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藏赤金走龙/姓氏菌姓/异虫龙虱/奇果炮弹果

时间:2022-10-05 11:23:00

赤金走龙

1970年,陕西西安市郊的何家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埋有大量奇珍异宝的唐代地窖。考古专家在整理窖藏文物的过程中,目睹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场景――当一只银罐被揭开盖子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罐中有一片金箔,金箔上竟然站立着12条体态生动的小金龙。在随后的研究中,专家根据这些金龙的奇特造型将之命名为“赤金走龙”。

在人们的印象中,龙的形象多为出没于云水间的飞腾之姿,而赤金走龙却完全打破了常规,这一组小金龙,每条长4厘米,高2.8厘米,它们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长有双角,龙尾舒卷逶迤,从头到尾,造型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异常优雅的流线之美。更为独特的是,每条金龙都长有4条强劲笔直的长腿作奔走状,但是细看之下,每条奔走的金龙又各有差异,有的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有的则稍有顿足,抬头观望……12条金龙的神态各不相同,令人感叹唐代工匠毫厘之间的艺术造诣。

从小金龙的独特造型,到出土时的刻意摆放,都隐喻了这组赤金走龙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用意,专家分析它们可能和道教息息相关,也许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信仰。古代帝王祭山用“埋”,祭水用“沉”。到了唐代,又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礼仪。因此,赤金走龙或许是担负着为大唐王朝驱邪、避妖、镇灾,以及祈求帝王长生不老的愿望而被埋下的。

除了谜一样的埋藏方式,有关赤金走龙的主人也是一个谜团。赤金走龙出土的地点,大致为古长安城的兴化坊一带,这是当时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要居住的地区。龙通常是皇家专属纹饰,因此赤金走龙的拥有者有可能是一位唐代皇亲,而与文物出土地点及时间最吻合的,就是王府的主人王李守礼(武则天之孙)。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赤金走龙的主人应该是生活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一位官位显赫的租庸使刘震。宋代《太平广记》曾记载,公元783年,长安城爆发了著名的泾原兵变,为了躲避乱军的劫掠,刘震曾将一批奇珍私下埋入兴化坊附近的地窖中,这条线索恰好与文物出土的地点吻合。两种不同的身世解读,令这12条来自1000多年前的金龙更为神秘而玄妙。

菌姓

“菌”的字面意思,从古自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味之和者,夜郎骆越之菌”的记载,这里的“菌”指的是竹笋。而“菌”作为姓氏,跟古代夜郎国有着极大的关系。

夜郎国是2000多年前称雄云贵高原的一个古国,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唐蒙出使夜郎国,高高在上的夜郎王问唐蒙――“汉孰与我大?(汉朝的疆土和我的相比,谁的大?)”,一句普通的问话,竟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年笑柄。

同样流传千年的还有夜郎竹姓君王的神秘传说。据《华阳国志》记载:上古之时,一女子浣于遁水(今贵州西南部北盘江),见巨竹三节漂流足间,推之不肯去,中有儿啼声,劈开竹筒得一男孩。这个男孩长大后,资性聪颖、武艺超群,前来追随归附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他聚集势力雄霸一方,建立夜郎国,自称夜郎侯。因自己生世是“破竹而诞”,于是便取“竹”为姓,所以夜郎王也被称作“夜郎竹王”。

西汉武帝时代,当时的夜郎王竹多同审时度势臣服汉朝,获得了汉王朝的大力支持,使国家在强汉庇荫下免去了许多战乱。可100多年后物是人非,到了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时,夜郎国与邻国漏卧、句町之间发生战争,汉成帝派人前来调停。目空一切的夜郎王竹兴根本不予理会,非但没有礼遇使者,还依照汉朝使者的模样雕成木人,立在路旁射击以示羞辱。此举激怒了汉成帝,他立即派郡(今贵州中部)太守陈立深入夜郎国,用计杀死了夜郎王竹兴,自此夜郎国覆灭,不再见于史籍。

竹兴死后,他的后裔为了躲避战祸和仇家追杀,便将竹姓改作“菌”姓(在当时,“竹”与“菌”虽读音不同,但字面意思却一样),意为竹王子孙。改姓避祸而又不忘先祖,这些孝子贤孙们可谓煞费苦心。在后来的岁月中,夜郎后裔菌姓族人逐渐融入了周边民族,但他们依然继承着自己的姓氏。今天,菌姓在我国南方各省都有分布,但最集中的还是贵州、云南两地,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流转,菌姓族人就像滴水入海一样,已经完全与其他姓氏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

龙虱

龙虱是一种水陆两栖昆虫,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水田、小溪中,它在水里能游,出水后能飞,很是奇特。由于它的身型和蟑螂相仿,因此还得了一个“水蟑螂”的绰号。

虽然外形相似,但仔细一看,龙虱和蟑螂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蟑螂是深茶色,龙虱则是黑色,外壳光滑,像一层刷了漆的盔甲。抓它起来观看,四条腿上长着排列整齐的刚毛,放回水里,四条腿便伸出来划水,就像四支短桨。别看龙虱体型笨拙,在水里追逐小鱼小虾的时候,流线型的外壳就像一艘微型的潜水艇,速度惊人。一旦追上猎物,它便从嘴里伸出细针一样的口器,插入猎物体内,吸吮汁液。这时,任凭猎物如何翻腾,都甩不掉它。

成年龙虱的体型一般不超过5厘米,它们性情凶猛,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捕猎本领。龙虱不仅吃小鱼、小虾,就连比自己大出几倍的鱼类、蛙类也会去攻击捕食,猎物一但被咬伤,附近的龙虱闻到血腥味就会一拥而上,大快朵颐。不光如此,就连龙虱的幼虫也是凶残无比,不长的小虫(体型像蜈蚣,3~4厘米长),一昼夜便能吃掉十几只蝌蚪。因此,养鱼人家纷纷视龙虱为大害,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捕杀。

尽管龙虱被养鱼人深恶痛绝,但在广东省内,人们却对它珍爱无比――广东人对龙虱“水蟑螂”的绰号是很反感的:蟑螂恶心,是“四害”之一;而龙虱味美,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珍肴,两相混淆,便贬损了粤人超卓的味觉。

广东人食用龙虱的历史由来已久,至今已衍生出数十种烹饪方法。在广东境内,随便走进一家餐馆,都能看到龙虱的身影――龙虱就养在水族箱里,箱子很浅,水也浅,龙虱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块,连成一片。餐厅里的龙虱论两(50克)卖,早先一两只卖几块钱,而如今的价格已飙过50元了。

据现代医学研究,龙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常吃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肾炎等有很好的效果。从前谁家孩子尿床,街坊就教那家大人:“买点龙虱给孩子吃。”吃了龙虱,果然就不会遗尿了。

正因为龙虱的美味和神乎其神的功效,野生龙虱被大量捕捉,已近绝迹,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都是人工养殖,而人工养殖很有选择性――只会保留那些“好吃”的品种,其他龙虱品种便被淘汰、消亡,于是,整个自然界的龙虱种群便岌岌可危了。

炮弹果

提到炮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四处横飞的碎片,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而在植物界,也有一种果实的外观和炮弹十分相似,正因为此,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作“炮弹果”。

炮弹果属大戟科沙匣树属,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它原产于西印度群岛以及拉美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地,后来逐渐繁衍各地,我国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炮弹树的果实呈扁圆形,以果柄为中心,向四周生有放射状的沟棱,很像去了外皮的橘子。

炮弹果的生长速度奇快,小小的幼果不出几天直径就能达到20多厘米。一旦果实成熟,外皮就变得极其坚硬,果实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等到彻底成熟的某一天,果实会“砰”的一声掉到地上,随之爆裂开来,向四周喷射出种子。有时,急速喷射的种子会给路人或者小动物造成一定的伤害,也正因为此,炮弹果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名字才名副其实。由于果实有着“爆炸”的效果,炮弹果很少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栽培。

炮弹果的英文名为“Sand-Box”,直译过来便是“沙匣”。“沙匣”原是一种用来吸墨的器具――一个下端开有小孔的木匣,内盛沙土,抖动时沙土便撒在未干的墨水上。而这个名字也揭示了炮弹果鲜为人知的用途――吸水,炮弹果果肉有超强的吸水性,在吸墨纸广泛应用之前,一旦书写时墨水失控,炮弹果就派上用场了。

无独有偶,除了这种大戟科的炮弹果,我们还能见到分属于其他不同科属的、俗名也叫做炮弹果的果实。一种果实属于紫葳科、葫芦树属,不过这种炮弹果只是形似而已,不会炸裂,跟前面的炮弹果比起来少了几分气势。

还有一种俗名也称为炮弹果的药用植物――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夹竹桃科植物“清明花”。这种植物的果实之所以被称之为炮弹果,也是因为它的果实又圆又大,与炮弹类似。

如果从口味上看,炮弹果绝不是一种美味的热带水果,其果肉呈粘稠纤维状,有异味,口感不好,因此不适合食用。当然炮弹果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能用来吸墨,还因为其果壳坚硬,干了后在上面绘上明亮的色彩,可以制成各种观赏品或器具,如茶壶、碗等容器,既美观又实用。

上一篇:蛋奶星星――JEL 下一篇:汉中:深植在秦岭的大汉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