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之情,始于肺腑

时间:2022-10-06 02:31:18

摘要: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该表所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这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因为他是蜀汉旧臣,唯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祸患。李密的这篇奏表,句句合情合理,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最终使晋武帝信服,从而答应他终养祖母的请求。鉴赏《陈情表》,笔者不妨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李密所陈的情。

关键词:孝情;忠心;晋武帝信服;答应请求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如果说《出师表》,让初中生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那么,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则足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李密对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我们感受到其中孙儿对祖母的一片孝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苏轼有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作为一位亡臣贱俘,深感祖母躬亲抚养的不易,面对司马氏政权的急竣诏书,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辞职不就,为祖母养老送终。史载当年晋武帝读了此表之后,深受感动,下诏李密留养祖母,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陈情表》之所以能让李密化被动为主动,全在于一个“情”字,那么在结构全篇时,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了这个“情”字,来以情动人,以情串文的呢?

一、叙孤弱无依之情

为了达到以情感人、激起晋武帝怜悯之情的目的,作者先叙自己“夙遭闵凶”的身世遭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此其一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其二难。残缺双亲、无人关爱的自己处境之艰可想而知。更甚的是,由于家境凄惨,自己自幼便疾病缠身,九岁还不会走路。这就使祖母刘对自己的“躬亲抚养”增添了更大的困苦和更多的艰难。家境凄惨的种种事实字字蘸血,笔笔含情,充沛的情感之流狂泻而出,奔涌而下,将内心的凄苦悲怆和祖母的如海深情表白得无比酣畅。李密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之恩等情自然巧妙的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陈情于事,情深理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凄苦悲凉的情感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缺亲少故,又饱经祸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贫、孤独、悲怆。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故事,这是一幅多么凄苦的图画!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抒相依为命之情

李密属三世单传的孙辈,“门衰酢薄”,而自己也“晚有儿息”,这就使侍奉祖母以终其年的责任义无反顾地落到自己肩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家世之衰,已无可复加。而刘氏已近期颐之龄,“夙婴疾病”,晚景之惨,也可想见。作者反复陈说刘已如“日薄西山”,到了“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地步,因而,尽孝之心、报恩之意已迫在眉睫,毫无推脱的可能。作者言及于此,不禁声泪俱下,痛彻肺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内心之凄楚,情意之深厚,处境之狼狈,任谁读了,都不能不被感动。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在这样一个苦难的家庭里,对于夙婴疾病的祖母来说,抚养孙儿成人,谈何容易?其中诸多不便、艰辛、苦楚又有谁能体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寻钱觅药;孩子遭人欺负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读书识字做人……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立,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祖母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母孙二人,相依为命,谁也离不了谁。“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拳拳之心,昭然可见。两情依依,血肉相连,其情至真至孝!

三、感忧加恩之情

李密作为一位降臣,至微至陋,却多次被任要职。先是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后是刺史臣荣举秀才,再是诏书特下,拜郎中,除洗马。职位一个比一个高,诏书一次比一次急。可为何就是辞不就职呢?是李密孤高自傲,不识抬举?非也。他怕的就是落个心念旧朝,贞守名节的“不忠”之罪。因此,在文中作者充分地把他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之情彰显得明明白白。“忠”“ 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上表请求“矜愍”,是故,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做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同时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是对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称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以表自己受宠若惊的感激;“奉圣朝”,“沐浴清化”,更是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这其中,“沐浴”一词巧妙地隐喻作者在当朝所受的恩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这种感激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武帝的心弦为之一弛。

四、报答忠敬之情

李密反复强调孝情,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乃真心因终养祖母才辞不赴命的。因此,在提出“愿乞终养”之后,在这种真挚恳切之情的基础上转而抒报武帝忠敬之情。誓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士为知己者死”,至此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事实上,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李密奉召出仕,历任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以报皇恩。李密的高明之处则在于,他成功地化解了横亘在忠与孝之间的矛盾,并能够不使晋武帝产生怀疑之心。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感情的真挚和说理切入点的准确。李密先以自己与刘氏年龄的差距来推理,从而说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然后,李密明言自己知恩图报,乌鹊尚有反哺之心,人情反而不如乌鸟之私情吗?这番感彻肺腑的话,自然赢得了晋武帝的赞誉,也使自己真正能够尽其孝心于刘氏之前了。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以“情”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动之以情,掏之以心,自始至终围绕“情”字作文章,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参考文献:

[1]李密《陈情表》高中语文必修三

[2]《陈情表》赏析 燃烧吧小宇宙 新浪博客2009-08-31

[3]《感天动地赤字情――分析》魏佳俊

上一篇:浅析七年级数学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