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和你对着干

时间:2022-10-05 06:15:46

摘 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较薄弱的阶段,当他们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通常会以一种与成人要求相反的方式来行动。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教师和家长该如何分析与应对?

关键词:案例;逆反心理;分析

一、案例背景

1.个案介绍

姓名:翔翔

性别:男

年龄:四周岁3个月

家庭其他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父母职业:父亲是个体老板,母亲是某医院护士

性格特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探究精神,爱问为什么,思维敏捷。但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逆反。

2.案例现象

翔翔是一个小班的幼儿,在班级中数他的个子最高,是大家公认的“大哥哥”,而且这个“大哥哥”很有自己的主见。你让他往东,他绝对向西;你让他排好队,他肯定跑到旁边去玩;上课教师提问,小朋友都回答“是”,只有他一个人大声地回答“不是”。

通过对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到翔翔平时在家也很有“个性”:吃饭时,让他快点吃饭,他却一口饭含在嘴里半天也不咽下去;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可他偏偏要在床上蹦来跳去。

二、案例分析

翔翔是个比较早熟的孩子,他的言行举止完全像一个大人,经常会发表一些惊人的言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爷爷奶奶很娇惯这个孙子,平时在家要什么买什么,甚至不许孩子的父母批评他。因此,养成了孩子骄纵、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逆反性格。

分析翔翔的逆反心理,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翔翔妈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帮他报了英语班和钢琴班,还买了大量书让他看。翔翔玩耍的时间被兴趣班以及各种活动占据,玩耍的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他对园内的学习活动产生逆反情绪,会故意和大人对着干等形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2.家长过分关心孩子,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上幼儿园后,获得了更多的感性经验,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来”的愿望。但是家长却认为孩子年龄小,做事速度慢,又不安全,经常包办代替,限制太多。他们从不让翔翔做事情,任何可能引发危险的事更是连碰都不让碰一下。而翔翔又是一个探索欲极强的孩子,当他的自主性和探索欲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满足,自然会引发他的反向行为:你不让,我偏要干,看你能把我怎么办。

三、案例策略与反思

儿童期的逆反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引导好的话,随着儿童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这种逆反行为也就随之而消失。但如果在这个时期教育方式不恰当,可能导致儿童将这种行为方式沉淀下来作为一种习惯,这对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非常重要。

1.家长方面

(1)适度降低要求

鉴于翔翔目前学习任务较重的实际情况,家长可以适度降低要求,如:取消一个兴趣班,选择他感兴趣的内容学。这样,孩子就有了玩的时间,满足了他对玩耍的要求,而且家长所提的要求也要在孩子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减少孩子心理的压力。

(2)鼓励与惩罚并存

翔翔做对了事要及时认可,并鼓励他继续做下去。如做错了事,则要提出批评,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爷爷奶奶决不能因为他是家中的独苗而什么都顺着他,甚至在父母对他进行批评时还一味地袒护,使他养成做错事找爷爷奶奶帮忙的依赖思想,而应该帮他养成主动承担错误的习惯。

(3)尊重孩子的意见,信任孩子的能力

让翔翔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有意识地与他商量家里的事情,请他来出主意,比如,星期天全家可以去哪玩,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物等。只要他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更不要横加干涉或者是包办代替,从而提高其责任感和自信心。

2.教师方面

(1)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的逆反心理

只有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教育。对待像翔翔这种逆反心理很重的孩子,我们要更多地去理解他,认真分析,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己教育方法不当,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若是前者,就要注意改进方法;若是后者,应要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2)因势利导,巧妙转化幼儿的逆反行为

①冷处理

由于翔翔在家的特殊地位,以至于当他一发脾气,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和其他人都拿他没辙,只能对他妥协。而作为他的教师,要保持理性。一旦发生了“逆反事件”,不能急躁,更不能以任性对任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如果他以哭闹为威胁时,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停下来以后再进行教育。

②发现闪光点

从他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点,像爱动脑、爱动手、观察仔细。我们一定要珍惜和放大这一点,它是我们发现孩子智力素质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教师也可以利用孩子的闪光点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消除他的逆反心理。

③运用正强化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期待教师的表扬。教师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一旦他出现好的、积极的行为时,马上对他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可以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他,如:“翔翔真棒,会把地上的积木送回家。”“翔翔躺在床上一点都不发出声音了,他很快就睡着了。”以此满足他的自尊心,使其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减少他逆反行为的发生。

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翔翔的进步很大。上课时已能认真听讲,不再故意和教师唱反调;在家向父母发脾气的次数明显减少,而对于力所能及的事也能尽力地去完成。相信通过我们的持续努力,他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尤登星.浅析幼儿的逆反心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6).

[2]蒋波.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J].上海教育科研,2002(08).

[3]宋晓颖.从儿童逆反心理看健康心理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上一篇:加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下一篇:提高教师素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