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原则在银行借款合同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5 09:35:19

意思自治原则在银行借款合同中的运用

摘要: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借款合同是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基础,是贷后管理的基础法律手段,也是贷款人权益得到法律保障的依据。在银行借款合同中,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地约定,即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审判实践中对合同的解释尊重意思自治原则,法律法规也明确了银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的内容。银行应充分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中明确而详细地约定借款人应尽的义务和违反约定应承担的责任,使贷款人通过运用意思自治原则达到控制贷款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意思自治原则 银行借款合同约定

近年来,因银行借款合同签定不当产生的借款纠纷不仅数量上日趋上升,而且种类也在增多,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何签定好借款合同、更深入的了解法律中对银行借款合同的规定显的尤为重要。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中明确而详细地约定借款人应尽的义务和违反约定应承担的责任,这对于银行依法合规开展信贷业务,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从分析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合同法》的具体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合同的解释尊重意思自治原则入手,从而导出银行要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在借款合同中对借款人义务进行明确约定。为了加强借款用途管理,文章还特别阐述了银行应如何应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对借款使用进行约定,强调了银行合法扣款的保证即是与借款人约定。文章最后还阐述了贷款新规则对合同约定内容的规定。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又叫合同自愿或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指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合同能完全体现当事人自己的意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合同自由的核心在于讨价还价的自由。在合同确定的范围内,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即法律意义上所称的意思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该条即是意思自治原则的条文化。

意思自治原则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自由地从事各种民事行为。包括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从事某项民事活动;当事人有权选择其行为的相对人;当事人有权选择其行为的内容及行为的方式和补救方式。第二、允许当事人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法律行为是当事人私法自治的工具。当事人在民事活动领域可以通过法律行为来行使权利或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产生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当事人自由意志的实现。

二、合同法的具体规定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

《合同法》把合同应具有的内容交由当事人去自行约定。合同一般包含的条款已不再成为法定要求,而只是法律给合同当事人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从而体现了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内容确定上的意思自治。

(一)、意思自治在合同效力处理中的体现。订立合同必须坚持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其内在意志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以撤销或宣告无效。合同约定的内容部分无效,不影响其它部分效力的,其它部分仍然有效。如抵押或者质押合同中约定的流押或者流质条款无效,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效力;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超过部分无效。一方当事人不得以欺诈、胁迫手段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因为对方当事人在被欺诈、被胁迫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意思自治的权利,所订立的合同也不是其意思自治的结果。为此,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如果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亦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现行《合同法》不再作一刀切的硬性规定,而是区别情况,对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只是赋予当事人申请撤销或变更的权利,当事人是否行使这一权利,完全由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理,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意志的尊重,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效力问题处理上的具体贯彻。

(二)、意思自治在解除合同时的体现。意思自治,不只是是否订立合同、如何约定合同内容问题上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而且包括解除合同时也应由当事人自主决定。合同一经生效,双方均应履行。但是,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的严肃性,并不排除当事人依据双方一致的真实意思表示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如同订立合同一样,是当事人合同自由的组成部分。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解除的三种形式:

1、协商解除。合同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这一规定意指,无论合同是否已经开始履行,只要当事人经协商以后一致表示解除合同关系,合同就可以解除。这里强调的是双方经协商并达到了解除合同的一致意见。

2、约定解除。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事先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立,解除权人就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这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一要事先约定;二是把解除权授予一方;三是条件一旦成立,一方当事人无须与对方协商,即可解除合同。

3、法定解除,即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各种情形出现时,当事人一方可以依法行使解除权。除法定解除方式之外,协商解除和约定解除方式均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国合同法从一般原则到具体规定,充分体现了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意思自治原则,要求我们既要维护当事人在合同行为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又要维护合同的严肃性,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三、审判实践中对合同的解释尊重意思自治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民商事审判领域,法官已经越来越重视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是以合同的方式完成的,而合同必然体现着当事人的意图。审理合同纠纷案件,除了依据法律规定之外,必须要重视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达,也就是意思自治,即尊重契约自由,合同约定优先。

银行同借款人、担保人等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银行制定格式信贷合同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公平合理确定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不能利用自身有利地位,将意志强加于借款人,损害借款人或其他相对人利益。银行合同绝大多数是格式文本,对合同成立、生效、风险、民事责任、期限等均应有明确约定。只有尚不明确的内容,或者易产生歧义、甚至还不被社会一般人士所理解的部分,及至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方会成为法官解释的对象。这种司法过程中的解释只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条款,或者可能发生争议的条款。不需对法律条文作出解释,也不需要对常规合同条款作出解释。当解释合同争议条款时,必须符合签订合同时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解释签订、履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意图,应当避免解释事后意图,更无必要去推论当事人的意图,也不可去猜想或设定当事人的意图。解释合同不是按照法官的意图、喜好作出解释,而是本着尊重自愿、弥补自愿不清的原则进行解释。

双务有偿的借款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借款人违反约定时,如何判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使之达到公平与合理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使借款人更好的履行合同,银行应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借款人应尽的主要义务。

四、意思自治原则是处理好借款使用及银行扣款的保证

(一)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对借款使用进行约定,是加强借款用途管理的保证。借款合同是转让货币所有权的合同。当贷款人将借款即货币交给借款人后,货币的所有权移转给了借款人,借款人可以处分所得的货币。这是借款合同的目的决定的,也是货币这种特殊种类物作为其标的物的必然结果。借款用途是借款人使用借款的目的,从表面上看,借款人可任意支配处分借款资金,而贷款人借款的最终目的是收取利息和本金,但是,借款用途可能会影响贷款人到时候能不能收回贷款。借款用途与借款人能否按期偿还借款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就会使原先当事人共同预期的收益变得不确定,增加了贷款人的借款风险,最终导致借款难以收回。银行作为贷款人的,有些借款还是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放的,其借款用途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按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还会造成资金的使用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所以贷款用途一直作为借款合同当事人需要约定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借款目的,依据合同意思自治原则,我国法律法规一直将借款用途作为银行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作出规定。《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人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银监会先后实施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是“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重要内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更是对借款用途约定内容做了详尽的规定。

(二)运用意思自治原则与借款人约定,是银行合法扣款的保证。在借款到期,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时,银行直接从借款人帐户中扣划资金,用于归还借款本金或利息。这就要求银行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在借款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才能保证银行扣款合法有效。对于银行基于约定扣款的性质,银监局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虽未明确规定,但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二十二条“贷款人的权利”中规定贷款人可以依合同约定从借款人帐户上划收贷款本金和利息。虽有《银行结算办法》的约束,但民商事行为系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进行,当事人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均应赋予必要的法律效力。扣款的约定既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也不悖于公序良俗,故应有效,银行基于有效的约定而进行的扣款行为,其性质也应有效。如银行系基于约定而扣款,并及时通知,表明借款人同意银行以扣款的形式收回贷款本息,故银行可以取得所扣款项的所有权,不负返还责任。

五、“贷款新规则”在加强合同管理方面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调合同或协议的有效管理,要求贷款人在合同或协议中应对控制贷款风险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与借款人进行约定,明确合同应当约定的内容,使贷款人通过合同来控制贷款风险,充分体现了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借款合同内容做出如此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并不多见,无不体现出将意思自治原则植入了贷款新规则,彰显了我国立法技术的进步。

对签订的借款合同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应发现而未发现,或虽发现但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进行处罚。所以商业银行要正确运用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则,明确合同应当约定的内容,加强贷后管理,否则,会面临来自监管当局处罚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高富平, 民法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柯华庆,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博弈分析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孙应征,借款合同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200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咸阳分行)

上一篇:对债务重组准则的探讨 下一篇:期货经纪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