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在蔚蓝的天空中

时间:2022-10-05 11:47:46

弥漫在蔚蓝的天空中

仅以一个乐章将一首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一判高下,这是一个既不规范更不严谨的怪异听法,但我却一直坚持着如此的固执。因为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的真正迷醉是来自于听觉上的,三十年前从收音机里传来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错落有致的钢琴甫一进入,一个异样的山水画卷彻底改变了一个青年人对于美感的认知,从此那个心目中的标准速度就一直萦绕于怀,成为走上爱乐之路的象征音声。

在已经听过的二十多个版本的录音里,早已有了只限于我的那份个性鲜明的界定方式。当2011年末得知陈萨在五音公司最新录制的专辑里有这首我最钟爱的协奏曲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看到又一个新版本之后的兴奋,反而有几种复杂的心境错综纠结。已经听过陈萨的十场音乐会,我曾经形容2010年1月她在国家大剧院的独奏犹如“仙境的窗扉,窗下涌动着神奇的波涛”,那些独奏或协奏曲的现场都是良辰美声,每一次都能让我靠近共鸣的境缘,我由衷不希望陈萨的格里格与我心目中的大相径庭。所以当在微博上看到视频的时候,我按下开始键的手指是颤抖的,我担心在第二乐章伊始乐队的引子之后会听到类似安德涅兹那样的号称为“沁人心脾”的快速音群。这种快捷源自于老一代的钢琴大师,例如1933年的巴克豪斯和1937年的吉塞金刮起的是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急速的瑟瑟秋风,而1972年的米开朗杰利则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谷里一股偏急的寒流,1988年的佩拉西亚也是寥寥几笔犹如并不留恋山水的匆匆过客,多现清脆的秋凉而鲜有温情的春暖。陈萨是否参考过这些大师的快捷我不得而知,但在唱盘录制花絮的视频中她说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和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她非常喜爱的作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当时,她随但昭义教授一起去深圳,因为夏天十分炎热,师生们就席地而坐一边聊天一边听唱片,格里格的协奏曲就是其中之一。她听到了齐默尔曼演奏的那个著名的版本,说它“让我们非常着迷,尤其是第二乐章,从那时起,这首曲子在我心中就具有了梦幻的色彩。”但齐默尔曼的演奏时间是最慢的,七分十三秒的速度比绝大部分的钢琴家都多出一分钟。他的超慢是另外一种春暖花开却不开的犹豫与迟疑,如果陈萨借鉴了少年时代最先听到的齐默尔曼式故意的舒缓,也是一种对于先入为主的有效反馈,然而那却不是我的格里格。

当拿到唱片的时候,虽然为了青年格里格甜蜜爱情的连续性而依然从第一乐章开始听起,但SA-CD的音质却让我对第二乐章的侧重有了更感性的期许,因为玲珑与剔透的情志将是从更加逼真的音效之中晶莹流出的。陈萨的钢琴进入让我如释重负,此前所有的忐忑不安都烟消云散,我听到了一个年轻的钢琴家最合我意的钢琴音群,那是一个将自己的恬淡心境在翠峡与碧空之间又历经风过水洗之后的诗化处理,字字珠玑,别有洞天,音速不疾不徐,音色美轮美奂。听了她的琴声,无论我思绪中的色泽如何多彩,那些琴音衬映出来的情境都比我的梦幻还斑斓。

1867年,二十四岁的格里格和女高音妮娜结婚,翌年喜得千金,夏季与妻女在哥本哈根郊外度假时完成了这部作品。这是一部环顾四维山色满怀人间喜悦的抒情诗篇,是将听觉、视觉与触觉三位一体的立体音画,它需要钢琴家的真情浸入,而平时的修为则是能否倾心呈现美情美景的必备要素。可惜如今这个焦躁的时代越来越弱化美的真谛,钢琴家们大都将精力和时间付诸于竞逐技巧,除了陈萨2010年在兰州的音乐会演奏过格里格的这首协奏曲之外,其他大中城市几乎听不到如此瑰丽的旋律,更未听闻有谁还会专心录制这首作品。

这是我拥有的第三位女钢琴家演奏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的版本。我曾经问过陈萨是否听过塞西勒·奥赛特(Cecile Ousset)的演奏,她说在录制新唱片之前并未听过现已七十六岁的女钢琴家1984年在EMI的录音。然而陈萨的第二乐章与奥赛特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由于唱片制式的缘故比奥赛特更加纯净,但在钢琴音群的处理和乐章的时间长度上竟如出一辙,也许这就是男人们永远都不能理解的第六感吧。

在正式领略过这张新唱片之后,我很赞同陈萨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与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前后相连的排序。鲁宾斯坦的自传里有一段记述,拉赫玛尼诺夫曾经掷地有声地说“在钢琴协奏曲里,我感觉格里格的作品是最好的”。虽然鲁宾斯坦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独特见解,但听了“拉二”之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前两个乐章有着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风格,而第三乐章则有格里格在拉赫玛尼诺夫写作此曲三十年前就已散播过来的光晕,拉赫玛尼诺夫以他的第三乐章折射出他钟爱格里格协奏曲的心影。将拉赫玛尼诺夫放在格里格之前体现了陈萨在录音编排上的精心考量,她在“拉二”前两个乐章里的力度十分讲究,与福斯特指挥下的古本江乐团加了弱音器的弦乐柔性对应,特别是管乐的单簧管、大管和圆号导出幻象的序奏之后,长笛吹奏的幽美主题又给陈萨的琶音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于是那些张弛有度的动感都栩栩如生,通透的录音效果几乎捕捉到了情感的所有细节,甚至乐器的呼吸都历历在耳。在与格里格风格相近的第三乐章里,拉赫玛尼诺夫比格里格更突出了壮阔的独奏华彩以及带有装饰性的独奏琶音主题,陈萨在这个乐章里有着匠心独具的演奏风格,她在拉赫玛尼诺夫精心编织的旋律织体里与其他钢琴家一样准确地加速与减速,但却以女性的细腻质感将茫茫戈壁推演成青青草原。她在动与静的交叉反复上的独到触键将这个乐章的风格与此后录制的格里格珠联璧合,从而为这两首协奏曲的组合又一次提供了情感上的和弦。

一个遥远的半岛清响,一个苍茫的大地回声,在这个愈益寒冷的冬季里,陈萨送来的美感弥漫在蔚蓝的天空中。

上一篇:不走寻常路,缅甸慢慢玩 下一篇:走进加拿大的绚烂秋季