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语文课改的认识

时间:2022-10-05 12:18:57

也谈对语文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之初,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变化很大,加之新课本中选入不少新的课文,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一时真是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了。

随着学习培训的不断深入,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次课改的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也是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我们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还未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但在“学习方式到底该如何改变”上,我们也曾存在一些误区,走了一些弯路。正是基于接受美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非常时髦的认识,我们曾认为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与积累而获得的,只要讲出教师自己认真阅读后的感悟与心得就行了。其实这些认识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只会导致语文课变得更加地混乱与浅薄,更加远离我们的“语文”与“语文教学”。因为美学是有其适用领域的,超越其适用的领域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它只适用于“接受”亦即读者个体的阅读,而不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将“阅读”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大都只看见了“阅读”,没有看到“教学”——如何让学生尽快学会阅读,并且无论对“阅读”还是“阅读教学”,我们都要进行严肃意义上的学科研究。

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应该在哪里?阅读过程中读者个体“内心所得到的感受、灵魂得到的熏陶”当然都是“不相同的”,产生的“人生感悟、感情陶冶、思想历练”当然都是只属于自己的,但正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只属于读者自己,非常“个性化”(其实也都是可以自然产生的),所以无需也无法“训练”,无需也无法“教学”——这些东西可以阐述“阅读”(接受),但不能解释“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接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探讨“需要教学”的东西。文章均有其内容与形式,内容,亦即经验感受类的东西,是可以与时间一起积累的,文章内容丰富与否,取决于(作者)个体的各种经历,无需刻意的训练;需要刻意训练的是人的思维形式——阅读有阅读的原则与规律,写作有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人类思维有其内在的形式与规律,理解掌握这些共性的原则、规律、方法、技巧,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举一反三,即“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目标——语文教学的存在价值其实就在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场,而不能总是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领会文章写作的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谈“语文教学”却在毫无根据地抬高无需“教学”也无法“教学”的东西,同时淡化应该“教学”也能够“教学”的东西;“通过……,表达了……,歌颂了……”当然无法涵盖“复杂的、多方面的”思想感情,却能够涵盖“文章写作的中心”,这就足够了,虽然被称为“模式”不够时髦,但却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并且在其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这一“模式”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提高其倾听能力。“国文最重要的功用,是在于人与人心的沟通联络和文明文化的遗传。我们所以要学国文的原因,也就为此。要得到这功用,需养成两种能力:一是发表的能力,就是能表现自己的情意;二是读书的能力,就是能够了解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意。”“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但我们现在的教学师生所最欠缺的,其实恰恰是这种“求真”(探明文章的主旨)的能力。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一味满足于所谓“个性化”,其实是庸俗肤浅的丰富多彩,很少有人再去思考这些浅层次的东西,更不用说通过理性认真的整理、筛选、比较、提炼等工作了;我们没有多少人去认真研究“求真”的途径与方法,相反,我们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诸如“画龙点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原则,我们都给放到脑后了。这其实正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底气不足、过分依赖教参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强化形式意识。为什么要强调形式意识?其一,就教学的客体——文章自身的价值而言,内容远比其形式重要,因为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首先交流的是其内容;而就其教学价值而言,形式则要比内容重要得多,因为文章的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交流,以及如何提高交流的质量。其二,就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形式意识”的强化即其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不仅包括对教学课堂—文章—形式的关注与探究,与树立其“求真”意识其实也是高度一致的,“求真”的过程也便是训练、强化其思维形式的过程。

教师必须提高学科修养与能力。教师自己不读书,不写文章,就当不了好语文教师,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参考书是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但如果成了教师扔不掉的拐棍,反会适得其反。好多语文教师离不开教参书,其实就是因为自己也不太会读,不太会写,不太理解语文,语文能力差。要真正学会“用教材”,讲出自己的特色,就首先应当加强学科修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自然应当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形成自己真正有底蕴的“个性”。

上一篇:海德堡 包装印刷领航者(八)海德堡印刷:领军包... 下一篇:入世10年进口印刷设备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