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新写实小说的“俗”与“雅”

时间:2022-10-05 10:23:00

论池莉新写实小说的“俗”与“雅”

内容摘要: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始终坚持“俗”,以一个人普通市民的身份,关注和感悟着社会生活,书写着世俗生活的百态样式;也从来不忘展现“雅”,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给予读者一份温暖的鼓舞力量,在世俗人生之中张扬凡俗人生意蕴,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抚慰和升华。可以说她的新写实小说体现出“俗”与“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 俗 雅

每个人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现实当中的,我们常说的“戏如人生”,它所要表达的是高度虚构和概括、浓缩的艺术作品,包括戏剧在内,无一不是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反映。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之一,就是要求作者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设置等,来源于现实,也要高于现实的,要在典型的环境当中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英雄总是稀少的,需要时势来营造,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面,更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以及他们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世俗生活。

文学是对横向的生活的关照,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够被广大读者关注和接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把握住其间雅俗的成份配比,做到俗与雅的完美结合。因为通俗易懂,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因为高雅,而能品味不凡。池莉在这方面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能手之一,以“俗”展现“雅”,以“雅”提升“俗”。她在表现“俗”的一面时,倡导世俗化表达,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世俗化比重高;在凸显“雅”时,展现凡俗人生意蕴的张扬,注重呼吁人生境界的升华,体现出文学的的人文关怀与温暖情怀。这两方面,池莉做得很巧妙,以“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让读者在“雅”中多了一份前进的力量。

一.俗:世俗生活的通俗化表达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大多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致描摹,从而使作品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在作品中展现出都市中的人与事。她将自己看成小市民的一员,与他们哀乐相通,休戚与共。这直接促使池莉在作品人物形象设置、语言运用等体现丰富的大众化品格特色,展现“俗”的一面。

1.普通人的形象

池莉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中,充满了对处于平庸状态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使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芸芸众生之相,都市的风俗文化等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始终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生活,以小见大,通过他们的小家庭的喜与悲,人生际遇而展现特定时代的文化。他们或者是普通工人、一般知识分子,或者是小公务员、家庭主妇等等。她的小说也都是围绕这平凡众生的日作日息、婚恋生育、生计活口、家庭纠纷等世俗凡事展开。由此,池莉所创作出的一系列新写实小说,在《太阳出世》中,池莉从赵胜天夫妇的婚姻写起,描述了他们孕育、抚养孩子的全过程,同时叙述了这对年轻夫妇与亲人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网及其情感纠葛。在《不谈爱情》中,池莉写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庄建非与小市民出身的妻子吉玲的婚姻危机,讲述了庄建非从知识分子的浪漫迷梦中惊醒,重新正视现实,回到现实家庭生活的故事。

这些作品,池莉描写了凡俗生活中的普通平民的生活与心态,着重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种种无奈与困惑的形象。池莉曾经说:“印家厚代表了整个凡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凡人。”因此,印家厚也好,赵胜天也好,庄建非也好,他们的生存状态,只有普通人的生活愿望以及世俗的烦恼。他们是池莉笔下的人物,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广大民众的代表。

2.语言的通俗化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结晶,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能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池莉新写实小说着重对本色生活的本真摹写,善于吸收武汉地域的方言俚语,常以极为通俗的语言展示俗人俗语,世俗之见,以俚俗之语描写凡俗场景,庸常人情,用平易之语叙写平平常常、真真切切的世态世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池莉坚持以这种通俗入味地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平民化写作的思想,语言的亲近,亲切有助于思想的沟通和交流。

池莉小说中还极力运用武汉的方言,如《太阳出世》中的“在世上不带孙娃?”(孙娃:孙女或孙子);“算毯!”(算毯:算了,无所谓);“拿武汉话说:藕灌进了稀泥巴――糊了心眼,您就别计较了。”(俗语表糊涂义);“得了?赵拐子。”(拐子:大哥)。这些武汉方言的运用,使池莉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迎面扑来的是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飘散着独特的浓郁的汉味风俗民情特色,充满着她对生活在武汉的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的认同和理解、尊重与肯定。

池莉在叙写过程中能准确抓住描写对象最突出、最生动的特征用世俗化的语言准确简约的勾勒。如中篇小说《你是一条河》中,孙怪老太婆介绍辣辣去卖血,问她敢不敢,“辣辣眼皮都没眨一眨:‘敢。怎么不敢呢!’……两人拍肩打手乐了一回。”[1](78)一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神态表情,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雅:人生价值的张扬

小说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了解,是深刻的思想体验,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面对日益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平常人对生活存在着太多的忽略,似乎把一切都习以为常,麻木于生活,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作家是敏感的,是一个思考者,能从平常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之中,发现“生活”。池莉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在于她对日常生活,对我们天天身处其中的“日子”的自觉珍视和坚守,她以自己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那些微妙驮拥娜思使叵担那些无法言表的细枝末节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沟通了芸芸众生共同的日常生命体验。她体验到生活的不容易,发现了生活的艰辛与压力,更重要的是,她让笔下的人物能够直面生存的压力,执着乐观地追求生存的意义,接受凡俗人生的百态而顽强张扬生命的意蕴,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学温暖人心的作用,这是实实在在的“雅”的体现。

池莉说:“我的小说全部都是重建的想象的空间,不要在读小说的时候犹如身临真实生活就以为作家是站在大街上随意写的,有一种想象叫做仿真想象,它寻求的是通过逼真的诱导,把鼓点敲在人的心坎上。”[2](220)池莉是清醒的写作者,她知道写作是来源于现实,但是远远高于现实,写作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合理虚构想象,要达到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仅仅像照相机般仅仅把现实拍摄下来而已,作品当中必然要含有作家的思考和发现。要通过“诱导”把“鼓点”“敲在人的心坎上”――世俗人生意蕴的张扬,鼓舞世俗中的普通人都能够面对生活的残酷,勇敢乐观生活。叶蔚林曾说过;“不要忘记,读者也是有生活的,如果你从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的东西,仅仅和读者一样,那么读者何必费神去看你的作品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读小说其实并非重温生活,而是在读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表现。”[3]作品的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共鸣有深浅之别,浅层次的共鸣是因单纯生活际遇的相似而产生的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而深层次的共鸣应该是心灵体验的共鸣,是作家用文字来唤起读者灵魂深处沉睡的记忆,读者有了新的发现。本真的生活形态是池莉创作的基石,但池莉的作品却并不止于生活本身,在那些丰满、生动的生活画面之下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因此,她能够超越许多仅仅停留于生活经验层面滑行的平面化写作者。

《烦恼人生》中的普通工人印家厚,在整整的一天之内,面对着无数烦闷琐碎的生活细节:家庭纠纷、窘迫的居住环境、戏弄的孩子、拥挤的交通、微薄的奖金、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暧昧的情感等等,不断地袭击他,使他成为生活的被动者。“仅仅只过了四个钟头,印家厚的自信就完全被自卑所代替了。”[4](53)然而这就是生活,就是普通人必须过的日常生活。所以他并不灰心丧气,在老婆喋喋不休的抱怨中,他仍然安慰:“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4](P53)尽管这种人生烦恼将印家厚弄得十分尴尬,但他坚强、理智,并不把人生的困境与尴尬,看作是生存的悲剧,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便以顺应的态度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与慰藉。正因为如此,印家厚才以不变的信心和热情迎接像网一样的生活。

这种世俗人生意识的体悟往往是水到渠成的,逼真的,带着生活本身的朴素,并不见得有多么复杂、高深,只是一语道破的简单、明白,在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中都有体现。这种体悟,对池莉来说,她想表达的是一种对世俗人生意蕴的张扬,一种对于繁琐、无奈、卑微的生活的坚强,对身处生活压力之下的千千万万的人的一种精神的援助,体现出文学的本质力量:文学不仅仅不断揭示生活,包括丑陋的现实和残酷的人生,更给予人温暖前行的力量,这是文学的“雅”,也是池莉小说的“雅”。

三.结语

世俗即小说,小说即世俗。如果说,凸现世俗人生意识的目的是为了给真实的生活进行框定,那么作者还以同样的勇气将这种生活一层一层剥开,那就是从中可以透视、探求出人生的本质,从而突出其作品的创作特点。池莉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文学本来就是俗物,所谓小说就是‘大街小巷的说法’是大雅和大俗的集合。古代有多少好诗是从青楼出来的,流传下来的文学关注更多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寻常生活……”[5]在小说当中,俗与雅是共生共存的,如果没有俗,雅就像是空中的楼阁,无依无靠,如果没有了雅,文学不过是生活的呆板记忆,昏暗无光。从池莉的小说,我们看到了文学的雅与俗密切结合,这样的创作特点和创作实践正是新写实主义创作特点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I

[1]池莉.你是一条河[A].池莉文集(第3卷)细腰[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2):78.

[2]池莉.想象的翅膀有多大[A].池莉文集(第4卷)[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4):220.

[3]叶蔚林.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J].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25.

[4]池莉.烦恼人生[A].池莉文集(第2卷)一冬无雪[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2):53.

[5]庄园、池莉:文学就是俗物[N].新民晚报,2001-04-01.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上一篇: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下一篇:大学英语六级听力改革新题型特点及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