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影响

时间:2022-10-05 04:43:02

持久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影响

[摘要]最近几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山东是农业大省,对山的农民消费的分析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文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并运用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提出政策性意见,以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

[关键词]农民消费;持久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15-05

农民消费不仅是农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扩大农民消费,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民也相对比较富裕,但农民消费水平却并不高。对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实施相应的对策。

一、山东省农民消费分析的理论选择

目前,西方消费理论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分析消费问题的理论。西方消费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等。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其基本公式是:c=α+βYt,(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其理论核心是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指人们会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决定自己的消费,如果周围人的消费水平高于自己,处于对社会地位和面子的考虑,即使收入较低,他也会打肿脸充胖子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者容易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即消费具有不可逆性。

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还是相对收入假说都是即期模型,均不符合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因此,弗里德曼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分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连续的、带有常规性质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一时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质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性收入决定,即消费者总是按持久性收入消费。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不能断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同样,收入下降的时候,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然而,如果在长期内人们发现收入变动是持久性的,人们就会在持久性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因此,一次性暂时收入的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而持久性收入的变动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化就很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总是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西方消费理论对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研究的适用性需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供给短缺,农民的选择较少且只能基本维持温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来解释这一时期的农民消费问题。改革开放后平均主义格局被打破,农民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增强,农民的消费行为经常会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时期农民的消费问题可以用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解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比较充足,消费品价格完全放开,农民有完全的消费选择自由,是否消费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农民自己手里。不仅如此,农民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提前消费的观念,即根据自己的持久性收入情况适当地借钱消费一些耐用品和奢侈品。随着金融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流动性约束相对减少,更为按持久性收人进行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民实行了多予少取的政策,增加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建立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村税费进行全面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也被提上了日程。另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基础性收入,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增多,也为农民增加了稳定性收入来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收入对我国现时期农民消费的影响中,以持久性收入的影响最大。

目前,山东省农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2005年山东省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9.8%,到了40%以下,已经迈进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的富裕线之列。富裕起来的山东农民在住房、家电、通讯工具等耐用品上很舍得花钱,很多时候更是提前消费,这说明了山东农民消费观念上的改变。同时山东省农民的人均储蓄额较高。因此山东省农民消费现状表现出的特点更加接近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更能解释当前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前瞻和较高的储蓄率。由于暂时性收入对农民消费仍然有一部分影响,所以,本文将综合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进行分析。

二、基于持久性收入假说的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影响山东省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将这两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可列出一个关于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回归方程,即CT=α+βYP+γYT。

上式中,CT为现期生活消费支出;α为必需的生活消费支出;YP为持久性收入;β为持久性收入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YT为暂时性收入;γ,为暂时性收入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由于寻找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数据比较困难,在进行分析时,可通过弗里德曼的估计方法②来计算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YP=(Ye+Ye-1+Ye-2)/3

YT=Ye-YP

上式中,Ye表示现期收入,可用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表示;Ye-1。表示前一期收入;Ye-2:表示前两期收

入。

从上式可以看出,现期收入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之和,持久性收入为当期的和前两期的现期收入的简单算术平均,暂时性收入则以现期收入和估计的持久性收入之间的差额表示。

以山东省农民1992年到2005年的消费数据为样本,可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数据见表1。

对以上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CT=25.97002+0.625371 YP+1.293293YT

(0.324002)(25.45727)(7.431258)

R2=0.986391 F=326.1540

D.W.=1.806014

R2为可决系数,F为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是t值,D.W.为德宾一沃森检验值。从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为0.986391,接近于1,F值大于10,说明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但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为0.7533,大于0.05,说明常数项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大,因此剔除常数项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CT=0.632042 YP+1.330985YT

(49.42471) (10.77626)

R2=0.986232 F=716.3149

D.W.=1.779056

该结果的可决系数R2接近于1,F值也很大,而且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均为0,说明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但应该注意到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与其经济意义相悖。从实际情况分析,这说明农民有超前消费的倾向,更说明农民并不是仅仅根据暂时性收入安排支出,而是综合考虑持久性收入,从而做出消费决策。同时,从山东省农民消费情况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到从1995年到2000年,暂时性收入一直是下降的,消费却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一直在增长。暂时性收入的下跌和消费的稳步增长恰好证明了两者的相关性很弱。因此,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之所以大于1是因为消费者根据持久性收入安排消费的时候,在必需的情况下会考虑借贷或动用一部分储蓄,这就导致当期的消费超过了当期获得的暂时性收入。

以表1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做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散点图如下:

从图形可以看出,在人均持久性收入为2000元以上时,消费与持久性收入YP基本呈线性关系,而消费与暂时性收入YT的线性关系不明显,这也是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消费与暂时性收入非线性对方程的影响,对方程做对数变换,得出以下结果:

LnC=0.771749+0.7540951nYP+0.1644901nYT

(2.092310)(20.28915) (5.709599)

R2=0.978671 F=206.4847

D.W.=1.582961

式中lnYP和lnYT的系数即可近似看作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为0.0659,对CT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常数项重新进行回归,得:

LnC=0.825490 lnYP+0.205451 lnYT

(48.44464) (8.404074)

R2=0.968297 F=305.4259

D.W.=1.113982

下图显示了方程的拟合情况:

以上分析结果中,可决系数R2接近于1,F值很大,方程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拟合图也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受持久性收入及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支出和持久性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民持久性收入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农民的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25490,即持久性收入每变化一个单位,消费就增加0.825490个单位,说明持久性收入的变化对农民消费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暂时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弱。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205451,其增加或减少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很小,近年来,尽管暂时性收入有增有减,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却一直在稳定增加。因此,虽然暂时性收入是农民消费时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对农民生活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三、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持久性收入

1.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户享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同时,政府应给予农民用地更长时间的承包期,使农民不致在长期内失去生活来源,对农民续签土地承包合同应放宽要求并予以鼓励。其次,应加快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增加农业的抗风险性,提高农业效益。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稳定的非农业持久性收入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占收人的比重过大。因此,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增加持久性收入。山东的农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劳动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力度,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等都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应该深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目前,农民进城打工由于户口、暂住证及歧视等种种原因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工作,收入低,老板拖欠工资,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应该取消不利于农民进城入户的政策。

3.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以外,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等风险全部由自己负担,自然不敢过分增加消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得到保障,减少农民收入的一部分风险,等于变相增加了农民的持久性收入。应该逐

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要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与形式,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率先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活保障制度。

4.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从人力资本着手增加持久性收入

人们获得收入的能力与他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呈正比,这在农村尤其明显。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而增加持久性收入。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和职业素质的职业教育,增加现有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这样才能整体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提高其持久性收入。

(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

农民在根据持久性收入进行消费的时候,往往需要借贷资金,而农村的金融信贷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的婚丧嫁娶、盖房、上学等全部要自己承担,所以农民往往会紧缩开支、加大储蓄、慎重消费。而且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储蓄的数量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习惯于保持很高的储蓄率,而不是将多余的钱用于消费。只有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使农民的流动性约束减少,才能降低农民高的储蓄率,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农民消费。

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民消费需求很少关注。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应做到如下几点:①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的现象,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民间金融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网络,使农村金融信贷体系覆盖面更广。②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特点,创新产品,改善服务质量。应简化手续,贷款的期限和金额也应根据用途及还款来源更具灵活性。在贷款方式上,根据农村社区的特点,也可考虑多户联保。③大力开办农民生产经营性贷款,促进农民增收源。要支持农民根据自身特长发展家庭非农经营,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和学习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人力资本。还要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和搞个体经营。④开展综合性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这种贷款综合性强更容易得到农民认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提高其消费倾向。

2.改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消费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日常消费节俭克制,重点节日消费过度,消费求同攀比。要增加农民的合理消费,就必须逐步更新农村的消费观念,帮助农民养成文明、科学的消费习惯,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安排储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教育,引导农民认清消费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②舆论导向。宣传舆论部门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取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引导农民不仅会挣钱,而且会花钱,强化自身消费修养,提高消费素质。

3.加强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建设

随着农村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农民收入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农民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目前农村除社会救济、社会优抚项目外,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又由于现在医疗费用及生活费用的增加,农民本能地要为养老、治病、风险作些防范性的储蓄,以备将来的各种不测,这无形中又减少了很多潜在的消费。因此,加快农村地区医疗、养老保险的建设,可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是提高消费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保险费交纳方式应当灵活,既可补交、预交,又可按月、按季缴纳。同时,应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在医疗保险方面,恢复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务之急。目前合作医疗主要有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三种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并行发展,但应以合医合药为主,因为这种形式更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各级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规,规范管理。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趋势与反思 下一篇:山东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