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的“转折”人生

时间:2022-10-05 06:38:49

2014年初,根据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青木川》改编的开年大戏《一代枭雄》在多家卫视热播。

熟悉她的读者都知道她浓厚的北京情结,一个北京的女儿,“”到了陕西,一走40年,退休才终于回来。“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凤还巢》只是她写的小说,可小说里的那份情感却实实在在是她自己的。

被生活“甩出去”

说到去陕西,她用的是“甩出去”。l968年,离开北京时,妹妹举着烧饼追着火车哭喊的景象,是她心里永远的痛。

到了陕西,她先在黄河滩上养猪和务农,后来被调进工厂。“你不能跟命运较劲,不能跟周围的人较劲,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自己较劲。韩非子说,‘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32岁,当护士的她用值夜班时间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发表。

“我第一篇小说的编辑是路遥,那时他是《延河》编辑部小说组组长。他给我很郑重地写了封信,称赞了这篇小说。还在信里问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后来,没见过面的路遥推荐我加入了省作协的读书班,脱产3个月,集中学习,专门研究文学创作。细想我能走上文学道路,从一个普通的护士到一个专业作家,跟路遥大有关联,他是我进入文学之门的领路人……”

也许是因为太关注文学创作,在厂里看起来不务正业的她被推荐到报社,成了一名记者,也是这样一段到处跑的历练,让她真正了解了陕西,让她明白,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可能是黯淡无光的,就像最初她看见的西安。陕西的生活给了她一种胸怀。

“家族滞在”

上世纪90年代初,丈夫作为交流学者到日本,在日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她随丈夫去了日本。

忽然由一名满世界跑的记者变成一个“家族滞在”,她实在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她不能让家务变成生活的全部。

靠自己的努力,她进入了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当然,能够顺利地进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日语基础好,而这个日语基础却是她在陕自放猪的收获。当年她坐在黄河滩上背日语50音图的时候,绝想不到若干年后会在日本的千叶大学派上用场。

在日本,她停下了创作,没有动笔写过小说。后来回到国内的她,将这些资料筛选、消化、吸收,又在东北地区走访了国内的遗留孤儿和他们的家庭,写出了以日本遗留孤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孤儿》和《雾》《霜》《霞》等作品。

“待业中年”

从日本回来,原单位的工作没了。l995年l月1日,叶广芩到了文联。新来的她被安排在元旦那天值班。值班室的冷和静让她对以后的生活状态有了最好的认识,现在她是一个职业作家了,她明白自己需要沉下心,多思考。

调入文联后,时间充裕了,没有任何顾虑的她,创作有了新的突破。

“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家族小说《本是同根生》发表后,产生很大反响,尔后是《祖坟》和一系列的小说。48岁,她写出点名堂来了。

插队、上山,在各种磨难中体味着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残酷。她常想人生是悲凉的、寂寞的,即便是在热闹的人群里,内心的孤单也是无可替代。但这些年,许多的情感水分都变作泪水蒸发,她渐渐不再为自己过去的经历过多感伤了。

上一篇: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点分析 下一篇: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取环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