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的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06 02:49:31

当前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的分析报告

摘要: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较高的权利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课题组通过对1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权利救济、权利评价四个维度探究、分析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权利意识;大学生;调查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9-03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现状,课题组于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进行了一项针对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的调查,并希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当代大学生权利的意识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加以探究和思考。

2.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的调查共涉及到武汉大学、南昌科技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盐城工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南昌教育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宁校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兰州大学、湘南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共18所大学的在校学生。在有效问卷当中,大学批次分布:一本5.7%,二本51.3%,三本19.7%,高职23.3%;性别分布:男生42.6%,女生57.4%;年级分布:大一30.4%,大二42.6%,大三20.1%,大四6.9%;专业类型分布:文史类57%,理工类43%。本次调查的范围涉及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类大学,被调查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和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学生所在年级也包含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1份。问卷内容主要从大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权利救济、权利评价这四个维度展开。

二、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的分析

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救济的一种心理反映。具体而言,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这三个层次也是层层递进、依次深入的。权利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和进步的希望,较高的权利意识是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文将从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权利救济、权利评价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现状。所谓权利认知,是指对自己应当享有权利的了解和对权利的态度。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享有的权利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权利意识的重要性。所谓权利行使,即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大学生应当具备正确行使权利的素质,即在合理规则的制约下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滥用权利,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能侵害他人的权利。所谓权利救济,是指当权利受到侵害时采取何种方式抵制侵害,恢复权利的圆满状态或赔偿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做到敢于维权、理性维权以及维权手段的正当性、维权途径的多样性。所谓权利评价,是指对自己权利保障和实现状况的认识以及对他人权利行使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能够对自己当前权利的实现和保障状况有一个全面、理性、准确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抱怨、完全否定,同时应当以理性的态度科学评价他人权利的行使。当然,上述只是一种应然状态,实然状态必定会有所差距。下面就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实然状态进行分析:

1.大学生的权利认知。在“你认为权利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一题中,选择“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有53.1%,选择“比较重要”的有37.2%,选择“一般”的有8.8%,选择“不重要”的有0.9%。统计发现,共有90.3%的大学生认为规则意识“十分重要”和“比较重要”,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权利意识的重要性。在“你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了解多少”一题中,选择“十分了解”的有10.8%,选择“比较了解”的有35.1%,选择“只知道一部分”的有47.4%,选择“基本上不了解”的有6.7%。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只知道一部分”,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应当享有权利的了解程度还比较低,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同时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两者既存在明显的差别,又有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一面。良好的权利意识要求同时具备较高的规则意识。在重要性上二者应当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在“你觉得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哪个更重要”一题中,30.4%的大学生选择了“权利意识”,18.5%的选择了“规则意识”,选择“同等重要”的有46.4%,另有4.7%的大学生“无所谓”。说明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还未能正确认识到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的关系。

2.大学生的权利行使。在“当你个人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你会”一题中,选择“如果利益或影响不大,忍忍算了”的大学生有22.8%,选择“会尝试维权,但如果太麻烦或阻力太大就算了”的有49.7%,选择“无论如何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的有27.5%,这说明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大部分大学生都会尝试维权,但是维权的信心和决心还不够坚定。在“当你所在的集体(比如班级或整个学校的学生群体)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而其他人都默不做声,你会”一题中,选择“无所谓,反正又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权利受到了侵害”的大学生有8.9%,选择“保持沉默,自己不会当出头鸟”的有17.0%,选择“在网上或跟同学抱怨和表达不满,但不会有所作为”的有17.5%,选择“向老师或学校反映情况,但如果没用的话就算了”的有29.3%,选择“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反映并主张自己和集体的权利”的有27.4%。如果把前三种选择划分为“消极作为”,后两种选择划分为“积极作为”,那么当集体权利受到侵害时会积极作为的大学生有56.7%,消极作为的有43.3%。而在上一题“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积极作为的大学生有77.3%,消极作为的有22.7%。对比两项数据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权利意识要大于集体权利意识。

在“当你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得不违反某些应当遵守的规则,你会”一题中,选择“放弃规则,维护权利”的大学生有38.3%,选择“放弃权利,遵守规则”的有37.1%,选择“不知道会怎么做”的有24.6%。当权利与规则产生冲突时到底是应该维护权利还是遵守规则,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笔者认为可以适用“效益最大化”原则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当权利与规则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应当由维护权利和遵守规则的积极效益和消极影响来确定,选择积极效益最大、消极影响最小的解决方式。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做出选择,所以,为了权利而放弃规则的事情常有发生,这是不正确的。判定积极效益和消极影响应当站在公平客观的角度。

3.大学生的权利救济。在“当你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你会采取下列哪些方式维权(多选)”一题中,选择“求助朋友、老乡或同学”的大学生有65.5%,选择“向父母求助”的有54.4%,选择“向老师或学校反映”的有71.7%,选择“向媒体爆料”的有29.3%,选择“在网络上宣泄不满”的有36.4%,选择“司法途径解决”的有39.7%,选择“自己解决(直接向侵权人或侵权组织反映意见或表达不满)”的有31.9%。大学生权利救济的途径很多样,但主要集中在“向老师或学校反映”、“求助朋友、老乡或同学”、“向父母求助”这三种途径。当代大学生最先想到并实施的维权方式主要集中在“求助朋友、老乡或同学”(22.4%)、“向老师或学校反映”(20.7%)、“向父母求助”(16.1%)和“自己解决”(15.9%)。其中,大学生觉得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是“司法途径解决”(58.2%)。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向老师或学校反映是大学生最先想到也是最常实施的维权途径,虽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司法途径解决是维权的最有效途径,但是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大学生并不多。

4.大学生的权利评价。在“你对自己应当享有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满意吗”一题中,选择“很满意,基本上都得到了保障并实现”的大学生有8.4%,选择“比较满意,大部分权利都得到了保障”的有29.4%,选择“一般,还有很多权利有待保障和实现”的有50.6%,选择“不满意,大部分权利都受到了侵犯”的有11.6%。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当前的权利保障和实现程度并不是很满意,但是这也的确符合现实情况。作为在校大学生,其与学校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明确,而且学生一直处在弱势和被动的地位,连参与制定学校规则的权利都没有。而且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的权利也容易受到侵害。所以,大学生对自己应当享有权利保障和实现程度的满意度不高。

在“你怎样看待一些大学生写信要求公开某些官员财产情况的行为”一题中,选择“权利意识很强,值得赞扬并应当学习”的大学生有59.8%,选择“没必要这么做,起不到什么效果”的有27.9%,选择“炒作而已”的有8.9%,选择“与我无关,无所谓”的有3.4%。监督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但是还有很多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这一点。

三、调查结果与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权利意识的重要性,但对权利的认知程度不高。其次,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权利意识大于集体权利意识。第三,当代大学生维权的信心和决心不足,虽然维权途径较多样化,但较少采用司法途径维权。第四,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权利保障和实现程度的满意度不高。

综观整个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现状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是笔者对于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若干思考:

1.权利意识的教育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但还未进入社会,社会经验缺乏。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可塑性”较高。如果“可塑性”较高的大学生出现了问题,而且问题具有普遍性,那只能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教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教育,即家庭、学校、亲朋好友等有意灌输的教育以及自我教育;一种是无意识的教育,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耳濡目染、父母、老师、亲友行为的影响。无意识的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的,其影响往往更深刻,后面再述。现在主要讨论有意识的教育问题。我国的学校教育历来不重视“其他素质”的教育,“唯分数论”是在应试教育下中小学实质的教育理念,而大学教育也严重缺乏人文教育。究其根源,教育体制是硬伤。因此,在这样一个过分重视学生分数和专业技术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其他素质必然会弱势发展。虽然倡导了综合素质教育好多年,但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其问题很难根本解决。

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还处在较低层次的状态,缺乏对自己权利的充分了解,理性行使权利意识不高,维权意识和信心不足。究其原因,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权利和维权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指望学生自己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其一,学生的学业压力本来就很大,空余时间不多;其二,极少有学生有这个意识去主动学习。因此,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的权利教育讲座或其他形式,总之,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权利和维权方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另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结合,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也是提高权利意识的必经途径。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非常有利于其权利意识的提高,而且将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相结合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权利意识理性、健康的发展。

2.社会法制环境问题。前面说到无意识的教育,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耳濡目染、父母、老师、亲友行为的影响,将会给大学生的个人性格、素质等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无意识的教育不是别人灌输给学生本人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对社会事件、亲人行为等周围环境的理解而慢慢接受的,这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其影响更为深刻。单就社会环境这一因素来说。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社会法制环境。虽然我国的社会法制环境正在日益改善和进步,但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近年来,社会上现象严重,强拆事件频发,上访被劳教事件等层出不穷。许多弱势群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即使诉诸于司法途径。学者呼吁司法独立好多年,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司法机关的决策仍然容易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司法水平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冤假错案时常被曝光,这十分有损法律的尊严。执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也时有发生。总之,社会法制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的改革进步,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应当更加有所作为,悉心呵护民众的法律信仰,着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3.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问题。学生与学校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明确性,学生处在弱势和被动地位。所以,学生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不高。学校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权利意识方面,学校应当以身作则。笔者建议,应当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制定校纪校规的权力,使学校的校纪校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同时,对于学校做出的处罚或涉及学生利益的决定,学生有依据校纪校规提出抗辩的权利,并由学生代表和老师共同组成的评审会进行民主裁决。同时,学校的日常事务,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的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学生的监督,这种做法是为了改变原来学校与学生之间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即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校纪校规不仅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也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当然前提是必须有人性化、合理化的明确学校与学生权利义务关系的为大家所接受的校纪校规。

作者简介:艾阿琛(1993-),男,湖北安陆人,三峡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在读。

上一篇:油画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下一篇:Protel教学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