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西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10-06 02:53:27

对海西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浙江温州,南接广东汕头。它的崛起将成为推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全面直接的“三通”,推动海峡两岸深层次的广泛合作,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区域合作

从区域经济整合角度看,海峡两岸生产要素和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在生产要素的互补方面:海峡东岸有资金、技术和设备;海峡西岸则有土地、劳动力和腹地,双方合作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在发展阶段的互补方面:台湾目前产业结构已趋高级化,其主导产业的选择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当前迫切需要将一些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正在发展初级外向型经济的地区;而海峡西岸外向型经济发展正在起步,投资环境正日益完善,加上地缘、血缘、史缘、商缘等因素的催化,必然成为接纳海峡东岸产业转移最方便的地方。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首先,应当重新打造闽南三角地区的金字招牌,振兴闽西南城市经济圈,建立闽台区域枢纽中心。加快闽南金三角的区域联盟,优化资源组合,拓展经济圈,不失时机地弥补上近十年来闽南金三角失去联盟发展的遗憾。省政府及相关部委应当支持建立厦泉漳城市联盟,在管理上进行协调对接,营造一个统一、和谐、互补、充满生机的闽西南经济圈。其次,应当把厦门和福州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上进行战略考量。应当把厦门和福州全方位地融入到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致力走大区域对接和大区域合作为内容的台湾海峡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期在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机遇期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基础设施对接、市场对接,进一步加强与闽粤赣、闽浙赣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构造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联合拓展多边投资贸易渠道,使福建与周边地区形成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统一,更好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其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寻求闽台实质流,推进闽台经济的广泛合作,为台湾海峡经济区战略崛起打基础。福建和台湾都属于闽南文化圈,经济互补性很强,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

中心城市建设

未来经济实力的竞争是城市经济圈间的竞争。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城市经济圈都能够推选一个城市作为龙头,规划为中心城市。这样的规划意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同时,每个城市经济圈都在对周边地区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经济圈之间的协作也越来越紧密。而这方面恰恰是福建省的不足之处,如中心城市发展由于区划、体制、观念上存在着不少障碍,还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等问题,不利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不能无序、盲目规划和确定中心城市,不应该在120公里的城市距离设置两个中心城市,应当重点建设厦门、福州两大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应当建设好以厦门为中心的闽西南城市经济圈和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城市经济圈。总之,中心城市的合理布局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也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厦门、福州应当发挥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处理好软、硬件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创造条件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的代表机构聚集,增强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厦门、福州两个重要中心城市,理应开展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的全方位合作,推动福建经济和社会的高平台上的新跨越,以福建自身的分工合作、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吸引浙南、粤东、赣东南和赣东北部分地市加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厦门当前应尽快落实国务院批准的试点港区联动的政策,加快由象屿保税区向“境内关外”保税港区转型的步伐,争取“十一五”期间,把厦门本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十年按再造一个“香港”的目标,把厦门市建成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自由金融区、自由旅游区为一体的综合型的有中国特色的自由港区。

产业发展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应当妥善处理好重点产业发展与一般产业发展的关系,依托优势产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发展面临着增强产业产出能力、加快结构升级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压力的新挑战。优势产业发展,必须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的实际,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集聚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新型产业。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如信息产业、机电产业、石化产业、海洋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今后怎么样把这些产业进行优化拓展,延伸产业链,努力使之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是至关重要的。在产业布局时一定要科学,一是把握好电子、机械、石化重点主导产业与冶金、纺织、服装、鞋业、食品等一般产业的关系;二是把握好所有产业布局,能够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特点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理应大力推进闽西南地区产业布局合作,在产业链条的建立、完善与延伸上进行整体性布局和优势互补。闽西南地区工业结构层次不同,没有很明显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之间的互相支撑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闽西南地区产业互动、产业配套、支撑发展的空间很大,可以在工业产业中,通过整合、配套进一步做强做大电子、机械、石化重点主导产业。同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利用市场手段,以厦门为中心,把闽西南地区空港和海港资源整合,合理开发,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产业发展战略上,首先,应当加快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节电、节油、节煤、节水技术产业和太阳能、风能等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其次,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能够形成消费热点的新兴产业。第二产业应从更高层次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来考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在重点围绕电子、机械、石化主导的基础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开发、新材料为主要领域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对冶金、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批产业集群。第一产业应充分考虑城乡产业融合,围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

自主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应当妥善处理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自主创新为基点,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因此,应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大力开发具有海峡西岸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应当在消化吸收技术上有所创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必须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展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自主再创新,应用引进的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牢牢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点。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区域,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键技术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应当牢牢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点,作为产业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快摆脱在产业科技发展上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注重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主创新。依托信息产业技术、电子产业技术等关键性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数字化医疗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同时,注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厦门和福州两大中心城市应当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中介服务创新等四大区域创新体系。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的根本出路。

体制和机制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体制和机制创新“工程”应当先行,因为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

――体制创新方面,应注重所有制和服务的创新。首先,应全力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倾斜,加大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在市场运行中的优胜劣汰,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体经济形式。其次,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无所不为变成为所必为,把工作重点真正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立足于为国有经济服务向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转变。

――机制创新方面,应注重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增强城市政府经营城市资产意识,对许可的基础设施收费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应通过招标、拍卖或相关建设项目收取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建设;对国家规定的垄断性经营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优质资产,原则上应允许拿出来盘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对符合土地储备制度规定的国有土地,应合理规划、熟化土地,提高附加值,有计划地出让土地使用权,足额收取土地出让金,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加快发展租赁融资业务,实行港口、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适度分离,把设备投资向境内外投资商进行融资性租赁。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性项目,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资金引导的作用下,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对已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应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对预期有回报的重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应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应当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大问题。应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生鲜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和创建无毒害社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应重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之间、农村区域之间、农村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化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注意妥善解决好房屋拆迁中遇到的矛盾,推行拆迁承诺和监督管理制度。解决好征地拆迁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解决好城市周边城镇建设以拓宽农民进城发展空间的问题,在城乡之间加快建立卫星城镇,引导人口适当往周边城镇扩大。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增强生态经济的观念,把生态经济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各项工程建设,都必须在坚持生态优先和确保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重点工程区,恢复生态链,开发产业链,建设一批农业产业经济区或经济带;实现为环境增绿,为经济增效,为农民增收的目标。

上一篇: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论争评析 下一篇:稳步推进农村社保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