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动脉出血30例体会

时间:2022-10-05 09:07:14

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动脉出血30例体会

[摘要]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动脉出血与前后鼻腔填(栓)塞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30例鼻腔动脉出血病人均在门诊行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止血治疗,分别于术后3 d及两周复诊。结果:30例病人无鼻腔再次出血,两周后局部烧灼创面黏膜完全修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鼻腔出血;动脉出血;微波;热凝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56-01

鼻腔出血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急诊之一,约占我科急诊病例一半以上,因出血部位及性质不同,加之病人的年龄因素及一般健康状况各异,故在止血治疗时因人而异。一般对鼻腔出血病人门诊急诊治疗,原则是在确切止血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病人痛苦,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多年来,有关鼻腔出血的止血方法甚多,各有所长。我科2006年1月~2006年8月在门诊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动脉出血30例,现将其治疗结果与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30例病人均为门诊急诊病例,且均为鼻腔动脉性出血,其中,7例为中鼻甲下缘以上平面的鼻腔前上部出血,4例为后鼻孔周围之鼻腔后部出血,其余19例均为黎氏区及其周围,包括鼻底部出血。13例病人首诊行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止血治疗,其余17例病人均在各种止血治疗无效后来我院急诊给予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止血治疗。

1.2方法

对于出血较剧烈,失血量较多且明显焦虑,恐惧的病人,一边安慰病人的同时,一边以1%麻黄素与1%的卡因混合浸润棉片于出血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并收缩止血。5 min后,取出鼻腔棉片,先在前鼻镜下快速寻找出血部位,如无法找到确切出血部位,应结合患者出血特征及年龄情况,在30°鼻内镜下一边吸引,一边自前向后寻找出血部位,一般能找到出血部位。再次以上述棉片置于出血侧鼻腔约5 min后,微波热凝仪的调试准备就绪,这时快速取出鼻腔棉片,在0°(或30°)鼻内镜引导下再次准确定位并导入平头微波探头,对出血血管断端热凝固,出血停止。再次鼻内镜下仔细观察已凝固血管周围黏膜渗血情况,酌情略做凝固处理后检查,凝固形成的创面及其周围无渗血,创面以复方薄荷油浸润保护,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点鼻,5~8次/d,无需其他药物治疗,分别于术后3 d及2周复查。

2结果

30例病人均一次止血成功,无再次鼻腔活动性出血发生,个别病人述鼻腔微量渗血或涕中带血,叮嘱病人增加点鼻次数,保持鼻腔湿润,均能凑效。3 d后复诊创面结痂良好,2周后复诊创面结痂脱落,黏膜愈合。

3讨论

导致鼻腔出血的因素很多,除血液肿瘤及其他先天性血液方面的疾病外(本组30例病人无上述因素),主要是鼻腔局部因素合并或不合并高血压,对该类鼻腔出血病人的处理,临床上以经典的鼻腔填塞或后鼻孔栓塞压迫止血治疗为主。但笔者观察,对部分病人,鼻腔(或鼻咽部)压迫止血未必确切,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压迫归压迫,出血照出血”的尴尬局面[2],病人遭受鼻腔填塞(或后鼻孔栓塞)之苦,却没有达到止血目的,事倍功半,有时会招致病人或家属不满[3]。我科开展的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活动性出血,同其他多种止血方法相比,存在以下优点:①定位准确,止血切实有效,能达到立竿见影之功效,无须配合其他止血药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均能在门诊完成手术治疗,省时省钱。②病人痛苦小,效果好,符合病人就医初衷,同时减轻医生在有创治疗活动时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医患关系融洽。③对于合并心肺脑等基础病的高龄病人,因鼻腔填塞(或后鼻孔栓塞)可诱发或加重基础病的进一步发展,如配合促凝药物的使用,易导致高碳酸血症或其他难以预料的心肺脑等器官功能的意外发生,使鼻腔出血的治疗与基础病的诱发或恶化之间产生因果关系,归终使病情恶化、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及医疗风险,有时会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微波热凝术治疗鼻腔出血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使治疗过程更加简单,高效,安全。④对鼻腔顶部及后鼻孔出血,该术式操作确能做到“游刃有余”,是其它止血方法所不及,有其“独到”之处。⑤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治疗过程中,微波强度及量的把握千万要适中,否则有导致鼻中隔穿孔的危险,应谨慎从事,不可卤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⑥该治疗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易于掌握,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583.

[2]王丽,王丽华,周玉英,等.难治性自发性鼻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2):64-66.

[3]葛圣蕾.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手术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01):57-60.

(收稿日期:2008-01-02)

上一篇:慢性心功能不全68例临床治疗体会 下一篇:巯甲丙脯酸治疗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