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时间:2022-10-06 01:09:24

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全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开放,创新农村发展机制,既是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推进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创新转型升级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农村产业发展是“三农”工作的基础。创新转型升级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治本之策。首先,要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2008年底,金华全市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总数为117?郾68万户,户均承包经营耕地仅为1?郾85亩,且经营主体素质较低。加强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主体,逐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农民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新型生产经营队伍;另一方面,要紧跟农村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和创业主体投资开发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大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经营主体。其次,要大力加强农业组织化建设。2008年底,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户数为8?郾4万户,只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7?郾1%。以家庭经营为单元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生产经营成本高,而且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要把加强农业组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按照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各类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等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村合作经济水平,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以发挥供销社网络资源优势为依托,切实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便捷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重视农产品购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农村商贸流通,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第三,要大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农业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完善落实首席专家、推广教授、责任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制度,使农业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创新土地使用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始终是农村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再次历史性地成为农村改革的重点。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截止2008年底,金华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42?郾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19?郾7%。要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对流转数量和流转期限达到一定条件的农户,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项改革联动推进。二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在认真抓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的基础上,搞好宅基地整理专项规划,结合村庄整治和下山脱贫,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探索,促进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宅基地整理专项基金,制定完善宅基地复垦指标分配、资金扶持、工商税费减免等激励政策,引导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的退出、盘活和流转机制,全面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要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在市县两级建立土地流转指导管理机构,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集体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服务。逐步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等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通过协议、招投标等交易方式促进市场交易机制的逐步形成。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完善法律手续,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序走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创新农村信贷机制,做活农村金融服务文章。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完善农村现代金融体制已成当务之急。一要致力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对“三农”金融保障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发展村镇银行、中小民营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逐步健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和引导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到农村布点,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二要致力于加强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探索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捆绑式组建农贷担保公司的有效途径,支持民间资本设立担保机构,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农信担保公司,构建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着力探索经确权登记的农民住房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三要致力于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积极推出贴近农民需要、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举措,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程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三农”需要。积极实施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对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企业,通过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降低农民创业融资成本,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劳动就业机制,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农民转移就业,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至2008年底,金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达190万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的69%。按目前农业生产力平均水平,仅需50万农村劳动力,仍有35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当前,许多制约农民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深化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有关配套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一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要围绕建立城乡一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目标,逐步弱化乃至取消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种种限制,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诸多不合理规定,取消对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及各种社会权利上的同城待遇,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二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将农村劳动力统一纳入劳动力服务管理范畴,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对接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和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协作配合,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相互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校企联训等方式,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技工。三要搭好农民转移平台。坚持把中心镇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积极稳妥地抓好中心镇扩权强镇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招商引资、企业技改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中心镇,为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提供重要平台。

创新社会发展机制,加强民生需求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至2008年底,全市近三分之二行政村完成整治,38个镇(乡)完成整镇整治。在此基础上,要按照“点成线、面成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社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事业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二要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筹资增长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有机衔接,逐步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城际之间的自由流动。三要加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构建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型商贸流通网络,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便利店工程”,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农村消费的有关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激活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加强偏远山区和贫困群众的就业援助工作,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大“三农”资金支持力度。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原则,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切实破解资金瓶颈。第一,完善财政性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完善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公共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转下页)(接上页)施建设,建立“三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注重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拓展市场化运作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通过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的参与,盘活用好农村特别是中心镇、中心村的土地资源,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准入条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把投资和服务重点转向农村,实现“村企双赢”。第三,创新社会化运作载体。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贡献行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要进一步创新深化类似载体,积极开展“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税费减免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财政补助、奖补结合等机制,促进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与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下一篇:市场转型升级:义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