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困生的可转化性研究

时间:2022-10-06 01:42:10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困生的可转化性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学困生”数量较精英教育时期明显增多。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转化是困扰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要想尽快转化“学困生”,就要从“学困生”的形成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转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对“学困生”的管理和转化问题。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存在着厌学、不学和弃学现象,他们拿着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用于学习之上,却沉迷于“三网”(电网、交往和情网)之内,游戏于“三吧”(网吧、酒吧和乐吧)之中。完全把大学学习当成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结果造成所压学科和学分越来越多,被迫降级和退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把“学困生”的管理和转化纳入到高校的重要工作中来,研究如何教育和尽快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本人就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困生”情况来看,对“学困生”的形成上大体上分为以下四类:相对智弱型、智力转移型、思维偏激型、行为懒散型。现就这四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探讨如下。

一、相对智弱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对相对智弱型“学困生”来说,要比其他同学多付出,多努力,才能和大多数同学同步。学校在培养此类型的学生时,授课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课上多提问,课后多答疑,平时多辅导。要有耐心和热心,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引导他们。辅导员要注重对他们的督促和监控,平时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安排他们和学习好的同学同桌同寝,便于他们及时对知识的请教和沟通。班级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融洽相处,避免讥讽和歧视。班级干部要带头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和自信,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激发出持久的学习斗志。天道酬勤,对于此类型的学生只要想办法调动他们多付出、多努力,相信会很快赶上其他同学的。

二、智力转移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学习上追求的是“刻苦专研”,一方面要勇于吃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付出,不可能得到应用的回报;另一方面要专心致志。专则成乱则废。一心不能二用。一个高智商的学生未必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困生”中的一部分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别人低,有的甚至很聪明。他们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接受相同教师的授课方法,但成绩上却是大相径庭、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智力被挪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其它方面,如上网打游戏、谈情说爱、忙于社交、争当干部、勤于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等等。未能把有效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结果导致成绩落后,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三、思维偏激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思维偏激是指语言、思想、认识过于极端、有失平允等。思维偏激的学生往往对社会、人生、学校管理和学业等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容易产生逆反和叛逆心理,难以承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会产生轻生和自杀等倾向。此类型学生会给教育者带来很大麻烦,教师和辅导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教导他们。对于思维偏激型“学困生”转化关键在于对他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化。要改变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看法,要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转变他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为此,对他们进行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首先,教师辅导员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班级各项事情,要用教育者的高大形象影射和感化他们;其次要加强正面引导,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思想教育他们;再有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思路的统一;另外,要给予思维偏激型“学困生”恰当的表现机会,担任适当的班级干部,体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转变为人处事的理念,达到积极、客观看待事物的效果。

四、行为懒散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行为懒散型“学困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懒惰。惰性是行为懒散型“学困生”的根源。要对其转化,治疗惰性是关键。学生惰性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辅导员要经常提醒家长切记给予过多的经济支持和创造过于奢侈的物资条件,要配合学校锻炼其自身动手能力,把其当做真正的成年人来看待,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绝不插手。教师要加强其课堂考勤,多提问、多督促。辅导员除经常找其谈心,了解其平时表现,掌握其日常情况外。要适当的安排一些日常服务性工作,调动其工作热情;要鼓励其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激发其表现欲;还要注重对其平时表现多鼓励、多赞扬,忌讳批评教育。班级干部要对其多提醒,多关心、多帮助。这样,形成一个由家长、教师、辅导员及班级干部共同督促和监督的管理体系,促使行为懒散型“学困生”逐渐改变其懒散作风。

总之,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群体之间产生了很大差异,由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心态、学习毅力等不同,造成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进而产生压科、降级、退学、拿不到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现象。为此有效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学业困难状况,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对改变学校的学习风气,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不同背景音乐条件下大学生阅读的眼动研究 下一篇: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