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目的平庸之恶

时间:2022-10-05 10:01:18

高考作文题目的平庸之恶

每年的高考季,高考作文都毫无意外地成为热聊话题,调侃高考作文,已成为每年高考季的例行狂欢。不能怪舆论对作文题目太敏感,高考作文题目出的如何,价值导向如何,不仅关乎考生的思维与智慧,也影响着每一位围观者对语文教育、思想倾向、文化现状的判断。简而言之,高考作文不只是高考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训练的检验,而且是意涵丰富的“社会文本”。

今年的高考题目,天津题被评浪漫,山东公认很美。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一如既往“文青范”十足。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假如结合网络时代的人际互动,倒也能写出一些新意。最接地气的浙江卷,涉及当下颇为火爆的“VR”和虚拟现实议题,据说得到很多考生青睐。但全国卷的漫画却被网友们评为形象低幼简单,画作老套且缺乏时代感,仿佛从上个世纪传真而来。两个孩子的“待遇”,传递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和分数的态度,纵使可以再做一些延伸解读,价值判断也极为幼稚,让人不敢相信是这个时代抡才大考的作文题。

你可以说,一道很烂的高考作文题,做完就可以扔在一边,不必太过较真儿,但它的“指挥棒效应”,却有可能持续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数以千万计的孩子陷入一种吊诡的知识和思维陷阱,让他们变得更迟钝而不是更敏锐,更呆板而不是更富有创造力。

民国时期的国考试题或为镜鉴。1933年国立北平大学的作文题是“世界与人生是否是两个问题,如是两个问题,应该有一种什么关系?”燕京大学1933年的考题之一是“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的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抗日运动)”。而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考生试题是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同样,英国“剑桥法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人是否拥有独立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这些题目本身提供的大多都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如何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人群提出的要求。这类作文题目设置的意图,其实与价值观的“对错”并无关系,只是希望通过一场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将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受教育者。

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中国作文命题常常讲究“文道合一”,希望通过教学生作文来达到教学生做人的目的,因而体现思品修养的命题常常占据了高考作文的主流。而教育需要培养的是能够发现并处理问题的成熟的社会人。过于重视道德评价,只会培养出一群不停揣摩、预设出题人想法的虚伪的道德卫道士。

面对“心灵鸡汤”式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很快发现,要完成一篇符合“模板”的高考作文,似乎并不需要生活积累,不需要思考感悟,不需要真情实感,只需要背诵几篇人生哲理的美文,在考试时选择适当的、真实或者虚假的故事稍加修饰,就能拿到客观的分数。观察力、想象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都无需运用,甚至可以完全脱离生活实际,更无关社会责任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评价中国高考作文时曾称:“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在西方普遍国家都已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的大学不得不肩负起重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一篇:李跃:百亿连接触手可及 下一篇:张近东的体育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