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是否将走到尽头?

时间:2022-10-05 05:14:57

创造性破坏是否将走到尽头?

中国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供单身男女聚会或同病相怜的日子。近几年,电商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将“双11”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络购物节。别去找真人互相安慰了,为什么不去网上的虚拟商城和店铺买点最划算的东西宠爱一下自己呢?

2015年的“双11”倒计时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一场长达四个小时、向全国直播的电视晚会邀请了亚洲和西方一线明星助阵,包括风度翩翩的神秘嘉宾“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与他同台压轴的是阿里巴巴的传奇创始人马云(Jack Ma),两人一起启动了这场购物狂欢。24小时之后,据报道阿里巴巴互联网平台当天销售额达到143亿美元,比去年光棍节的销售纪录增加了惊人的60%。

在这个创纪录的网络购物节期间,我恰巧就在北京,然而我在平凡的物质世界里没有感受到这样的购物狂热。北京的交通和往常一样繁忙,迫使我在开会转场时必须预留出额外的时间赶路。供暖季开始之后雾霾再次来袭,因此我戴着口罩。不过,我最大的担心是如何在会议间赶场时叫到出租车。北京的出租车以在高峰时因害怕堵车而拒载闻名。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出租车。不过我同司机聊天后了解到,我的方便却是他的痛苦。他抱怨道,自己的月收入下降了2000元,因为乘客多被迅速增加却又不受监管的私家车抢走了,而这些私家车是被滴滴快的(Didi Kuaidi)以及新来的优步(Uber)带进市场的。这些智能手机打车应用实际上打破了大城市中的出租车垄断。不过他也承认,在滴滴扩张初期,出租车司机也享受到了额外收入,因为滴滴用慷慨的现金补贴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网络。现在,滴滴快的几乎已将所有出租车都囊括在自己的网络内,补贴便随之取消了。

当我们的谈话转到光棍节,这位司机开玩笑说,中国最富有的两个人――万达集团(Wanda Group)的王健林和阿里巴巴的马云――是冤家对头。万达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阿里巴巴和其他电商的迅速崛起,对实体零售商是一种真正的威胁:万达集团已宣布计划关闭全国99家万达百货中的40家。

创造性破坏与“烧钱战”

这些发展变化并非中国独有,它们是创造性破坏理论的一个体现。“创造性破坏”这一经济概念最早源自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并被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进一步定义。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增长受到创新的推动,这些创新不断摧毁并取代旧的行业和经济范式。新商业模式兴起,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从传统行业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只是创造性破坏循环的继续。真正看上去极不寻常的是,初创公司凭借残酷的烧钱战和似乎反竞争的整合而快速增长,创造出赢者通吃的环境。

以中国最大的打车应用滴滴快的为例,它由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2015年2月合并而成。滴滴和快的均成立于2012年年中。它们的成功并非事先注定,因为当时有许多激烈竞争者(还记得嘟嘟、百米、摇摇招车、打车小秘、微打车、易打车吗)。然而,改变竞争格局的似乎是后来阿里巴巴对快的、腾讯(Tencent)对滴滴的支持。这些资金雄厚的支持者使快的和滴滴有能力为争夺司机和乘客上演一场惨烈的现金补贴战。中国人称之为“烧钱战”,滴滴快的总裁柳青(Jean Liu)承认,如果没有大把地烧钱,公司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实际上,在2015年头5个月,滴滴打车亏损3.05亿美元,快的打车则亏损2.66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报道,2015年头5个月,滴滴快的私车服务净收入为1.75亿美元,而补贴超过3亿美元。尽管合并后现金补贴有所降低,但得到百度(Baidu)支持的优步的到来,意味着又一轮市场份额战在即。还记得几个月前滴滴快的大肆宣传的在14个城市提供免费搭车的促销活动吗?如今,滴滴快的估计自己拥有80%市场份额,而优步则宣称已获得高达35%的市场份额。

烧钱战目前正被复制到中国“线上到线下”(O2O)市场的其他领域。互联网巨头支持的初创公司――腾讯(Tencent)的大众点评(Dianping)、阿里巴巴的美团(Meituan)、百度的糯米(Nuomi),以及京东()和腾讯的饿了么(Ele.me)――正在送餐服务领域展开消耗战。与打车服务业一样,大众点评和美团最近宣布的合并也加速了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

目前,中国消费者是明显的受益者。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多的便利。然而,有一些长期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在监管方面,监管者将如何平衡持照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和不受监管的私家车及消费者的利益?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呢?全球存在的一个共同现象是,法律和监管的发展往往跟不上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经济快速变化的步伐。

难以言说的“功”与“过”

从历史情况看,创造性破坏对经济增长是净贡献者,因为创新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然而,科技进步是否可能在某个时候变成经济的拖累?很明显,网购正在侵蚀传统的实体零售模式。对于每一家关停的零售店,有多少仓库和配送物流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以弥补零售店损失的工作岗位?当购物中心的空置率高到影响业主的偿债能力,商业地产市场会发生什么?

我认为,这些O2O创新在本质上是反通胀的,甚至可能是通缩性的。科技进步似乎也在加剧财富集中、扩大收入不平等。想象一下几年后,今天的快递大军和滴滴快的的司机们,可能被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所取代。投资或生产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的人可能会赚取大量新财富。然而,他们的人数将大大少于那些因自动化而失业的人数。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每一轮创新循环中被取代的大众,最终都找到了其他领域创造的工作岗位。然而,随着软件和机器人技术将自动化越来越深地渗透到经济的几乎所有方面,从翻煎汉堡包到提供金融建议,人们必须要问,在未来自动化导致的裁员潮中,人们是否还能在别的地方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最近估计,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进步将导致美国8000万就业岗位被替代。这里的背景是:目前美国就业岗位总计大约1.4亿个,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都将被自动化所取代。值得玩味的是,熊彼特的结论是创造性破坏循环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瓦解。

最后,投资者必须考虑,涌向这些O2O投资的热钱是否能产生丰厚回报。公共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愿对一些硅谷“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给出私人投资者愿意支付的那么高的定价,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移动支付先锋Square Inc.备受期待的IPO发行价仅为每股9美元,比其2014年向私人投资者募资时的每股15.46美元低42%。许多此类独角兽公司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尚不清楚长期而言它们能否实现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有趣的是,大举支出或投资的传统公司很难不受影响。10月份,当沃尔玛(Walmart)宣布将在电子商务领域增加支出后,该公司股价大跌。然而,多年来投资者对于亚马逊(Amazon)的高额支出却追捧有加。亚马逊目前的市值逾3000亿美元,是其创立21年来累计利润的150倍。如同神秘的独角兽一样,这简直就是个传奇。对于抱负远大的独角兽公司来说,秘诀就是弄清楚如何在投资者当中培养亚马逊式的忠诚,以便让内部人士通过股价上涨获利,而不必像他们所试图摧毁和取代的传统企业那样交出利润。

上一篇:低油价时代,海湾国家经济模式面临挑战 下一篇:唐山市农村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