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构风”背后的小学习作教学透析

时间:2022-10-05 07:07:20

“宿构风”背后的小学习作教学透析

【“宿构”现状】

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殊不知这种“宿构”之风,也渗透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

地球永远是“妈妈”,不会是“爷爷”,就像太阳永远是“公公”;写到小动物之类的文章,结尾总忘不了添一句“保护鸟类,人人有责”之类的套语……这一切仿佛都司空见惯了。殊不知,小学生作文中的“宿构”之风正在悄然无声地蔓延着……

何谓“宿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现多指学生因作文材料有限,未能拓宽视域。凡是作文,必定只用此种材料,对于其他,视而不见,缺少必要和足够的储备,未能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因而人云亦云。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的表述就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多么朴实的八个字,不需要堆砌华美的词藻,也不需要布局精妙的构思,重点是要“表述自己的意思”。

因为作文教学很难“教”,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习作教学教材,也没有明确的习作教学指导方法,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而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能摸得着的,仿佛可以“教”的,于是教师为了寻找到一条所谓的“写作入门捷径”,而无意识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模式化”、“结构化”甚至“框架化”,让学生往里面钻。不重在引导学生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创作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范式”,以不变应万变。于是,在学校的习作指导课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写作宿构风”;于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讲到作文课无不“谈文色变”。自然,连小学生的习作本上都消逝了那份原生态的“真”。

一、选材立意,尊重个性,摈弃“宿构风起”

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如何“教”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防止“宿构”之风起?首先在尊重儿童的视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选材立意”,不是盯着一些人云亦云的表象。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的《成长的烦恼》这一题材的习作课时,刚上课便引入一个交流的话题:

师:我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什么烦恼呢?

生:工作压力大。

生:我们不听话。

……

师:除了工作也谈谈我其他方面的烦恼。

学生迟疑了,不知从何谈起。这位教师试图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高度”去谈烦恼,殊不知孩子根本不熟悉,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句套话。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立场”去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烦恼,所以儿童无限敞亮的视野就被束缚了。教师可以试着转换“立意点”,从学生身边的“小烦恼”说起:如:×××(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有一个烦恼,都六年级了,还一个大男孩,不会跳双摇,很是苦恼;×××也有一个烦恼,就是六年级快毕业了,想到这,就希望大家能永远不分开,这是幸福的烦恼……,教师在立意选材上就要试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谈“烦恼”。这样儿童就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同的烦恼。

防止“宿构”之风起,教师首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了解儿童,用“童化的视野”去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

二、主题、构思,皆由内心出发,无须“跟风”

要真正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口”的能力,日记无疑是一个较好的载体。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在日记本上自由吐露自己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逐步引导做到“写得实在而且富有想象力”。

弗洛伊德曾指出,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李白的酒后佳作,都在自己的情感宣泄下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心里话倾吐在日记本上。比如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今天被爸妈误解了,今天又和谁闹别扭了……这些都是学生平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写起来就会容易些。虽然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琐碎的小事,但小事中往往最能体现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采取“放―收―放”的形式。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写出心中的想法,不必拘泥于格式规范。到四年级学生有了一些写作基础,教师可以拟一些半开放式的题目引导学生,如: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的感想(可以是读一本书,可以是针对某件事情,也可以是其他)等等。这类“感想式的日记”,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事,也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性较强,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曾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写个性化的作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记录下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最“真”的作文,无须“跟风”走。

三、“范文”不是“泛文”,需适时适度

(一)教材是“引子”,不是“模子”

习作教学,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习作教材是“蓝”,那教师指导则是“青”。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班级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在实施教材中的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甚至要适当地调整教材,做到“青”胜于“蓝”,才能达到更有效的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指导。

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习作6的写作要求是:写写自己心中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习作教材中列举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和孔繁森这四副人物画像的范例。如果就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范例,去写革命前辈、英雄人物,估计孩子们十有八九只能去网上“宿构”,因为图中的四个人物,除了”雷锋”的事迹,孩子们听说过一些,其他三位,根本不熟悉,还要学生去写她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情,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孩子们要完成任务只能去“宿构”。与其助长学生的“宿构风”,不如适时写写孩子身边的“小人物”,比较真实,学生也有兴趣去关注。写写自己尊敬的老师,班里的“绘画小能手”、“排球高手”等等。这些身边的小能人,写起来更加真实,更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指导起来也能够有的放矢;因为都是大家熟悉的,学生也造不了假。

(二)“范文”只是“例子”,不能泛滥

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有时需要有一则范例去引导学生规范格式,明确中心。如,在引导学生学写“报道”之类的应用文体,可以适当进行“范文引路”,教给学生一定的行文规范,但也要注意内容必须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真实的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跟范文”或“改范文”;有些范文适宜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引入”,从而在欣赏完“佳作”后和自己的文章进行对比,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修改。可有些“范文”在课前不适宜地引入,那样只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一条死胡同。

有效的习作教学必须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和“范例”,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能够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成功的超越。让习作教学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四、实践体验:一座去“伪”存“真”的“防风林”

只有融入自身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最真实的、最富生命力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他认为学生观察实物,容易产生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这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语言表达必然“带有深刻的个性”。学生体验了,才会有自己的发现,才会有真实的想法。

(一)体验中流露真情

今年是雷锋牺牲五十周年,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倡议。笔者借着东风也布置学生写一则体验日记,主题是《纪念雷锋》,要求:做一件好事,并写下事情的经过和心里想法,和大家分享。

习作片段一:

……我从家里拿来一个扫把,先偷偷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确定没有人后,我迅速拿起扫把,跑到邻居家门口。我先很轻手轻脚地走到水泥地的尽头,再开始从里往外扫。我两只手紧紧抓住扫把柄,轻声而又认真扫着,连一个小小角落都不放过……

习作片段二:

今天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公共汽车,看见一个座位还没有人坐,我连忙坐上去,生怕被别人坐去。然后一个阿姨带了一个小女孩上车了,我看见了就给他们让座。那女孩的妈妈赶忙道谢,还从包里拿出一个棒棒糖给我,说我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两个学生的片段节选,一眼就能发现片段二显然没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说的都是些套话。而片段一中的“偷偷”、“轻手轻脚”突出儿童在做好事时不希望被别人发现的真实心理,符合儿童的视角。

教师通过这样的“体验习作”的教学引导,可以轻而易举地揪出“宿构习作”,从而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写自己的心里话。能够及时屏蔽掉儿童习作中的“宿构风”。

(二)“小体验”却能融入“真语言”

“体验式作文”是极富情感性的习作指导方式。通过记录自己的活动体验来写自己的感想。因为自己动手做了,切身体验了,习作的语句也就更丰富,更生动。比如,“三八”妇女节,可以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把妈妈的表情以及当时你的心情写在日记本上;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之前,可以布置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用两种方法切苹果,一种是竖切,一种是横切,边切边注意观察,写下过程,并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及想法写下来;有的学生爱看漫画书,可以适时引导学生给喜欢的漫画配上解说词等等。“习作教学”并不是浓缩于一周仅有的两节习作课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小体验”中。

融入学生的观察和体验的习作,能够防止学生“年复一年的重复昨天的故事”,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规定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进行300次观察。而我们实际做得远没有这么多。要想学生写得真实,就要指导学生多体验、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而不是凭空捏造,无病。

“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面对孩子们逝去的“真”,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写真话,讲实事”。习作教学要从源头开始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宿构风气”,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乐于写、有话写、写真实”;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材,“充分地想”;习作教学中要注意整合“范文”,适度地引入,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又不至于“跟风”;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观察体验,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寻回孩子们逝去的那份“真”,让学生的习作中的“宿构风”不再弥漫,让儿童的习作回归自然、淳朴。

上一篇:浅谈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确定单元整组习作训练重点有效进行单元整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