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时间:2022-10-05 11:05:50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受教育者 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音的逆反理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寺张力的失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缓解和抑制逆反心理,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及自我修养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一个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需要由受教育者来体现,因此,能否有效地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首先必须对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分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展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逆反,作动词讲,“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逆反心理,又称“逆反性”对于这一概念,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是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交往、群体心理等概念及相应机制来认识“逆反心理”的,将其定义为:“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非理性的一面,明显由此而产生的指向社会客体(人或事)、有别于他人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偏筹歧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而《新编思想政治l作慨论》中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巾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还有的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同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有人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之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巾把“逆反心理界定为一种态度反应,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包括行为现象。”总之,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逆反心理只能归结为一种态度反应和行为倾向而不能把它看作行为本身,否则外延就显得过于泛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与教育者所要求的目的截然相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理论学习消极抵抗

坚定不移的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和帮助人们系统的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但是受教育者在产生了逆反心理之后就会对学习先进理论感到厌烦.不愿意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活动起控制、引导的作用,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和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受教育者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往往作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3.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常会运用榜样示范法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育者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受教育者,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4.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受教育者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不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远远高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受教育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教育者的要求;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二者之间张力的严重失衡,导致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它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才使得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陈旧,没有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二是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和地区过于突出政治教育,而不大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和违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一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法,缺乏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二是个别教育者的唯我独尊的权威教育法,缺乏平等民主交流。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势必降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致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不良的环境氛围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此外,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等,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传媒来获取信息,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当中既有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教育者又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这些不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信息,一些受教育者盲目接受了互联网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反的信息以后就会对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三、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途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知识信息途径的多样性使得教育者提升自身信息素质成为必然,否则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刻苦学习掌握传媒信息知识;其次要学会熟练应用现代传媒工具,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缩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是由其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落后决定的。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或教育者的要求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够。因此,作为受教育者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教育者沟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存在的困惑及时与教育者交流,以便教育者更好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使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就是自我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时间有限,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保证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紧跟时展步伐,提高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受教育者的信任感

针对受教育者因教育内容太过陈旧而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把社会中切实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如针对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可以进行科学的择业观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缺乏诚信和消费者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政治期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受教育者的信任感,使其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受教育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之改革开放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客观现实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首先,转变传统思维,开展隐性教育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固定的行政组织进行政治教育是可行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给这种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整个社会信息的开放,人们对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的依赖导致传统方法成为历史。“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应用于各种现代活动载体和环境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逆反心理的发生。其次,运用适应竞争和创新环境的心理咨询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和创新意识已深入每一个公民,通过不断的创新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是市场发展的要求。人们在适应竞争和创新环境时会遇到凭借个人知识和经验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感到迷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加剧等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提供科学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走出心理困境。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减少受教育者消极心理

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缓解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重大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无法忽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显示,截至2008年l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98亿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因此党和国家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增强对其控制力的技术为主;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宣传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坚持宣传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相一致的思想,加大对传播非法思想的监控和打击力度。此外,要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上一篇:试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下一篇: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