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师观

时间:2022-10-05 12:34:37

浅谈现代教师观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确立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也就是教师持有的教师观,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教师观 人格 研究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概括与定位。千百年来,教师的职责基本上框定在这六字范围之内,而且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界定在一个单向的活动上,老师给予,学生接受与服从;老师是权威,学生是下属。这种教师观影响下的师生关系无视学生的存在,培养出的学生被动接受现有的知识,缺乏创新,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确立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也就是教师持有的教师观,广大教师应具有如下教师观。

一.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这就形成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迫服从的局面。知识的交流是单方面的,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而教师并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长期以来,造成学生简单接受知识,过分依赖教师,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教师则形成长年累月同一种教学方式,今年传授这些知识,明年再教这个年级,还是传授这些知识。这种现象对教师和学生都无裨益。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可以交流,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说错了会受到惩罚。教师不仅仅与学生是平等的朋友,还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领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主体地位,起到主导作用。

而且“教学相长”在中国一直受到提倡,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学生身上某些方面也值得教师去学习。因此,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可以和教师建立朋友关系。在相互交往中,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我和学生是平等的,我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可以就课文发表自己的感悟、想法,我对学生谈我的看法,从而使思想互相碰撞,达到相通。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他们的感悟发现被认同时,他们享受到成功、被人尊重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而我也从他们的言行中受到启发。

二.教师学生人格的培育者

现代教育学把教师的职责定为“教书育人”,而现实中部分教师是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是教育一大缺陷。从而造成诸如道德退化、人情淡薄,乃至于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教书育人”,育人应该放首位,是核心,因为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掌握了知识,才能造福社会、有利于社会;反之,道德败坏,掌握知识越多,对社会危害越大。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人才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形成,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放在首位。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传统的教师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长期在他主状态下学习,容易变得被动,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丧失,变得过分依赖别人,而且长期他主学习,学生难以掌握学习方法,容易形成不会学习,加上缺乏学习愿望的状况,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指路人的角色,给学生指明道路,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当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飞速的发展。

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别人(所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这个观念近年来已经在欧美教育界普遍流传,一时好像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其基本观点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批判改进,或是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乃是最直接、适切的方式。要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促进者的前提条件。

王雨,教师,现居河南郑州。

上一篇:赏识是教育的真谛 下一篇: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