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浓浓话《桃姐》

时间:2022-10-05 04:57:44

眼下的华语影坛,或许没有哪一部能比得上《桃姐》这般的风头强劲。它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香港导演协会年度导演,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影片,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其触及的老龄化话题,刮起了一股“桃姐”旋风。对于这部电影,似乎是无数的机缘巧合成就了它。

《桃姐》导演许鞍华,几十年前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风云人物,彼时和她同举新浪潮大旗的徐克等已经成为香港商业片的风云人物,唯有许鞍华仍坚守着现实主义阵地。许鞍华艺术手法日臻成熟,尤其是在《桃姐》这样的电影里,以小事见真情,这种功力非一般导演所能达到。《桃姐》适逢其时,赶在了一个导演创作力最旺盛最为成熟之时。

《桃姐》的幸运还有很多,比如她遇到了―个非常好的原创剧本,她挑到了两个非常好的主演,她还得到了刘德华的投资等等。但如果细细想想,这么多的幸运背后其实又是必然,它是由诚意带来的必然。

深入生活,用最准确的感觉扣住社会的脉搏,用最好的手法再现真实,表现人间冷暖与真情,《桃姐》是众多电影人的心血之作。

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桃姐服侍李家数十年,如今年事已高,刘德华扮演的少爷罗杰因为事业繁忙,不得已把她送进老人院。桃姐在老人院里看到了酸甜苦辣,也收获了与罗杰之间的一份浓浓亲情。整部电影风格平淡,却又能直抵人内心那块最为柔软的地方,在它的背后凝聚着的是整个剧组的心血。

在亚洲,香港地区老龄化程度仅次于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内地每10个人中将有3位老年人,但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却很少有文艺作品直视。

扮演桃姐的叶德娴是香港资深的演技派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叶德娴到老人院去体验,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直到后来变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分子。

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许鞍华数十年的坚守,为此有同行称许鞍华对电影的热忱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做了这么多年的导演,许鞍华不仅仅有过连续7年找不到投资的经历,如今的她在香港依然也买不起房,出门要靠坐地铁。《桃姐》历时整整3年筹备,背后的艰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但许鞍华却一直笑说自己非常快乐。

同样,香港电影界也开始给予这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导演以足够的敬意。2009年,许鞍华的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就力压投资6亿元的商业巨片《赤壁》,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赢家。这次,我们在影片里还看到了徐克、秦沛、黄秋生、杜汶泽等香港老中青三代的电影人,他们或是香港电影界的中流砥柱,或是银幕上的璀璨大明星,如今齐齐加盟到《桃姐》里,这也是香港电影界对一部诚意电影的致敬、欣赏与认同。

有评论说,以平民老女人为主角的成功国产电影,除去《祥林嫂》,就是《桃姐》了。这或许是一个戏言,但却又不得不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如今内地现实主义好作品是不是已经销声了太久?

我们有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牧马人》等等振聋发聩的现实主义巨作,但如今却是被古装片、武打片、冒险片等等占据了主流,即使偶尔冒出几部来,关于农村题材的每每停留在小品式的插科打诨中,关于城市题材的却又一味地沉浸在灯红酒绿里。这种对生活的肤浅想象、短平快的创作方式,当然只能是伪现实,只能离观众越来越远。

《桃姐》这样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影片按照目前大热的走势,票房起码1.5亿元,而“桃姐”在社会上产生的共鸣,掀起的一场关于“老龄化”的讨论更是方兴未艾。从这个意义上讲,《桃姐》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

上一篇:日餐“冷拼盘” 下一篇:平遥:在文化星河中扬起腾飞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