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角度浅析中学生尊敬父母的行为养成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2-10-05 05:41:15

从素质教育角度浅析中学生尊敬父母的行为养成及其重要性

摘要: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讲究礼仪,对国民的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各种的要求,时至今天也不曾降低其标准,而人必须遵守的利益和道德标准有主次之分,正所谓“百行以孝为先”,尊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信息的日新月异,社会变化剧烈,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世界各地不同的道德标准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未能明辨是非的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本文就初中阶段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及通过班级管理和家校配合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行为养成进行探讨,阐述其重要性,希望以研究促创新,以沟通促发展,以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老师与家长配合的良好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学生产生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礼仪;行为;养成;青少年;家长

一、引入

1.礼仪礼貌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人的素质,辞书的释文一般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也即人的最初的、基本的,先天的特点,并为今后的教育、成长提供基础和前提。《新世纪共青团干部素质导论》),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心热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人们一般所说的“人的素质”应是先天遗传的秉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因此,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科学的,可以成立。过去虽然没有“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概念也必然要变化、发展,或者是对已有的概念赋予新的内涵,如“素质”。或者提出新的概念,如“素质教育”。《新世纪共青团干部素质导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教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素质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育不仅在于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人文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2.礼仪礼貌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礼貌教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饮誉世界。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是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礼仪礼貌是指一定场合或社交活动中,表达一定理解的仪式或方式。它是一定历史的精神产物,是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成果,是人类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反映。现代礼仪礼貌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规则,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礼仪礼貌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对于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礼仪礼貌教育,是指传播礼仪准则、内容、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优化个人形象为目的的实际行动。因此,加强学生礼仪礼貌教育,提高他们礼仪礼貌修养和文明素质,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讲文明、懂礼仪、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提高素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对素质的解释最完整、最全面,它不仅包括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包括人的阶级觉悟、阶级意识。斯大林说过,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没有自己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了解我国工人阶级的政策,能够领会这个决策并决心老老实实地实现这个政策的那种指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素质观同只谈体力和智力发展的其他人才观、素质观严格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指出实现发展人的素质的手段是教育,而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他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这一概念,精辟地概括了对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我们研究素质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尊敬父母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重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仅有深刻的礼仪思想,而且有传统的礼仪教育。在中国古代,人们一向重视对青少年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的教育,重视对他们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青少年在尊敬父母的行为习惯上有不尽人意的变化,根据我国权威的青少年刊物《少男少女》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有36.6%的中学生2至3天才和父母聊一次天,10%的中学生一个多星期才和父母聊一次天;80.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每天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少于1个小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不足,从而导致各种的问题,甚至社会问题,以下将就此等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展开研究和讨论。

1.我国青少年尊敬父母行为习惯的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了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的启蒙读书教材,比如《三字经》和《增广贤文》等。《三字经》一开始便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育师友,习礼仪。”也列举了讲究礼貌的具体事例:“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都是行孝行礼的典范,至今也作为生活准则影响着中华民族。但当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中学生往往懂得这些道理也不能把之贯彻,他们和家长之间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有偏差,因而产生矛盾;当对父母的某些做法和管教有不同意见时,未能平心静气地与父母交换意见;任性、耍脾气、顶撞,甚至出走,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学生本人,还包括了父母、同学和朋友,更有甚者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青少年尊敬父母意识薄弱及未能养成行为习惯的原因

在思想观念上,年轻人比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上代人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会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上代人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由于这些差异的作用,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至“代沟”就无法避免地形成了。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还有一种“两期相遇”现象。两期,指青春期和更年期。“两期相撞”就是指孩子到达青春期的时间和父母到达更年期的时间接近。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的心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不稳定期,心理波动大,人容易急躁。“两期相遇”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心理和行为冲突。

3.青少年未能养成尊敬父母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对青少年来说,和父母之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矛盾,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青少年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感到自己一天天向成年人靠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对于过多的管教,有时引起晴好年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愈来愈“嗦”,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

青少年若没有多听听父母的劝告,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草率的确定只是一种年轻的冲动,往往缺乏周全的考虑,事后再想“早知这样就该听爸爸妈妈的了”也没用了。父母毕竟有丰富的处事经验,他们看待问题更全面、更客观。

三、增强青少年尊敬父母意识及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和做法

以上分析过青少年必须养成尊敬父母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意义,尊敬父母虽然是一个看上去“天经地义”、“为人子女必须做到”的概念,但正因为这样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所以才有提出、弘扬并大力鼓励青少年落实做好的一项思想道德文明建设,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探讨的用心之处。对于如何增强青少年尊敬父母意识,以及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下面主要份学校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做法。

1.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直观深远的影响。

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要注意提高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教师在学生中是模范者,教师的言行、教育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特别是引导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总结,结合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家长会、交流会的手段渗透此类的道德教育。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感恩教育的一种做法。在喜迎祖国建国六十周年班会课中,我用了很独特的手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次班会课中我没有向学生讲述任何祖国建国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也没有展示六十年来的成就,我觉得这些是有目共睹的事情,这些从历史书上可以看到的以让年轻的新一代得到了信息,但他们始终没有亲身经历所以不会有太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学生身边亲近的人---教师,我自己的感情去感染他们。所以在那节班会课上,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我向全班同学宣读了一封特别的信,在信中我把祖国深情地比作亲人,字字句句流露着真情实感,记述着我在成长中一直以祖国为荣、以报效祖国为目标的奋斗历程,并在信中承诺将以更努力的工作态度、更优秀的成绩表达对祖国的爱意,读信的我在动情之处声泪俱下,班上的同学也被感动了,跟着这位平时庄重严厉的班主任流泪,他们或多或少地被震撼了,原来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年轻人,情深意切地爱着祖国,为祖国不懈努力,学生们都会以爱祖国为动力、为目标努力学习,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国家栋梁。当然,爱国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班会课的形式,在平时我都会以对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给他们说一些真实的身边的例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学校班级管理等教育手段渗透

学校也可以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大范围地宣传,进行有效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尊敬父母意识等文明礼仪教育,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通过内化,形素质。现在,文明礼仪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当然,学生接受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必要的,但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之间的中介是实践,是“行”。因此,学校和班级应大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组织“父亲节,尽孝心活动”,“母亲节到了,我为妈妈做件事”等亲子活动,相信收效会比课堂和书本上更好。组织实践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内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学校曾经举行过一次“感恩”主题的亲子互动班会课,在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的环节引导下,亲自双方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有了更深的了解,共同领悟到爱的真谛和亲恩的可贵。我认为这些双方参与的、具体生动的活动是最有收效的提高学生尊敬父母的素质及培养其良好行为的途径,也为家庭和谐、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引导。

3.家庭适当管教和亲子沟通的重要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管教方式态度若过分宠爱或放任自流或过严,均可产生不良后果。尤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要。家长必须中观念上重视家庭教育,并且注意方法。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睦的环境。青少年时期是渴望独立的时候,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会日趋严重。 父母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父母认为对的事情或许正是孩子不屑一顾的,因此千万别执著地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子女。

父母应该多找孩子谈谈心。交谈时可以使双方互相沟通的,只有沟通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可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谈,不能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那样只能是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请家长不要抱太高的希望、不要指望代沟能彻底填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代沟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是社会前进的一种形式。当然,如果能通过家长的努力,使两代人和睦相处,使孩子健康成长,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四、结语

增强青少年尊敬父母意识及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绝对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事情,作为素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家庭和青少年本人要共同努力。父母和孩子都要相信“代沟”虽然是一种难免的矛盾,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其“跨度”是可以调节的,而且缩小它是完全可能的。而作为子女应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哪怕是“嗦”、“唠叨”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应该有独立意识,但也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当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动与父母商量,取得父母的帮助,经常与父母交流情感,这是提高与父母交往水平的关键。而学校和班级充当了教育并组织实践的重要角色,必须把增强青少年尊敬父母意识及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彻并落实,培养具有高水平人文素质的德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漫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M].广东

[2]谭树芬.2001.大学生文明礼仪[M]. 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3]钟山 廖碧珠.2003.青年学生健康教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朱天麟.1999.新世纪共青团干部素质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朱月龙.2006.青少年的6堂心理课[M]. 北京:海潮出版社.

上一篇:取消脱产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对于基层中医药人... 下一篇:“开放式”班级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