企业的创新方法上升到产业乃至社会层面,那么这个作用就会非常大。

KMF:目前很多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面对虚拟经济和电商企业的严峻冲击,您是怎么看实体经济和电商呢?

葛新权:我想起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也是非常火,大家都把钱投在股市和房地产,但是大家都这么干,而没人干实体经济,最后肯定是泡沫。但是当时京都陶瓷株式合社的老板稻盛和夫就一直坚持做实体经济,他说我这个人就做实实在在的事,挣实实在在的钱。到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那些从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和股市的老板都跨了,而他的坚持成就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虚拟经济应实体经济需要而产生,它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否则实体经济无法支撑,泡沫破灭就是必然的。

不管怎么f,网络确实是一个技术平台,确实把时间、空间、距离缩短了,这是网络的优势。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工具,都是电商了而没有实体店,那么网络与实体就失去平衡,更重要的是丧失文化。

我认为实体店还是要存在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环境,这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氛围。如果你让实体店都垮了,那一定是一场灾难,因为破坏的东西太多了。我举个例子,妻子要给丈夫买一双鞋,于是她们夫妻带着孩子逛街,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家庭感情的过程,也是家庭和社会互动的过程,除了买东西的行为之外,还满足了其他的需求,同时会产生其他需求。而如果仅仅是依靠电商,就会破坏很多东西。我认为人有两个属性,一个是自然属性,比如生老病死,到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另一个还有社会属性,例如维系家庭、社会、民族。这个属性不应该被破坏。

所以我觉得国家对于实体和电商,还是应有统筹规划,有所引导也要有所限制。

8 知识管理与教育、人文

葛新权:刚才提到了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你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待在家里是无法充分认识社会的。现在家庭个性化越来越强,需求的个性差异也很大,但是你个性再强,你也要考虑别人,一个人走向社会不能那么任性,你的一言一行对于社会是有影响的。

而中国的社会教育是有缺失的,从小就让你背唐诗,搞奥数,其实没必要,在小时候最重要的是教你做人正直、诚实、守信与礼仪的道理。这是最基本的社会知识,所以我讲用知识管理来研究幼儿教育也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诚信的知识。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契约和信任,我们恰好缺失这个东西。这尤其对私企特别不利,企业留不住人,员工说走人就走人连招呼都不打,缺乏这种基本的诚信。我们曾经接待一个会计事务所的主任,他跟我说,现在不管哪个学校的实习生普遍都有一个弱点,就是缺少信用。

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关,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应该学习到这些知识,但是现在小学却在注重教奥数,这是不平衡的,独生子女教育更是值得反思。我们知识管理应该从这个角度研究教育,研究在每一个阶段应该让人具备哪些基本知识。

KMF:您所讲的这就上升到文化教育层面了。

葛新权:我们做教育工作的都知道,现在中国继续教育的方向有偏颇,其实终身学习是对的,但是现在在大环境压力下大家都不得不热衷于考各种证。按说他博士硕士学士都毕业了,适应、胜任自己选择的相关专业岗位的工作是没有问题,当然在工作中需要学习新知识,但没有必要用考证要求,而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这是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当然现在取消了很多考证,我认为力度还应加大。知识管理要求“干中学”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兴趣选择的职业,在工作中通过努力他的事业就会成长。终身学习的另一方面,我认为是闲暇时间的自由学习,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喜欢舞蹈的,有喜欢绘画的,有喜欢读书的,有喜欢旅游的,有喜欢运动的,等等,这样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才有价值,提高国民素质素养、品质与爱好,有利于提升国民生活态度与质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现在都是专业教育,都是考证,就有了偏差了,还影响到生活情绪与质量。

所以终身教育应该是每个人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内心的东西,不能太功利。

不仅继续教育如此,研究生教育也有偏颇。现在大学培养硕士博士,含金量确实有待提高。比如博士培养,我们强调创新,强化。结果,博士论文反映出在文献阅读与把握上不足,只了解还未必掌握了文献的冰山一角就创新,结论可想而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做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最重要的是要花几年时间阅读相关文献,真正全面了解、理解与掌握前沿,做到站在巨人的肩旁上从某个点上创新,得到的结论与认识才是有价值的创新,丰富发展理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博士论文应该是理论创新,现在情况是应用对策多且缺少学理支撑,由于阅读少,现状都没有搞清楚就创新,显然是靠不住的。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回归到知识管理,用知识的思想来认识这些问题,在学习掌握应用知识中创造新的知识,在创造新知识中学习知识。

9 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

KMF:从您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知识呢?

葛新权:其实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我跟我的导师张守一研究员在研究知识经济时,有一个基本观点:什么叫知识?我们认为人类大脑活动的成果才叫知识。自然界、社会上没有的,而是人类大脑产生的才叫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

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工具、新模型、新理论等,这些都是知识;制定法律法规、制度与管理办法等也都是知识;制定的规划、计划、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以及提出的政策建议等也都是知识产品。特别地,文化是知识产品,与制度是边际收益递减的相比,它是边际收益递增的。不做知识管理的人,他其实也会遵循这样一个程序,而对于掌握知识管理的人来说,他会使这个过程更有序。我感觉学习知识管理的人,掌握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再去研究其他问题就比较专业,很到位,他更能抓住知识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KMF:所以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那么您是如何将知识管理延伸到其他的领域的呢?

葛新权:在我们经济管理学院,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专门研究知识管理,但是可以考虑如何将他们的学科专业与知识管理结合。比如研究营销的老师可以考虑在营销管理中哪些地方涉及知识管理问题,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哪些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可以用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以此类推,所有的研究都是可以与知识管理挂钩的。

其实,回想过去我们小学上语文课,一篇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其实也是知识挖掘,你首先要看懂,并理解,才能概括提炼出来。目前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工程技术科学,统计推断是最基本、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它就是知识管理与知识挖掘(发现)的方法,未来的大数据也是如此。其实在艺术文化领域,美与数,美与形的表达也有规律,知识管理也是有作为的。

还有一点,我们为政府部门做课题,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比如撰写一个报告,3万字、10万字对研究者是容易的,但是政府部门要求你提供精简版浓缩到3 000字、1 000字,甚至800字的核心内容,这就考验你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你需要提取关键知识,把最核心的800字提炼和表达出来,并且让领导看明白,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做不到。这是极致的知识管理应用,不仅体现在课题研究本身,还体现在对课题成果的高度提炼。

所以我觉得知识管理思想真的很有价值,可以运用于各个领域。而且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会有比较大的作用。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知识管理的意识,应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如同在法治社具有法制意识一样。

10 关于知识管理研究

KMF: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知识管理研究?对知识管理研究工作有哪些建议?

葛新权:当前尽管在专业目录中没有设置知识管理这一学科专业,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目录中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专门有知识管理的方向。但是研究知识管理与10年前比已经呈现良好的态势,许多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下培养知识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生。

由于知识管理具有普适性,从不同学科专业领域都可以研究知识管理,对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运用知识管理来研究,形成不同的特点。有研究理论的,有研究方法、工具、模型的,有研究制度、政策的。

任何一个研究都应该针对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自己所长出发,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比如说我们基地有研究基础理论,有研究制度,有研究方法技术。知识(产品)往往要汇聚集很多人的智慧。在这几年我们经济管理学院发表了10余篇顶级的A类刊物文章,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很多都是和知识管理有关。我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交通大学招收知识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从明年起也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招博士研究生。这也是对于我们研究成果的肯定。

采访后记:

北京知识管理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本次采访中,葛新权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对知识管理的解读、对大数据本质的认识、对知识管理普适性阐述及其儒雅的学者风范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适值葛教授的团队正在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库)――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实验室,即将进入现场评估阶段,在此我们也预祝他们顺利通过评估。

上一篇:论企业间民间借贷买卖形式担保与买卖合同的辨... 下一篇:请把我埋得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