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料作文的“四步构思式”

时间:2022-10-05 12:30:06

供料作文的“四步构思式”

【摘要】供料作文,或叫情境作文,是一种限而不死的作文形式,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使用所供材料,如何布局谋篇,是学生非常关心而又难以把握好的问题。尤其是在中考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切准题旨、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的文章来,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平时老师对学生加强供料作文的训练,在方法上给以恰当地指导,至关重要。

【关键词】作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怎样指导才能收效快呢?开始训练时,老师不妨先教给学生一种构思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供料作文“四步构思式”。

第一步,概述材料,提出论点。无论是多项材料还是单项材料,在写作训练时,都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字斟句酌,全面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文字,既概括又清楚地定向叙述所提供的材料,即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取舍,叙述和作文中心有关的内容,从而恰切自然地提出鲜明的论点。下面以大家熟悉的“运斤成风”这个成语典故为例具体说明:

楚国有个泥水匠,他鼻子尖上沾着一点薄得像苍蝇翅膀一样的白灰。他叫姓石的木匠把白灰削掉。石木匠抡动板斧,不慌不忙,只听“嗖”的一阵风,泥水匠面不改色,一动不动,任凭石木匠把白灰点削掉了,可是丝毫没有伤着鼻子。

这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至少有两种立意:一、从木匠的运斤对象泥水匠积极配合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的中心论点;二、从主要矛盾方面石木匠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熟能生巧”的中心论点。若就第二个角度写作,便可以这样定向叙述材料提出论点:

石木匠为泥水匠削鼻尖上薄得像苍蝇翅膀一样的白灰点,他抡起板斧,“嗖”的一声,就把白灰点削去了,而丝毫没有伤着鼻子。石木匠运斧的技术真是娴熟极了,不愧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典型。

短短几句话点出了材料的实质,提出了“熟能生巧”的中心论点。

第二步,紧扣观点,简单阐述。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心进行简明扼要地阐述。用自己的话,说明自己对论点的认识及所体会到的道理。可以这样说明:

什么叫熟能生巧呢?顾名思义,就是说技术熟练了,就能得心应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石木匠惊险卓绝的艺术表演,充分证明他不但找到了窍门,而且深得其巧,否则只能入手,而不能登堂入室。

这样行文,不枝不蔓,简明精当,做到了既扣住了论点,又承接了上文,结构自然紧凑,避免了游离材料的毛病。

第三步,引申发挥,深入论证。这一部分是主体,要求在前面扣住中心论点,作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选择论据深入论证。首先,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或寓言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例如:可引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名句;或引用教育家徐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好,必须耕耘好”的名言;还可引用“一熟生百巧”的谚语……引用后都要有一些紧扣论点的分析。这一两句分析,既要与论点挂钩,又要紧扣材料。如果引刘禹锡的诗句,可作这样的分析:刘禹锡的诗句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黄金的得来必须经过“千淘万漉”的辛勤劳动。石木匠轻而易举地削掉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点,而且丝毫没有伤着鼻子,这是他长期实践所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果。干任何工作都一样,如果不付出艰苦劳动,就不能取得辉煌成绩。假如引用“一熟生百巧”这句俗语,便可以这样分析说明:“百巧”是靠“熟”生出来的,不熟决不会有巧。石木匠鬼斧神工削掉泥水匠鼻尖上的石灰,并且没有伤着鼻子,原因是他长期运斧,反复舞弄,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否则就没有这种运斤成风的高超技艺。

有了这几句简短的分析,文章就有了说服力。这一层写好了,可以为全文论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展开联想,联系古今中外的社会实际,举例论证,把文章展开。可举欧阳修写的《卖油翁》中卖油老人以勺舀油注入钱眼而钱不湿的例子;可举晋代王羲之时刻都在练字终成“书圣”的例子;可举在伦敦运会上拿到金牌的体操健儿邹凯的例子……但例子不宜过多,所举事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不选用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例子。举例不能牵强附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举例之后也要扣住论点作精要的分析说理,不要用例证取论分析,写出“论点+例证=论证”的乏力文章来。

第四步,照应材料,收束全文。文章收尾应注意照应,既可以是语言材料的照应,又可以是内容观点的照应。这好比一张网,撒网时发于纲,收网时结于纲,放得开,收得拢,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尾自成一节,文字要简洁有力,一般来说不宜过长。内容可以总结升华,把个别性的道理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展示前景,满怀信心,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决心;也可以带有鼓动性,提出希望或要求,发出号召。但不要喊几句干巴巴的口号,造成文章空泛无力。语言不必太干瘪,可带点抒情味。

若以第三步的分析为例,可作如下结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木匠运斤成风,是他不断磨砺、不断积累经验结出的硕果。那么,只要我们能舍得下力气,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我们也一定能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

这个结尾满怀信心地提出希望与要求,寥寥数语使文章内容得以升华。文章首尾圆合,水到渠成。

上面所论,尽管有违于“文无定法”之说,但它基本上符合供料作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就中学生写供料议论文来说,提供这么一种模式,使之有所遵循,在应试时,不至于离谱走辙,还算是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当然,在指导学生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四步构思的时候,还必须提醒学生充分认识所供材料的重要性和制约性,指导学生掌握抓住材料的实质、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供料议论文的时候,便会从根本上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上一篇:我的作文教学三秘诀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