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时间:2022-10-05 03:46:41

关于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摘要:公路施工中一些常见的路基路面问题,已成为了影响公路正常运营和安全的重大问题,例如软土地基路段的施工处理问题、路面常见病害的施工处理问题、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处理问题等等,如何将先进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应用到当前公路建设施工当中,将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公路路基路面的常见施工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问题;对策

前言

公路建设工程不仅是我国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维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线。伴随着我国公路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难免会出现各类路基路面的施工问题,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处理措施,将会对成为影响道路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一、公路软基问题施工处理

我国公路行业对软土路基的定义是压缩量较高、强度低的软弱土层。如果在软土地基路段进行公路建设,容易出现较大的路基沉降和坍塌问题,并严重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由于各类软土地基因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因素的差异,不可预计性较大,而且在施工和设计环节稍有疏忽都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公路软基问题的施工处理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熟悉和掌握相关土体原位测试报告、工程地质报告、施工设计图纸以及公路附近构造物和地下管线的资料;做好施工机械与设备的调试工作,以及对施工中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检验工作;做好对软土地基处治材料的选用工作;在公路软土地基施工之前,还应应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水、回填以及清淤工作等等。

当前我国公路软土地基问题的施工处理技术,常见的有灰土挤密桩法、换填法、深层搅拌法、强夯法、固化剂法等等,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灰土挤密桩法和换填法这两种施工处理技术。

1、灰土挤密桩法

灰土挤密桩法是通过打入刚套管在公路地基中成孔,再利用挤压的作用使地基得到充分密实,然后分层次填入灰土后进行夯实而成的灰土桩,属于柔性桩复合地基。其施工原理是在当套管打入地基时,套管周围的地基土受到较大的水平挤压作用,使得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土的的密度增加、压缩性降低、湿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的消除。灰土挤密桩法主要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杂填土、素填土以及湿陷性黄土等公路地基,处理深度一般在5m到15m之间。灰土挤密桩的在施工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在施工前,应首先进行工艺试验性施工,并做好施工中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夯点的布置等的控制参数的确定,同时严格操作工艺,确保灰土在初凝时间内能够完成拌合及回填操作。严禁使用超过规范使用时间的灰土材料,对已成孔的灰土桩应做好及时回填夯实工作,不得使其长时间空置。

(2)在施工过程中,应派设专人进行成孔以及回填夯实的质量监理工作。若发现地基土质和勘察的资料不相符,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查明情况,等相关设计人员确认并采取有效措施后,才可继续施工。同时应详细记录施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2、换填法

换填法也被称为垫层法,是将公路地基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挖除,然后分层回填无侵蚀性、强度较大以及性能稳定的材料,并进行分层振实至设计规范要求的密实度。换填法主要适用于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素填土以及淤泥等软土地基路段的浅层处理。该方法的特点是经济实用,尤其是在路基土层的厚度不高时。换填法在施工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若施工中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需采取有效的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技术措施,使基坑能保持无积水状态。基坑开挖施工的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都应严禁扰动路基的下卧层,避免出现践踏、浸泡等问题。

(2)对垫层实施铺筑的过程中,应保持垫层的稳定,严禁塌土混入垫层之中。垫层的底面应设置在同一标高上,若深度不同,基坑底面还应挖成阶梯形或斜坡塔形。

二、公路路面常见病害的施工处理

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公路路面往往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车辆超载碾压以及水损坏等因素,容易出现裂缝、拥包、泛油、龟裂、翻浆等病害,不仅影响到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而且降低了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寿命。工程实践表明,公路路面病害发生多集中在春秋多雨季节,并主要产生在路基面排水不畅或路面透水严重的一些路面。

1、拥包产生原因及施工处理技术

产生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油量偏高或者细料偏多,导致热稳性不佳,当夏季气温较高时,路面不能够抵抗形成产生的水平力,产生拥包;公路基层没有充分压实而导致强度不够,产生了变形位移。

对于沥青路面出现的轻微且稳定的拥包,在气温较低时使用铣刨机对其削平即可。对于因面层因素产生的严重拥包,可先将面层铲除,然后撒一层粘层沥青,并使用沥青混合料重新铺筑。对于基层不足所产生的严重拥包,应首先将基层挖除,并重新铺筑基层,然后再铺设面层。

2、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施工处理技术

公路路面裂缝的形式主要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施工缝处理不当导致接缝不紧密或结合不良;沥青标号没有达到相应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或者不适合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路面基层产生的收缩裂缝。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纵向沟槽在回填土施工时压实度不够出现沉陷;冷接缝处理不当,导致的结合不紧密;路段新老路面交界处出现不同沉降度。

裂缝宽度过小时可以不用处理,如果宽度在3mm以上时,可先将缝隙清扫干净并吹净尘土后,然后采用乳化沥青或热沥青利用灌缝撒料法进行封堵。如果裂缝宽度在5mm以上时,可采用细粒式或砂料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然后再使用烙铁封口。对于尚未稳定成型的路面裂缝,应根据实际成因,采取边坡加固、排水等养护措施,以控制裂缝宽度不继续扩大。

三、路桥过渡段问题的施工处理

路桥过渡段作为刚性桥台与柔性路基的结合部位,在结构上是塑形变形和刚度的突变体,正是因为在路基沉降、刚度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存在,极易出现沉降差,并导致路面不平顺,出现“桥头跳车”现象,对车辆行驶安全性与舒适性造成影响。路桥过渡段的常用施工处理技术见下表1。

表1 路桥过渡段常用施工技术

1、台背填筑

台背填筑施工时,应根据刚柔过渡的原理进行回填工作,选用水泥改良土与灰土等半刚性材料。因台背位置较为特殊,在碾压中属于较为薄弱的部位,压路机难以碾压,应选用小型压实机具对回填处进行压实,保证压实质量。同时为了保证压实作用能尽量靠近构造物,需将路基的纵向填筑成具有一定角度的斜坡,以便于压路机的碾轮能尽量靠近。

2、加筋土工网

加筋土工网具有高强度、高弹模以及大变形的特点,通过加筋土工网配合台背填筑时,土工网能和土体作为一个整体承受内外部的载荷作用。在施工中,土工网的铺设长度通常按照从下到上1:1的坡率进行增加,最上层的土工网不宜小于9m,铺面层的间距控制在50cm为宜。土工网锚固在桥台背,应控制填土的压实度在85%~90%范围内,填料宜采用碎石土或者砾石土。

四、总结

在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类路基路面的施工问题,若不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将有可能对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和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应加强对常见公路路基路面施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并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技术处理措施进行有效治理,以确保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良好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继军,高彦福.浅谈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J]科教导刊,2013(1).

[3] 陆丽丽.探究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2012(3).

[3] 池淑兰.路基工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上一篇:服务质量(QoS)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浅析客运专线CTCS—2级列控系统临时限速设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