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10-06 12:29:42

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云南建水紫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云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建水紫陶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开发与利用,对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爱乡之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在构建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上,以建水紫陶文化为切入点,为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探索,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课程 建水紫陶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切正向的教育性经验。

“建水紫陶文化”是指包含建水紫陶文物、紫陶文学和紫陶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诉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①建水紫陶文化是地方传统工艺和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应该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二)本土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云南建水被誉为“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教之风大兴,儒家思想广传,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文武进士111名,在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学子常占半榜之多,有“临半榜”之称。建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紫陶艺术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园课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感知、认同进而热爱身边的文化,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对本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文化Y源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而幼儿园课程又是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建水作为滇南文化中心和陶瓷文化中心,独特的紫陶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古城增光添彩,“千年建水紫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将紫陶艺术和紫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已成为每一个建水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爱国爱乡情,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及个人研究旨趣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它集制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烧制、打磨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文人墨客、大师名家的书法、绘画装饰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迅速,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陶中新秀”之誉。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灵动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陶器,更是一个文化因子的载体。建水紫陶文化中的诗词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建水制陶艺人不断探索、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可以作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素材;建水紫陶的书画装饰艺术和制作技艺可以成为幼儿艺术教育(手工操作)的来源。建水紫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我在建水求学、工作至今已二十一载,对建水紫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希望立足于本地实际,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建

(一)建水紫陶文化独特的教育魅力

1.建水紫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1)亲情、孝道与感恩

建水紫陶文化中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富含仁孝,是重要的德育素材。

(2)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建水紫陶经过无数代制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才形成了“阳刻阴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在制陶过程中浸润了陶艺人的智慧和汗水,那种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3)自豪感与责任感

建水紫陶典雅精致、工艺独特,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让幼儿们在课堂活动、生活实践中认识、认同和热爱家乡文化,产生生活在建水紫陶文化氛围中的自豪感,进而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水紫陶文化中的智育功能

(1)丰富的紫陶文化知识

包含对物质、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认知,如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紫陶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制陶艺人身上学到什么;建水每年都要举办哪些重要的紫陶文化活动,建水紫陶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有哪些。

(2)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建水紫陶包括“镇泥制浆、手工拉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讲解制作原理和指导幼儿亲手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

(3)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将书法、绘画、印章、图案等再创作于素坯紫陶上,紫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的渗入让紫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通过学习和鉴赏,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书法和绘画等能力。

3.建水紫陶文化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美”,在建水紫陶文化中无处不在。如“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品质美;“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传承创新”的精神美;“装饰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美。

(二)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构想

1.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理论基础

依据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内容应该更为生活化,应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尽可能地创造让幼儿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依据尤里洛特曼的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应把幼儿置于文化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了解、认同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2.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目标的制定

(1)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目标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独特的园所文化。

(2)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幼儿的发展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四项技能”――说唱、表演、写画和手工创作。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集体教学、组间合作、个人实践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使幼儿热爱家乡文化并乐在其中。

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内容的选择

建水作为滇南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笔者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建水文化资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生活文化资源:建筑(朱家花园、文庙、双龙桥、团山古民居、文笔塔、古井古桥古寺庙古院落)、茶叶(云龙山茶、普雄千年老树茶)、饮食(过桥米线、烧豆腐、草芽、酸甜石榴、燕窝酥、狮子糕、凉梭粉)。

礼仪文化资源:待客礼仪、祭孔大典、儒家三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学政考棚科举仪式、龙窑公祭仪式。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神话传说(疯摇城的故事)、诗歌、建水彝族花灯、建水小调(四门调)、民间游戏。

技艺文化资源:紫陶烧制技艺、鼓舞、草编、竹编、民族刺绣。

节日文化资源:燕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旅游节。

4.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活动的实施

(1)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水平和课程内容,运用指导示范、趣味提问、积极鼓励、正面评价等方式,把幼儿保持在其最近l展区内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中,教师制作动漫PPT,以听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方表现并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要将本土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如主题活动《我们来玩泥巴》,可以让幼儿进行紫陶造型设计、书画装饰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活活动的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如在午餐时让幼儿品尝建水名小吃汽锅鸡,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建水紫陶中的典型器物――汽锅,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其所认识的其他紫陶生活器皿,如紫陶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5.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后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所带来的发展。如幼儿对建水紫陶文化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理解和表达紫陶文化故事效果如何,在活动中创造力如何,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度如何等。

②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能否制定本土文化应用和融入课程的方案;能否创设浓厚的本土文化情境;能否让幼儿拥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能否根据幼儿实际因材施教并客观评价;能否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③对家长的评价。包括家长了解本土文化的程度;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等。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是指教师、幼儿、幼儿同伴、家长等从不同视角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的本土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幼儿可对教师组织开展的建水紫陶主题系列活动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过程中,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掌握多少本土文化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教学和活动过程需要改进和完善等。总结性评价用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价本土文化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总体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云南省博物馆编.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9]陈艳宇.建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之管见[J].学前课程研究,2007.7.

[10]葛晓英.让本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11]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红七条”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